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居民已經看到4位數的電費了!
大德州的電力銷售商,屬商業經紀,受聯邦法規監管。俺雖不了解具體規則,但猜是這麽操作 - 每賣出一個用電合同,須采購一定電量做保障,防止皮包公司卷錢跑路。
消費者的用電合同有定期固定單價的 (fixed rate),也有浮動單價(variable rate),後者會便宜。估計電銷也要和電廠鎖定一定電量。每月收到電費,扣除支付的采購價,賺取差價。
當消費者用電高出電銷預先鎖定的電量時,且現貨的電力緊缺時,人間慘劇就發生了。
這次,運氣差的電銷鎖定電量的電廠,停產或減產了。電銷必須額外采購,平衡賣出和買入。電廠也許有小霸王天災人禍條款,隻是按正常價退款電銷。於是幾百個下錯注的電銷們,瘋搶那些開工電廠的冗餘電量。開工的也不容易,天然氣也是靠speculation的定價機製,現貨緊缺,也坐上火箭,狼多肉少,電價衝頂100倍。
再說電廠,肯定有消極開工的,為啥?因為天然氣現貨價格幾乎漲了10倍。如果開工,按照和電銷鎖定的價格賣,賠掉褲衩。即使按照Ercot緊急狀態封頂售價,隻能賣$1,200每兆瓦(合$1.2每千瓦時),搞不好會賠。幹脆設備歇菜人歇工。周一,德州公共事業管理局趕快批準把封頂售價提高到$9,000,於是電廠解套了,把電銷套上了。
回過來說用戶,對於簽浮動價格的,電銷輕鬆甩包,於是有人當月還沒過完,電費就4位數了。
對於鎖定單價的俺,電銷致電:獎勵叔200刀,換合同。俺答;叔英語不好,你發合同先。對方曰:隻能電話操作。俺掛。次日,另一妞發郵件說公司廟小,望俺同意並回電敲定新合同(圖3)。米利賤到處是賭局,套路,勿貪小利而忘大義。合同要執行到底,至於對方要不要當掉褲子,跟俺BB無意義。
整個電力產業鏈裏,電廠,電銷,接入商,Ercot都是私人企業,逐利而生。公平講,這種定價機製可以促進高效率市場競爭,保證供需平衡,減少冗餘電量的浪費。但是碰上這種天災人禍,就會失控,個人用戶勢單力薄,往往是團滅的下場。這種亂麻隻有省委書記才能搞定各方,因為有直屬控製 - 不用講法,老子的話今天就是聖旨!不想幹的,現在就讓你走!齊活
尤其是與加州電力係統的比較很說明差別,加州電網不僅是國家入網,而且是可以計劃,允許提前電力預訂儲備。比如今年冬天沒雪,可以預見今年夏天加州會嚴重缺水,水利發電就會少很多,因此加州已經提前向各地預訂了比往年多的電量,在國家入網的情況下,需要的時候從其他電網(其實不是州的概念,而是電網區的概念)獲得需要的電力。
而德州既不是國家入網,也不是這種集中式管理,而是市場化,沒有計劃性(其實就是能買到電也因為沒有入網了無法獲得)。
電網係統與電話係統不同,需要維持baseload,也就是哪怕沒有任何用電消耗,你也需要有發電廠給電網送電來維持這個東西,否則會因為電網不平衡導致變電器燒毀,其他設備負載加大,逐級燒毀,整個電網硬件崩潰,大電網崩潰很可能需要三天到一周時間才能修複(紐約屬於芝加哥電網,有過兩次)。因此在有電廠不能發電的情況下,就需要有其他電廠補上,但客觀上等於收不到電費,這就會導致有電廠以什麽理由而不幹(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停機維修),那麽除了停電來保護電力設備,沒有其他方式。其實電網本身是不怕凍的,否則東北豈不是沒電網了?但如果沒人發電,就是另一回事了。有錢掙的時候一窩蜂上,沒錢掙了,或者掙錢少了,就沒人幹,德州這次是後者。
輸電係統市場化的概念在美國已經討論了幾十年了,但從來沒有能實現,原因就在於這種維持baseload的發電如何計算價格不知道,沒有人用電你也得發電,在自由市場原則下誰願意?因此計算這種價格的方式就是一直有人研究的,全世界大概有一千多教授學者在做這件事,希望能發展出一種模型來計算價格,從而使得發電與電網脫節,那麽就能實現電網市場化,比如你作為個體用電戶,可以選擇直接購買加拿大的更便宜的電,而不買本地的,盡管其實你物理上實際獲得的電是本地發電廠的,隻不過市場可以計算價格。
當年哈佛能源中心主任說過這樣一段話,誰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
小老大當年的畢業論文就是接近解決這個問題,隻是加了一個限定條件(高壓低壓分開),是世界上第一個,而且是使用真實數據模擬成功,在哈佛和MIT引起很大轟動,也上了一流雜誌,被聘為審編。
但不久的Enron的事件讓這件事在美國擱淺了,僅僅是停留在學術界。
因此在現階段對輸電采取市場化模式(就是德州這種),屬於非常不成熟的。考慮當年Enron醜聞也是德州的,難怪,太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