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雜誌

巴黎文學雜誌由陳湃先生創辦於2000年。是巴黎中華文學社刊物。
正文

尋訪中國偉人足跡之旅

(2010-04-26 12:57:11) 下一個


巴黎 陳湃

五月五日,是巴黎文化人沙龍活動日。這次我們要去離巴黎一百多公裏奧爾良地區的“法國香茉豪香水城堡”(CHATEAU DE CHAMMEROLLES),參觀帝王生活和香水的發展過程,然後到蒙達爾紀(MONTARGIS)水城,參觀上世紀二十年代蔡和森、蔡暢、鄧小平等工作和學習過的地方。這次活動是由“全法華人旅遊總會”和“巴黎華人文化人沙龍主辦”,法國安賽爾旅行社承辦,名曰:“法國紅色之旅”。

入春以來,天氣一直很好,可是今晨竟然下起小雨來。我猜想可能很少人去的,但到達集合地點時,人氣旺盛,沙龍的人有三十多位,學聯有二十多人,還有中科院的三位散客,一輛五十多位的大旅遊車坐滿。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先到達“法國香茉豪香水城堡”。這城堡是十六世紀文化複興時建造的,它帶有路易十二統治印記的城堡,坐落在號稱香水化妝品工業的“矽穀”地區。城堡內陳列的“漫步法國香水秘史”,是全法為數不多的集香水文化曆史博覽為一體的博物館城堡。

十六世紀皇帝居住的地方不大,隻有一間大約六平方米的起居室,室內隻放著一張雙人床、一張寫字台和一個大浴盆。皇帝可隨時邀請他的男女朋友來共浴,可見當時法國的開放情度。

由於王室和一般貴族注重打扮,所以十六世紀的香水有較大的發展,提煉香水的技術也大大進步了,但那時的香水還帶有濃厚的胡椒味。

 

12

到十七世紀,香水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人們在梳妝打扮時不用水,因為不少醫生認為用水很危險,會使皮膚毛孔擴張,容易生病。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揭露沐浴的不道德的“肉體關係”。由於不沐浴而用大量的香料驅除體臭,當時的做法是用一條小麻布的小方塊灑上香料來抹身,叫做“幹沐浴”。當今法國香水一詞,原意指的就這這塊用於沐浴的小方布。太陽皇路易十四在他的日記中也說,他一生中隻洗過一次澡。現在有些人說法國人不洗澡,可能就指十七世紀時的情況吧!

由於十七世紀法國人大量使用香料,因此,香水得到更要的發展。

到十八世紀,法國人在英國人的影響下,重新洗起澡來。皇帝的起居室不但大了,而且還在當中擺了一個銅製的大沐盆作為享受之用。有人一麵洗澡一麵看書、寫作,或者在浴盆中休息。例如:法國大革命時,“人民之友”馬拉就是在浴盆中寫文章時,被夏洛特•科爾黛用刀刺死的。

由於十八世紀人們更注重生活享受,因此香水已不僅是從前的衛生功能,而是發展成社會功能了。

十九世紀,香水有更大的發展,從皇宮的“香水管風琴”可見一斑。

“香水管風琴”匯集了270多種香精為各種香水設計譜曲:頭香多用果香,十分鍾即消失香味;中香多用花香,是香水的主題,一小時後達到高潮;尾香多用熏香草持久香味。時至今日,“香水管風琴”匯集了3500種天然香精和合成香精,用於設計各種香水。

在皇宮的頂層,有個香水陳列館,展示出二十世紀香水的成果,各種精美瓶裝香水琳琅滿目,各展風華,美不勝收。

二十世紀香水能如此迅速發展,與戈蒂(COTY)公司的發展分不開的。公司始創人在1905年把天然香精與合成香精調配在一起,開辟了香水生產的全新道路。他又與玻璃製品專家拉利克合作,研製出各類全新的香水瓶,把香水打扮得更加精美。隨後又出現了名服裝設計師兼香水大師普瓦萊、香奈兒,以及更晚的迪奧與聖洛朗等等。目前,法國約有八十 

香水製造商,享有世界聲譽,是世界香水第一大出口國。香水和化妝品業有三萬人,有關從業人員達十萬。這個區的香水業相當集中,有奧迪、歐萊雅等集團。

目前全世界有150個專門辨別香水味道的“名鼻”,法國占了“名鼻”的70%,而這個地區又占法國“名鼻”50%,可見這個區香水業的重要,說它是法國香水的“矽穀”,一點也不過分。

參觀完“法國香茉豪香水城堡”已時中午一時,我們趕緊到蒙達爾紀(MONTARGIS)市吃中午飯。

從香水城堡到蒙達爾紀大約有三十公裏路程,汽車沿著平坦的省級公路前進,窗外一片青蔥,麥田、森林、溪流不斷更換地映入眼簾,使我心曠神怡,忘卻饑餓。

二時許,我們到達蒙達爾紀市,在“紅月樓”中餐館吃午飯。女老板是四川來的,名叫“月紅”,故其飯店之名叫“紅月”,也很有意思。

蒙達爾紀是我們此次參觀的重點。蒙達爾紀是一座僅有446公頃,一萬六千多人口的小城,卻作為上世紀20年代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策源地而聞名於世,並和趙世炎、李富春、蔡和森、蔡暢、向警予、王若飛、陳毅、聶榮臻、李維漢、李富春、蕭三、李立三、李蔚農、何長工、鄧小平等一批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的名字永久地聯係在一起。

我們先到鄧小平工作的工廠參觀,這是一間美國人開的橡膠廠,由於這間廠房的設計者,是建造巴黎鐵塔的艾菲爾先生,故至今仍保留著,成為珍貴的古跡。

1922年2月13日,鄧小平(當時名叫鄧希賢)在夏萊特市府登記了名字,第二天就在玉勁鬆工廠開始上班。他被分配在木底膠皮麵鞋部工作,一天工作十小時,星期六下午可以休息。新來的學徒工,每小時一法郎工錢,工作熟練後工錢漲一些。這種工作不要求體力強,但要求靈巧。較笨的工人一天做十隻鞋,而鄧小平卻可做二十多隻,每天可掙十五、六法郎。

隨後我們到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飛、陳毅等的學校參觀, 這間學校現在成為市府辦公大樓。

接著我們到蔡暢、向警予等女生宿和到勤工儉學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李石曾故居參觀。李石曾發起“勤工儉學運動”後,共有兩千“勤工儉學”學生來法。由於他同蒙達爾紀的特殊關係,安排在這裏學習和工作的中國“勤工儉學”的學生特別多,據現在掌握的名單看,有姓名,有籍貫、時間和住址的就有一百幾十名。李石曾曾經在他的後院種了一棵槐樹,現在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樹齡。

李石曾對“勤工儉學”居功至偉,但他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反對學生搞政治,據說因此他曾向學校告密,致使陳毅等被驅逐出境。

最後我們到公園參觀留學生集會地點和“勤工儉學”的後人到訪而種下的友誼樹。

這棵友誼樹是數年前,由何長工之子何光暐、陳毅之子陳小魯、蕭三之子蕭維佳、蔡和森之女蔡轉、李立三之女李英男、李富春和蔡暢之女李特特等到蒙達爾紀訪問時種的,現在已茁壯成長。

蒙達爾紀有十一處紀念中國學生“勤工儉學”的史跡,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隻選擇了幾處重點參觀。可惜當時適值星期六,這些史跡都沒有開放,隻能隔牆觀望,望門興歎!

蒙達爾紀地處塞納河與盧瓦河之間的小河網區,故城內河流密布,有120座小橋,素有小威尼斯之稱。

在回程時,我們還到布裏亞(BRIARE)橋上的運河橋和另一個地點參觀,回到巴黎時已是晚上八點半。

素知巴黎西南方奧爾良地區有不少城堡,是旅遊勝地,但我旅居巴黎二十多年來,不知道有孫中山、周恩來、汪精衛、蔡元培、李石曾等多次到來留下足跡的蒙達爾紀市,更不知道有上述的一批新中國的領導人曾在此勤工儉學;也不知道此地區有個香水博物館。所以此行收獲甚豐,我把它稱作“尋訪中國偉人足跡之旅”也是貼切的。

莫笑我這個外來者是孤陋寡聞,就是不少法國大城市的市長原來也不知法國有個小小的蒙達爾紀市。據說1982年,法國市長團訪問中國,一下飛機,蒙達爾紀市市長就被接到人民大會堂會見鄧小平,其他市長才恍然大悟,知道蒙達爾紀與鄧小平的關係,因而此城才聲名遠播。

蒙達爾紀撫育了一群新中國領導人,而新中國領導人的威望反饋了蒙達爾紀,使它成為今天著名的旅遊勝地。

                             陳湃2007年5月22日作於巴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