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他與赫魯曉夫是心犀相通的知己】

(2020-02-10 00:47:31) 下一個

恩斯特·約瑟福維奇·內茲韋斯特尼

Ernst Iosifovich Neizvestny

(俄語:Эрнст Ио?сифович Неизве?стный,1925年4月9日6月22日)-2016年8月9日)

他是蘇聯著名的雕塑家,1976年申請了流放簽證經瑞士移民美國,

He emigrated to the U.S. in 1976 and lived and worked in 

New York City. His last name in Russian literally means "unknown".

後來還是受赫魯曉夫家庭的委托(也是赫魯曉夫早年的要求)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墓創作了抽象派的墓碑 。

 

--------

 

雕塑家 | 恩斯特•涅伊茲韋斯內 —— 他早年作品遭赫魯曉夫侮辱,後終成國際知名雕塑大家 

他是聲名大噪的雕塑家,更是一個傳奇

衛國戰爭中,他重傷被下達死亡通知單,父母以為他身亡,國家追封他為英雄,他依舊堅韌努力活著。

2015年,記者問91歲的他新年願望,他說,繼續活著。

早年,赫魯曉夫說他是天使與魔鬼並存,作品還被他罵成狗屎,即便後來赫魯曉夫多方邀請他做客,他都拒絕。

但赫魯曉夫去世後,他還是為他設計了墓碑,一黑一白,正如並存的天使與魔鬼。

Ernst Neizvestny(恩斯特•涅伊茲韋斯內),1925年出生於葉卡捷琳堡,不過,當時的葉卡捷琳堡還叫做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在父母熏陶下,涅伊茲韋斯內對俄羅斯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蘇聯美術研究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讀書。衛國戰爭爆發後,17歲的他懷著一腔熱忱,自願參了軍。前線炮火連天,他為國幾度出生入死。二戰將要結束時,涅伊茲韋斯內卻身負重傷,生死已懸於一線。不久,醫生下達了死亡通知單,國家因其功勳追封他為英雄,並授予了他勳章,父母以為他已身亡,但他依舊沒有放棄生的渴望。

1947年涅伊茲韋斯內被拉脫維亞裏加藝術學院錄取。在莫斯科蘇裏科夫美術學院,他沉浸於藝術世界中;在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去旁聽哲學。涅伊茲韋斯內在學習中表現出了非凡的藝術才華,三年級時,他創作的一件雕刻作品被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購買收藏,五年級時,他的一件作品獲得了斯大林獎提名。美院的專業教育,使他掌握了良好的寫實基礎,在國內幾次造型藝術作品大賽中,他屢次得獎,有一次甚至還包攬了一二三等獎,贏了個滿貫。涅伊茲韋斯內早期作品大部分屬於抽象派藝術,在蘇聯現代主義美術中占重要地位。

但蘇聯時期,包括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年代裏,政府所倡導的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在當時,一切不屬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創作都被稱為“抽象主義”作品。也就是說,藝術服務於政治,一切非現實主義創作都是不合時宜的。1962年12月,莫斯科的練馬場展覽中心舉辦了一場美術展,以慶祝蘇聯美術家協會莫斯科分會成立30周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便是借鑒蘇聯的製度)。

赫魯曉夫率眾領導看展,他一看到 “抽象主義”藝術就說,“這麽說來,你們就是那些低劣作品的炮製者嘍。”美術家們大驚失色,三緘其口,隻有涅伊茲韋斯內站了出來。赫魯曉夫一邊觀看涅伊茲韋斯內的作品,一邊罵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拉的是狗屎,驢尾巴甩的玩藝兒也比這些東西強!涅伊茲韋斯內說赫魯曉夫對藝術一竅不通,是美學領域的文盲!

十多天後,赫魯曉夫與一批著名文藝工作者舉行座談,涅伊茲韋斯內也在其中。赫魯曉夫對現代派藝術大加撻伐,對涅伊茲韋斯內大肆嘲諷。座談會結束時,赫魯曉夫說他:“您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不過,您身上既有天使也有魔鬼的特性。如果魔鬼占了上風,我們就把您消滅掉,要是天使獲勝了,我們就來幫助您。”

赫魯曉夫下台後,多次邀請涅伊茲韋斯內到自己家裏做客,以便當麵道歉,但涅伊茲韋斯內一直沒有接受邀請。臨終時,赫魯曉夫對這事念念不忘,還囑托家人請涅伊茲韋斯內為自己雕塑墓碑。這次,涅伊茲韋斯內答應了。

他設計了三米高、兩米寬的墓碑,墓碑置於四塊青銅板構成的墓基上,赫魯曉夫的青銅頭像夾在幾何圖形的黑白框架中。這黑白設計,有點像赫魯曉夫對藝術家的戲謔之言——天使與魔鬼並存。

1975年8月,新處女公墓舉行了落成典禮,這件雕塑也成為赫魯曉夫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涅伊茲韋斯內解釋說,“這就是彼此鬥爭、相互咬合的白與黑……其中包含著光明的進步因素同反動因素之間的永恒矛盾和鬥爭。”

涅伊茲韋斯內的雕塑,通常基於人體的形式,且因雕塑的表現主義與可塑性而聞名於世。他首選的作品材質為青銅,超大尺寸、豐碑式的裝置常被他安置於混凝土之上,最負盛名的作品當為《生命之樹》。

1964年,涅伊茲韋斯內受普希金詩歌“先知”的影響,使他聯想出心被撕裂,烈火熊熊燃燒的形象,這成為他“生命之樹”的雛形,並使他以此為終生的題材。他成熟版的“生命之樹”,為人類心髒的不對稱的形狀,不同元素成螺旋狀環繞其上,而雕塑開放性的特征,使人們可以自由穿梭其中。

涅伊茲韋斯內說,“當參觀者在雕塑中穿梭時,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血液脈動至心髒的細胞”,他期望不論何種膚色,何種文化,人都可以和平相處。1976年,涅伊茲韋斯內移居美國。抵達美國的第二天,肯尼迪中心舉行了他的作品——肖斯塔科維奇半身雕像的揭幕儀式。

1996年,涅伊茲韋斯內完成了《悲傷的麵具》,這個高達15米的蘇聯大清洗下的受害者麵具,在遙遙訴說著曾經那段曆史。同年他被授予俄羅斯聯邦國家獎。在移居國外期間,他獲得了世界性聲譽。

與葉利欽總統交談

與普京總統交談

除了大型雕塑外,涅伊茲韋斯內還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並從事微雕和珠寶雕刻,涉獵線條畫創作,為《聖經》畫過插圖。

2015年記者采訪涅伊茲韋斯內,問起2016年的願望時,他說,“若上帝允許,我希望可以繼續活下去。”

令人惋惜的是——不久前,涅伊茲韋斯內伊於在紐約南部的一所醫院去世。

小結:涅伊茲韋斯內的作品,受結構主義影響,雕塑有著軍人的剛硬。有人說,比才智更難能可貴的,是人格;比才智的神奇更能打動人心的,是人格的魅力。涅伊茲韋斯內不因赫魯曉夫的辱罵而卑顏膝屈;也不因赫魯曉夫的侮辱影響自己的藝術創作,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但小編覺得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在涅伊茲韋斯內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人對生的渴望。

———— THE END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