竹藝城以竹子作為城內的主要景觀,一百多個品種,大多是世代相連永不分離的叢生竹。這裏氣候濕潤,整天陰蒙蒙的,適合竹子的生長。這種竹子不像我們江南的散生竹,東一棵西一棵的生長,它都是圍著開始栽培的母竹生長,幾個平方之內有幾十根或上百根。竹形也和散生竹不同,它的節非常稀疏,節與節之間的距離一般有四五十公分,最長的可以達到一米五。通常能做竹編畫的竹子有四種,即:慈竹、棉竹、單竹和青皮竹。四種竹子中最好的又是慈竹和單竹,它的質地柔軟,纖維細長叢橫易分,能分出似娟、似紗般,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來。竹子也有年代的講究,一般是一年的為最好,一棵竹子中也是中間節子最稀的為最好。
竹藝城的中間是個大魚池,裏麵有橋和遊船,醒目的紅色點綴在青竹綠柳間,使遊客猶如到了蓬萊仙境。導遊帶我繞了整個竹藝城一圈後,參觀的人也漸漸多起來,導遊告訴我,5.12大地震之前參觀的國內外遊客每天都是上千人,遇到節假日甚至上萬,她告訴我光5元一張的門票,一年收入就上百萬,地震後的人少了許多,尤其是外國遊客。
最後,參觀結束。我準備給那女導遊100元的小費。
“你辛苦了,為我一人講解,並跑了這麽多路,我對你的服務很滿意。這一點小意思。”我想,來自大城市,雖然談不上闊氣,至少對人家表達一份謝意。
“謝謝,我們這裏不收小費的,這是我應該做的。”
我硬要給她,那導遊卻怎麽也不肯收。我非常感激她,本想她一定會收下,像有些城市的導遊還有意無意地要小費。如果她收下,我心裏也有個踏實,否則有些過意不去。她的這一舉止反而顯得自己非常渺小。
“你可以自由參觀活動了,我還要去帶其他客人。”導遊對我說。
“好的謝謝,我想跟你打聽個事。”
“你說,隻要我能做到。”
“我想見你們陳大師。”
“哦,陳大師不在家,到上海去了,那裏有個展覽。有事你可以找我們陳總。”
導遊說的陳總是陳大師的兒子叫陳嵐。
“他在辦公室,如果你需要購畫,直接到銷售大廳就行。”
“好的,謝謝。”
我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對導遊說,因為導遊隻是講解,其他事情是不會多說的,她和我道了再見,去接待另外的遊客了。竹藝城總共有十幾名導遊,都集中在大門口,如果沒有遊客時,她們就編織,我後來知道這是她們除工資外的收入,編織的畫由竹藝城收購,圖樣由竹藝城發放。
當天上午,我又再次跟在導遊的後麵瀏覽了一遍各個展廳,最後到了銷售大廳。買畫的人很多,大多挑自己喜愛的作品,有兩個新加坡的客人一次就選購8萬多元的竹編畫和瓷胎竹編。其他的人也有一幅兩幅的,價格也不等。不買畫的也沒有事,照樣很客氣地招待和講解,參觀的遊客,中午還可以在食堂吃上一頓經濟餐。
我的目的不是買畫,是想來學藝,但又不好說出口,編織的人大都是女孩,再說也沒有看到編織的工藝現場,很多的過程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看。
在食堂吃過飯,我想先見一下陳總,然後再實行我的計劃,我最起碼要了解整個生產的過程......
城內的竹子
作者在展廳留影
偉人鄧小平
觀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