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雜誌

巴黎文學雜誌由陳湃先生創辦於2000年。是巴黎中華文學社刊物。
正文

也談朋友

(2010-04-01 12:40:29) 下一個

也談朋友

 /小睫

 

   “真正的友情應該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所謂朋友是互相使對方生活的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人。”

    建博半年多了,博客的往來穿梭,自然而然地結識了一些“朋友”,或許因為欣賞,或許因為誌趣相同,或許因為前塵的緣分。由於自己重情重義,追求完美,很多時候希望朋友是緣分有了起點,就永遠沒有終點,一生不變直到時光不再流轉。因為朋友是一種緣於內心的溫暖情誼,它可以衝淡我們的孤獨、寂寞、憂傷,讓情感有一種歸屬感與寄托,使身心輕鬆、愉悅。

    昨晚一位好友發表了一篇“朋友”的文章,字字句句飽含了對朋友的真情,我看過後眼淚潸然……因為我們有那麽多的相似!為了朋友不惜用生命來珍惜,一字一句的品讀博文,一篇一篇地留下自己真摯的情誼。我們太用心了,我們願意善對每一個被我們稱為“朋友”的人,我們不願意傷害任何一個人。在當下物欲橫流的今天,又能有幾個人樂於花費自己的那麽多時間去欣賞別人呢?真心的朋友,無需太多的語言,而是心的彼此靠近,靈魂的彼此擁抱,從他們的一個字,一句話,一個表情都能感悟得到。

    雖然早已過了童真幼稚的年齡,但還是過於天真爛漫,總認為自己對別人的友誼,就會得到相同的情誼,有些可笑了……誰也不是誰的粉絲,是朋友,自然能互相賞識,自然能留下,相反,就不大可能了。因為自己內心的“舍不得”,所以會有一種心痛。其實又何必舍不得呢?朋友之間是平等的,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是相互的,麵對一個心中沒有你的“朋友”你的守望又有何意義呢?緣聚緣在,緣盡緣散。沒有必要誰遷就誰。

     朋友,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之中不可缺少的,它可以說是親情以外的又一份“親情”。曾聽過周華健演唱的《朋友》,它抒情、流暢,仿佛將一幅幅人生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也聽過臧天朔演唱的《朋友》,歌中唱到:“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在承受不幸,請你告訴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記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請你離開我……”高亢真切中透著忘我的灑脫。同是一曲《朋友》,我更偏愛後者,不僅僅因為歌手演唱風格的不同,更因後一首歌中傾訴了對“朋友”情與義的深邃演繹,它深深地打動著我。

    如果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出差或旅遊,會因那裏有朋友而倍感親切,“他鄉遇故知”則更會令你驚喜萬分,也許你的事業因朋友的相助而走向成功。人生旅途,茫茫人海,人與人由相遇而相識,由相識而了解,由了解而相知。共同的誌向、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的賞識都可能是結為朋友的前提。泛泛的朋友可能人人觸手可及,人們的言談話語中常常會聽到:“到朋友那兒去”,“從朋友那兒來”,“朋友送的”,“朋友請客”……之類的話語。歲月流逝,時事變遷,往往能經得住風雨洗滌、砂石淘洗的友情卻寥寥無幾。常言道:“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這句話正蘊含著這樣的道理。人大都希望被他人理解,所以渴望友情,友情可以讓人們生活的視野變得開闊,可以使人的心胸更加寬廣,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朋友的人能兼濟天下。生命中如能擁有可以袒露心聲,肝膽相照,風雨相伴的知心朋友,應算得上是人生中的幸事了,哪怕僅僅是唯一。

    朋友是什麽?有人說:“朋友是你在最快樂和最痛苦所想到的人”;“朋友是耐心聽你心裏話的人”;“朋友是看到你的缺點毫不留情地去批評你的人”;“朋友是你為之驕傲,且為你驕傲的人”……

    那麽,朋友究竟是什麽呢? 我想,朋友應該是懂得珍惜情感、愛護與自己相處的人,是可以敞開心扉向之傾訴且能讀得懂你的人,是可以隨你一起喜怒哀樂的人,是可以彌補你為人處事缺憾的人。它可能與你有某些相似,也可能恰恰相反。朋友可以是同學,同事,老師;可以是父母,兄弟姐妹;可以是愛人;可以是你人生路途中遇到的任何一個可以成為你朋友的人。

   “真正的友情應該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所謂朋友是互相使對方生活的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人。”英國詩人赫巴德說:“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友情應是純淨的,就像純淨透明的水,不應參雜任何物質,更不應參雜物質與利益的交換。如果說可以有,那更多的應是精神上的給與和慰籍。

    今天,很多人錯解了“朋友”的概念,他們認為:朋友是有所求的,是能夠在自己遇到困難時給與幫助的。所以,當有求無應時就會認為“不夠朋友”,甚至將其從朋友簿上一筆勾掉。盡管他們曾 

經患難與共。在這些人的意念中,朋友是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具有一種支撐、依靠的作用且不容推卸。或許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句俗語給“朋友”加上了過重的“責任”。

    朋友之間可以相助,但談不上義務,更沒有責任。朋友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心靈的溝通,對問題的共識,心扉的坦蕩,靈魂的真誠。它不分地位高低、貧富貴賤,沒有年齡的界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曆史長河中流傳著許多關於友情的故事:春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樹下三結義;唐朝的大詩人李白送別杜甫時寫道:“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他們的友情純樸、熾熱、真誠、坦蕩,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

    正確理解“朋友”的內涵,用真誠的心去解讀,學會珍惜,學會理解,懂得關心,富於愛心,才會使自己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這樣,當你行進在人生旅途中時就不再有孤單,不再有寂寞。

    很欣賞好朋友博文中的一段話:“在當下的社會與博客中,有才的人不乏其數,但有才且有人氣、懂得“平視”、尊重他人,而人品真正能過關之人實在不太多。物質化的時代,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往往收獲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卻喪失了最根本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我總覺得,人品決定你的人生高度。無論你身居“高位”,還是遊走在草莽間,“品性”永遠是你最有價值的“身份證”。人生的意義在於不停的行走,奔跑中更見力量!人在“絞盡腦汁”“糊口”的同時,“修心”是最重要且最必要的“長期課程”。真正的朋友是在記憶深處的,真正的友情是能經受歲月考驗的。世人常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選擇何種朋友為伍,將最終決定你的命運!懂得擅用“拒絕”、“放棄”、“過濾”之人是智者。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學會用心感悟生活!記錄心情故事!收藏最真的靈魂!努力做一個真實活著純粹之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