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雜誌

巴黎文學雜誌由陳湃先生創辦於2000年。是巴黎中華文學社刊物。
正文

尋找薩特和波伏娃

(2009-11-18 11:58:46) 下一個

尋找薩特和波伏娃

欣欣向蓉


    法國有句諺語:“在塞納河邊,叫人換一家咖啡館比勸人皈依一種宗教還要難。”聖日爾曼大道上的花神咖啡館,據說因薩特和波伏娃常光臨而出名,而且至今還保留著這對哲學情侶靠窗的座位。我崇拜波伏娃,得去看看。

    沿著左岸咖啡館前行,不經意來到巴黎索邦大學門前,而巴黎大學便是它的前生。好奇地問女兒小竹子:法國好不好?回答肯定。再問:長大了可願意到索邦大學學習?回答同樣肯定。於是她立即轉身登上索邦大學門前的台階雙手合十開始祈禱。微風吹著小女兒的頭發和粉色小裙,樣子可愛、稚嫩。我在心裏默默為她祝福。

    左岸的咖啡館早已被界定為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在那裏,忙碌的侍者,修長的手指托著鏤花的銀盤,兩杯咖啡,幹練且優雅地穿梭在座位間,白色的圍裙上有咖啡淡淡的印漬。這樣子的左岸,在法國,經曆了二百年,咖啡館也承傳了好幾代,左岸的咖啡館便代表一種深沉自內心的人文氣質。左岸因此意味著拋棄過去的宮廷浮華,意味著藝術豐沛的人文思潮、意味著文學藝術、意味著一群可愛的人。

    走在左岸,空氣中仿佛彌留著薩特和波夫瓦、畢加索、雪萊、海明威等文學家、藝術家的氣息。出國之前,慌忙中忘記帶上薩特和波付娃常去的花神、雙偶咖啡館的地址,隻能一家挨著一家找尋。後來,我們發現與其漫無目的尋找,還不如隨便在一家咖啡館坐下來,要一杯咖啡,閱讀行人,享受珍貴的片刻?

    法國人喜歡密集地坐著喝咖啡,不怕人體場排斥。在成都,這種密度,就太擁擠了,他們偏能擁而不擠。這裏無聲浪掀桌,都是輕聲閑談,稠密變得不再討厭,反而能獲得氛圍。法國人善於離群索居,也善於聚首。當他們需要談論、需要氛圍的時候,他們就會來這裏,頗具沙龍遺風。文雅於熱鬧,熱鬧於文雅。

    我們在一家咖啡館落座。這裏的圓背竹椅和成都的茶館好生相似,普通小圓桌也很平民化。天光已經變暗,店堂深處亮起了橙黃的燈。我們選定店外一桌,以便瀏覽,享受文宗之趣。文宗鶴去,文氣猶在。我們舉杯相碰,算是收獲了一點文化願景。

    海明威曾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麽以後不管你到那裏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而此刻,停足於左岸便是最好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