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雜誌

巴黎文學雜誌由陳湃先生創辦於2000年。是巴黎中華文學社刊物。
正文

英國記遊(上)

(2010-03-03 12:18:32) 下一個

英國記遊(上)   

  巴黎 陳湃

 英國遊之一 安抵倫敦

八月六日星期一  上午雨 下午晴

我與妻早上八點半起程去英國,毅兒開車載我們到巴黎奧爾良門,然後我們乘38號公車去北站。一個星期來天氣都很好,可是今天早上突然下起雨來,難道真是“貴人出門招風雨”?據氣象報告:這三天巴黎是有風雨的。

九時半,我們在風雨中到達北站,登二樓查檢處。先把車票過機,再到法國出境處出示護照,他們隻看看護照,把護照號輸入電腦:英國入境處也簡單,隻把我們的護照有相片的首頁掃描入電腦即可。本來歐盟國家是可自由出入的,隻有英國多事,不肯加申根協定,也不肯加入歐元區。但無邊界的大同歐盟是個趨勢,英國米旗迎著不落的太陽時代已結束!

我們乘坐的法國“歐洲之星”快速火車〔TGV〕於上午11:10分出發,預計穿過海底隧道抵達倫敦滑鐵盧站是英國時間下午一時正〔倫敦比巴黎慢一小時〕。

1988年,我曾帶領全家曾去過一次倫敦,此後因事忙就沒有再去過。近十年來英國詩友黎均全、吳仁仁、陳燦根等多次到巴黎,在我家歡聚,他們也曾多次邀請我去英國玩。我也曾數次答應要去,隻是事務繁忙,有雷聲沒有下雨,直到今天才下決心去。

此次十天行程,預計在倫敦玩三天,然後參加旅行團到蘇格蘭的溫莎堡等地玩四天,第三天中途離隊在曼城下車由吳仁仁先生接我們到他家中玩兩三天,在那裏還要去格林士比市會見大畫家楊希雪先生,14號回倫敦,15號返巴黎,結束10天旅程。

說來慚愧,居法20多年來,出門都是坐汽車,還未坐過高速火車,今天終於嚐試到了。其特點之一是安靜,沒有普通火車駛過鐵軌接駁頭處的卡卡聲;二是非常平穩,時速二、三百公裏時,連桌麵上杯子中的水麵都沒有漣漪。這是法國火車高新技術的體現,比德國磁浮技術成熟得多,也適合中國的國情,北京----上海高速鐵路建設采取法國的技術是明智之舉。

火車奔馳了一個半小時,到達法國邊境海邊城市加來附近。進入英倫海峽海底隧道時減速行駛,共用去25分鍾的時間。出了隧道,在英國邊境城市停下來落客,隨後火車隻是以中、慢速行駛,可見英國路軌設備之差,但經過一個小時行走,還是準時在下午一時抵達倫敦滑鐵盧站。出了閘口,黎均全先生的小兒黎世榮與陳燦根老先生接車。

倫敦本來是有名的陰雨天的,但真奇怪,我們抵達倫敦後,竟然是少有的大晴天,陽光普照,來接車的人說:大太陽是歡迎你們到英國,連天都幫你們!

倫敦的地鐵票貴得驚人,一張單程票要四英鎊,而且還限路段,比起巴黎每張一歐元任坐多少公裏遠的地鐵票,足足貴了五倍。

黎均全老先生與其子世榮住在倫敦東區,轉了兩次地鐵才到,我們入住世榮家。世榮與其父及吳仁仁先生剛於上月中來我家住了三天,我們已很熟悉。他年已五十,兒女也20多歲了,但看上去似30多歲,所以我們叫他榮少爺,簡稱榮少。 

傍晚,榮少帶我們去泰晤士河邊賞風光,隻見河水滔滔,交通客輪來往不絕,一片繁忙。

十九年前我去格林威治經過這裏時,還是一片舊平房,現在卻成了高樓大廈群,倫敦最高的五十多層大廈就在這裏,有點似巴黎的拉德豐斯。據說當時為了開發這破爛地,弄得加拿大最大的財主開發商也破了產,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啊!

晚上,陳燦根老先生在“香港城大酒樓”設盛宴為我們洗塵。飯後,榮少載我們去看泰晤士河和倫敦夜景,直到深夜才回來。

 

英國遊之二 倫敦市容及博物館

200787 星期二  

今天早上九時,榮少帶我們入倫敦參觀。我們買的是一日票,每票5英鎊,可坐巴士和地鐵。買一張單程的地鐵票是4英鎊,買一天的票是5英鎊,英國佬的算盤不知如何打的?

大倫敦本來是分三圏的,現在攺為六圏。圈數越大表示路越遠,地鐵的收費也增加,這是變相的加價,使民怨鼎沸。

倫敦市府向市民“搶錢”的事還多,汽車入城要收入城費,每次8英鎊。在入城界限處安裝了不少電眼(攝像機),攝下汽車的車牌,如果當天不到指定的地點繳費,就要罰款。不過入城的汽車每天隻收一次入城費。

倫敦的路麵上畫滿線條:如單紅線,雙紅線;單黃線,雙黃線。在交通路口還畫上黃色方格,巴士專線的地麵全程都塗上紅色。還在道路上裝滿電眼,汽車超速行駛,或闖入巴士線,或滯留在方格內,電眼就會攝下車牌罰款。有人統計過,倫敦市共有43萬個電眼。真是把市民當賊了!這些煩瑣的線條和電眼,巴黎是沒有的。拜天拜地,希望法國不要學英國。不過倫敦也有比法國好的地方,博物館免費進場。法國的博物館除了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免費外,其他時間都要買票的。

我們參觀過了銀行街、電器街、大英博物館、自然曆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等單位,收獲甚豐。大英博物館中國廳中的展品,比十多年前我來參觀時少得多,而且都是不很名貴的珍品,有不少頂級的珍品都不見了。據說是怕中國政府索回而不敢展出,因為這些國寶多是從中國搶回來的。

英國人似乎對紅磚情有獨鍾,不少房屋都用紅磚砌成,日子久了,顯得灰黑和殘舊。記得十九年前我初次到倫敦,看見高樓大廈和大笨鍾沾滿煙塵,為何號稱國旗不落的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卻一片漆黑?在失望之餘,我說出:“今後寧願去敦倫也不去倫敦!”這是我為何多年來不去倫敦之理由。

可是今天的倫敦,所有的建築物都洗刷得幹幹淨淨,麵貌煥然一新,使人心曠神怡!嗬嗬!以後我寧願去倫敦也不去敦倫了!

回來後,在黎均全老師家遇到了陳田先生,他是專程來看我的。陳先生是名書畫家,也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十年前他來倫敦與兒女團聚,是我們《巴黎文學》的顧問。現在已八十歲,雖然有些老態龍鍾了,但我們是初次見麵,當然是喜不自勝,暢所欲言。

隨後我們到“蓮坊”海上酒家用晚膳。飯後榮少載我們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參觀,順便送陳田老先生回家。可是過了泰晤士河隧道後,看見迎頭而來的另一方隧道發生事故被關閉,汽車長龍塞在隧道口進退不得,十分狼狽,也影響了這邊隧道的交通,非得要走數十公裏從另一條隧道回來,因而就有了過其門而不能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遺憾。陳田先生也隻好轉乘公車回家。使榮少足足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返抵家門時已是晚上十點多鍾了。明天我們準備去溫莎堡,看看回程時是否能抽出時間再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吧!

英國遊之三 溫莎堡 唐人街

200788 星期三 

一、參觀溫莎堡

今天榮少夫婦帶我們去溫莎堡(Windsor Castle)參觀。溫莎堡位於倫敦以西22英裏,瀕臨泰晤士河南岸,開車一個多小時即到達。

溫莎堡於11世紀興建,最初是木質結構。當年威廉一世征服統治英國,為了控製泰晤士河水道而建立。後經曆代國王擴建,逐步臻於完善成石頭城堡。現在規模是經十九世紀喬治四世和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擴建後形成的。溫莎堡占地13英畝,有39位國君主曾以此為家。是目前英國規模最大,延續使用至今最古老的皇家寓所。 

整個溫莎堡依地形可以分為上區、中區和下區。上區(Upper Ward)有女王交誼廳、13世紀法庭、滑鐵盧大廳、禦座廳、瑪麗皇後玩偶屋等等。其中,滑鐵盧大廳作為宴會廳使用,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會在王室喜慶的日子,選擇在溫莎堡隆重設宴,邀請英國上流社會階層,一起慶祝王室的盛事。

瑪麗皇後的玩偶屋是在1920年成立,由藝術家及1500位工匠一起設計製作,作為獻給瑪麗皇後的禮物。玩偶屋就好像英國皇宮的縮影,小小人物精致,栩栩如生。

中區(Middle Ward)主要是指大型圓塔,用來保存英國皇室珍貴文獻及收藏,同時,也是英國王室成員休憩處所。如果見到塔頂懸掛獅子與獨角獸的皇家旗幟,圓塔就不開放,表示現在有英女皇或王室成員住在塔內;若是見到英國米字國旗,意謂意味著遊客可以入內參觀。

下區(Lower Ward)最著名的就屬聖喬治大教堂(ST. Georges Chapel),是溫莎堡內的經典建築,外形瑰麗,為首屈一指的哥德式大教堂,可以與西敏寺的禮拜堂媲美,1999年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王子愛德華,就是在這裏舉行婚禮。

在曆史上,溫莎堡曾是英王出生、舉行婚禮的場所,也是囚禁政敵以及王室成員墓葬地;現在是王室成員度假使用,同時也是舉行慶祝活動、接待外賓的處所。溫莎堡外是一大片青蔥草原,為溫莎公園及阿斯科特賽馬場(Ascot)。溫莎公園早期是王室的狩獵場,自然景觀保存完善,

倫敦唐人街牌樓

溫莎原先隻是一個英國典型小鎮,街上的屋舍都是英式風格,是因為溫莎堡,才聲名大噪。現在,大街小巷終年可見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的遊客,這裏旅館及飯店總數早已超過100家,溫莎堡真是為溫莎小鎮帶來無限商機。

我們到時,剛好看見圓塔上飄著米字旗,表示英女皇不在可參觀。溫莎堡內呈現出皇室的金碧輝煌,並且陳列很多皇室珍藏品,比如達芬奇的作品、慈禧太後贈送女王的條幅、精美的皇家瓷器、滑鐵盧之役英國將領的肖像、中世紀的盔甲、刀槍劍戢等,處處展現英國皇室王者氣派。但門票太貴了,一張減價的老人票也收 .7英鎊,真是刮龍,難怪英皇室這樣富有了!可惜的是1992年大火燒去的部分,雖然已修複,但沒有開放給遊客參觀。美中不足的是溫莎堡地處飛機場附近,每分鍾都有一架客機經過上空,吵噪音很大。

出了城堡,榮少已選好餐館請我們吃英國有名的魚條薯仔餐。可能是發粉或油的關係,入口有點苦味,慕名已久的英國魚條薯仔原來如此,真是不敢恭維,可能沒有第二次了!

二、遊倫敦唐人街

回程經到倫敦市內,榮少看時間還早,載我們到唐人街一遊,順便買一隻燒鴨回家吃。隻見唐人街一片熱鬧,比19年前我初到時興旺得多,用中文寫的“儷人街”和中國牌樓矗立如昔,那幅不合平仄的“倫肆遙臨英帝苑;敦誼克紹漢天威”對聯,仍高掛在牌樓兩邊,使我還有點惘然,難道英國華僑真的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的,此對聯在當地早已引起不少文人詩客的非議,隻是當時《星島日報》與街坊執事者(是在《星島日報》上公開征聯的),硬要選用此聯的。

乎對聯,首先是要對,即平對仄,仄對平。然“敦誼”對不上“倫肆”,因為“肆”是仄聲,而“誼”也是仄聲。且從整幅對聯來看,內容也不協調。“遙臨”,對“克紹”也很牽強的。此對聯的意思可能是這樣:倫敦的酒肆是從遙遠的東方來到英國皇宮附近的,我們華人要敦睦和子承父業使大漢精神在國外揚威。主題是好的,既然這樣,下聯何不攺為同意思而平仄協調的:“敦朋恢緒漢天威”呢?古語有雲:“紹箕裘,子承父業;恢先緒,子掁家聲。”或“敦僑長發漢天威”不是更好嗎?

不管如何,倫敦還準許建中國牌樓,比起巴黎隻叫華人融入而不準建中國牌樓強得多,起碼可以“漢天威!”

晚上在黎均全老師處吃飯。陳燦根先生來探我們,因為明天早上我們要參加旅行團北上蘇格蘭等地遊玩四天了!

英國遊之四  劍橋大學 約克市

200789日星期四 

一、劍橋大學

今天我與妻在倫敦參加“歐美加旅社”四日遊,每位220英鎊。早上七時,黎世榮夫婦開車送我們到尤斯敦車站前集合地點。導遊是李海先生,他是沈陽人,在北京讀書,來英已七年,隻會講普通話,不會說粵語。同車有42位團友,多是留英學生的家長、學者,一部分是香港遊客和英國本地老華僑,從巴黎來的隻有我們二人。這些本地老華僑多是台山人,不會聽普通話,隻好由我們翻譯。按計劃,今天北上旅遊的地方是劍橋大學和約克市,夜宿達令敦。

旅遊車離開倫敦後,大約奔馳了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到達劍橋市。劍橋市是因為有一條劍河而得名。也因為有劍橋大學而更聞名天下。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過。

劍橋大學沒有校園,卻有31所學院遍布劍橋市。我們沒有時間窺其全豹,隻走馬看花地參觀了女王學院、國王學院、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

國皇學院成立於1441年,最後由亨利八世完成,是所有學院中最宏偉的。徐誌摩曾在那裏聽課一年。有趣的是學院正門上亨利八世左手拿的權杖,當時被一位調皮的學生換成椅腳,至今仍保留著。

王後學院中的數學橋,傳說是由牛頓所建,整座橋原本沒有使用一個螺絲釘。但是後來一個好奇的學生把橋拆掉研究,卻無法按原樣裝回去,隻能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橋。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600名大學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時,它也擁有全劍橋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

三一學院在學術成就上是劍橋所有學院中最頂尖的,也因擁有眾多著名的畢業生而聲名顯赫,到目前為止該學院共培養出了31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畢業生包括了牛頓、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根斯坦等人。三一學院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於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王太後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學院原來是13世紀時修建的劍橋聖約翰醫院,151149日創辦了這所聖約翰學院。聖約翰學院最著名的一座橋當然是連接第三庭院與新庭院的歎息橋(原名新橋),由於其造型與威尼斯的歎息橋相似而得名。

二、約克市

我們在劍橋市吃了中餐後,於下午一時繼續出發,下午四時半到達英國中部名城約克市。

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裏,約克一直是北英格蘭的首府,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倫敦。因為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英國戰火不斷的曆史中,它也不斷遭受炮火侵襲,城牆、教堂等都曾經幾度被摧毀,又被後人重建。今天所保留下來的遺跡最古老的,可以上溯到公元11世紀。在內戰中,約克兩次被英格蘭議會軍攻占,但是所幸議會軍的首領費法克斯爵士老家便在約克,他下令不準毀壞大教堂等曆史建築,約克才又一次幸免於難。1839年,約克有了第一個火車站,之後便逐漸發展成英國北部的交通樞紐。

17世紀時,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一群英國的清教徒乘船逃往新大陸去尋找新生活,他們成為第一批移民美國的英國人,之後大批的英國人加入了移民潮。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