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師長 帶出了個 解放軍副總長】

(2017-08-11 11:44:18) 下一個

 

小序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1962

分 西 中 東 3區1線

由著名的 克節朗 達旺 瓦弄 等3個主戰場戰鬥

據說 印仨 將之 稱為  Walong Battle 瓦弄之戰

可見 瓦弄之戰 的重要性 才使得阿仨 記得如此清!

(音第4聲) = 弄堂的弄 

54軍,中國戰神張國華,Walong --- 這是阿仨 對1962年之戰的三個標記

 

當時 打瓦弄的是 54軍130師

54軍長丁盛的丁指 在後方,130師長董占林率兵在前線

(老師長曾經說過:當時是抱著犧牲在邊界的準備的)

 

董師長的警衛員 何其宗 後為 解放軍 副總長

何其宗 跟著 董師長 學會了打仗

解放軍的傳統

--------------------

 

第130師的前身最早是1945年10月組建的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

在解放戰爭中先後改編為西滿軍區遼吉縱隊獨立第1師、

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

第四野戰軍第44軍第130師。


這個師是鄧華上將帶出來的部隊,

也是唯一參加過四次四平攻防作戰的部隊,被東北軍區司令部評價為“戰鬥積極性高,

攻堅力頑強,最善於爆破,執行命令堅決,不怕傷亡,進步甚快,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師”。
 

何其宗參軍時的第130師師長是董占林,八路軍出身,1955年授銜的上校。

在新兵連訓練結束後,何其宗被分配到師部警衛連,給董占林師長當了警衛員
第130師當時駐在四川雅安,因擔負生產任務,全師分散在6個縣的14個生產點上。

1962年10月,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爆發。
為準備第二階段反擊作戰,中央軍委命令丁盛率54軍第130師緊急入藏,

在昌都軍分區部隊的配合下,執行殲滅瓦弄地區印軍的任務。
130師接到命令後,在40多個小時內完成收攏集結,經7天準備即晝夜兼程奔赴戰地。
全師邊開進、邊動員、邊組織、邊準備,可以說是“放下鋤頭就上車,下車便戰鬥”。

瓦弄地區位於中印邊境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的西藏察隅縣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麵積約3000多平方公裏。這裏山高林密,峽穀縱橫,河流湍急,路少難行,作戰難度極大。
早在1942年瓦弄地區就被英國人占領,印度獨立後繼續駐軍強占。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爆發後,

印軍第2師第11旅調到此處防守,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親自坐鎮指揮,準備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

趕到察隅地區後,董占林師長就親率各團指揮員到前沿陣地勘查地形。

何其宗當時隨行保護師長,現場觀摩到了董師長的布置展開兵力過程,如派戰鬥分隊搶占前沿要點、

派精幹分隊帶電台滲入印軍縱深、派偵察員到敵後潛伏偵察迂回包圍印軍的道路和地形等。
這一幕給了何其宗極深的印象,直到晚年還津津樂道
丁盛的指揮所開設後,決心集中130師和昌都軍分區部隊,采取迂回包圍,斷敵退路,造成關門打狗之勢,

同時以穿插分割戰術和近戰、夜戰的手段全殲印軍。

11月16日晨,瓦弄地區反擊戰打響。
各路攻擊部隊勇猛進攻,大膽穿插,割裂印軍部署直取縱深。
隻用了一天時間就擊潰了印軍第11旅,進占瓦弄。
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乘直升機倉惶逃走。
隨後丁盛指揮部隊以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擊逃敵,最遠進至傳統習慣線附近。
瓦弄之戰中,殲滅印軍3個整營、1個營大部和第11旅直屬分隊一部,共斃、俘印軍1200餘人,

給了印軍第11旅以殲滅性打擊。
中國軍隊也付出很大代價,共傷亡752人。

因為海拔高、地形惡劣,加上沒有公路,後勤補給十分困難。高原作戰重型火炮上不去,

中國軍隊的重火力主要是120迫擊炮、82迫擊炮、60迫擊炮和57無坐力炮、75無坐力炮、

40火箭筒,還有一些火焰噴射器和12.7毫米高射機槍。
其中120迫擊炮比較重,參戰部隊想盡辦法將幾門120迫擊炮搬上了前沿高地,在向敵火力壓製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75無坐力炮是打碉堡和火力點的功臣。
在進攻重要前沿製高點07高地的戰鬥中,因地形狹窄展不開兵力,攻擊部隊遭到印軍的三麵火力夾擊,

傷亡很大。配屬的75無坐力炮班副班長方純德帶領全班剩下的3名戰士堅持戰鬥,

在灌木稠密不能架炮的情況下,用背包帶將炮捆吊在樹上,連發10彈,

摧毀印軍4個地堡和1個火力點,留下了一段“大炮上樹”的傳奇;
為配合步兵攻堅,噴火兵經常抵近距敵僅20米處噴射
因高原氣候特殊,當時使用的58式火焰噴射器還會出現“空噴”(隻噴油,不噴火)的情況
運用56式40火箭筒打敵碉堡時,有時因地形複雜而難以找好後噴夾角,

射手寧可被發射時的後噴火燒傷自己腿部也要馬上向敵人開火。

參戰部隊打得是縱深穿插的進攻戰,武器彈藥全靠人背肩扛。
為了打勝仗,官兵們寧肯少吃菜和糧,也要多背彈藥。打進去以後,部隊轉為搜剿任務,

要翻山越嶺,穿林過河搜殲印軍潰兵。在隨身攜帶的糧食吃光後,

官兵們就以鹽水煮野芭蕉頭和魚腥草等野菜充饑。
對於俘虜的印軍,則把省出的罐頭給他們吃,顯示出了那個年代中國軍隊的嚴明紀律。

多年以後,何其宗在回顧參加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經曆時,仍然深情滿懷:
通過那次作戰,我才真正知道了真刀真槍打仗是個啥樣子,仗應該怎麽打,

指揮員應該如何指揮,和平時期兵如何帶,訓練怎麽搞。

從指揮員的角度講,我不反對搞出征前敬酒這一類鼓勵士氣的活動,但要真正拿出好辦法,

作出正確的布署,讓戰士們在消滅敵人完成作戰任務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戰士的傷亡,

愛護他們的生命才是最要緊的。
俗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
有辦法和沒辦法、好辦法和賴辦法是大不相同的。
要給戰士樹立堅定必勝的信心,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指揮員必須要非常熟悉地形,除了地圖和沙盤,還要親自到前沿觀察,得到最真實的感性認識。
作戰中各級指揮員必須靠前指揮,那時丁盛軍長把軍指揮所移到師指揮所,

董師長的師指揮所前移至05高地,離前沿不到500米。


董師長經常直接到一線,那基層指揮員應該怎麽辦這還用說嗎?
在什麽年代、什麽武器、什麽作戰條件下,身先士卒都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部隊的好作風正是在各級指揮員的模範帶領下形成的。

總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駕馭戰爭,是優秀的指揮員所必須經過的曆練。
何其宗回憶說:
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後,我在北京見到老首長董占林將軍,

他問我仗是怎麽打勝的,我說,就是在1962年向您學的呀!” 

1960年代中期,因越南戰爭升級,54軍奉命從四川移防到雲南大理。
在此期間何其宗也從戰士先後升為副班長、班長、排長。
1969年,中蘇關係惡化,有爆發戰爭的危險,54軍又奉命北調河南作為全軍的預備隊。
何其宗則被留在雲南新組建的第11軍,擔任軍司令部作戰訓練處參謀。

在做好自己本職的訓練工作間隙,何其宗還閱讀了有關抗美援朝作戰和中緬邊界

勘界警衛作戰的大量資料,對亞熱帶山嶽叢林作戰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日後帶兵參加對越作戰打下了基礎。

何其宗的老部隊第130師,在1969年全軍重排番號時改稱第54軍第160師。

1979年參加了廣西方向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成為解放軍中

唯一的參加過抗美援朝、對印、對越三次重要對外作戰的步兵師。
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54集團軍步兵第160師。
1998年,縮編為步兵第160旅。
2003年撤銷番號及建製
 

http://tieba.baidu.com/p/499346507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