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仁義巷 六尺巷,河南 還是 安徽?】

(2017-11-21 15:23:04) 下一個

 

 

郭樸,安陽人,生於明正德年間。嘉靖十四年中進士,曾兩任吏部尚書,

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故又稱郭閣老,又至太子太傅,後三次上疏乞歸故裏。
《二十五史》明史記載,郭樸兩任吏部尚書,兩任京城主考官。

 

郭樸與 安陽仁義巷


仁義巷的來曆很是動人,在安陽可謂家喻戶曉。郭樸的老家就在離鍾樓不遠的地方。

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閣老剛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寫來的一封家書。

信中說,鄰居王山蓋房時,多占了咱家一牆寬的宅基,想讓他派人回來壓壓對方,為她出氣。
郭閣老看完書信,馬上叫人潤墨,寫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開細看,隻見信中寫著四句詩:

“千裏捎書為一牆, 讓它幾尺有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夫人頓時明白了,馬上讓家人從自己宅院的一邊讓出了三尺寬的地方給王山使用。


王山很受感動,他主動把自己的牆拆了,往後退了三尺,這當中的地方便閑置起來。後來,從這裏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小巷。

人們為了感念郭樸義讓宅基的品行,便給這條小巷取名叫仁義巷。

2002年,安陽進行老城改造,這條小巷也消失了,但仁義巷的傳說卻永遠裝在古城人的心裏。


安陽在清朝就有了仁義巷這條街。在清嘉慶二十四年的《安陽縣誌》中記載,

“郭文簡(郭樸的諡號)樸住宅,近北城……鄰人築牆,侵其址。子弟致書京師,告公。

公命以地讓鄰人,鄰人感公誼,遂交讓為隙地。裏中因名其居,曰仁義巷。”

有史書為證。

 

 

-------------------

 

張英與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是中國安徽省桐城市的一處曆史名勝。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六尺巷牌坊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一紙書來隻為牆(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六尺巷牌坊2 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File:6cx1.jpg

 

 

-----------

 

《誡子弟》

 

年代: 明 作者: 林翰
 
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除了此絕句,查不到林翰的資料。
 
------------
 
根據朝代, 明朝 安陽的郭樸 先於 清朝 桐城的張英
是郭樸在先還是林翰在先 另論。
且不見林翰籍貫息地,房產等情況,似乎與讓地三尺幾尺無涉。
 
 
全國 以仁義二字命名的 街道巷裏胡同 很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