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3曲 憶秦娥
毛 澤 東
公開發表 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書家評這幅手跡“和而不同,違而不犯”,自然流暢,毫無雕鑿,乃書法之上品。
版本 2
版本3 此幅和下幅 極為相似 同一時間 先後兩幅?? 而且 婁山關戰鬥發生在 1935年 這兩幅卻落款一九三四(年), 筆誤 ???
版本4 這幅 也許當時走神或突被幹擾? 詞牌寫錯了, 憶秦娥 誤寫為 菩薩蠻 注意: 第二句 梧桐葉下黃花發
版本5 注意: 梧桐葉下黃花節
版本6
致 葉大夫書 版本7 這幅 可以確知 是 毛澤東所書
“梧桐葉下黃花發”版本,另一稿作“梧桐葉下黃花節”。 經過廿多年反複斟酌,毛主席在正式發表時將此句改為“長空雁叫霜晨月”。
-------------
【賞析】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這首詞,
不少人曾將此令與李白同牌詞,《憶秦娥》竟相比較。 舍白其誰? 除了太白 誰能寫出這樣的極品呢! 李白原詞是:
下為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不信 王國維 關口閉嘴之說 也的確別開生麵 另展鴻圖
自江西蘇區遁來, 血漫湘江, 浴火遵義, 艱難險峻, 九死一生, 出路何方? 自己的正確主張和路線 有可能執行, 得以從新開始, 走出險境, 走向勝利和輝煌。
婁山關勝利 是紅軍從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 節節失利損失慘重後的第一大戰和大捷。 情景交融, 昭顯此詞格調之悲涼, 氣韻之慷慨, 意境之闊大, 畫麵之壯美, 遵義會後 首役土城之戰失利之後 能否打下婁山關 至關緊要! 眼下 婁山關大捷 使幾年來的 胸痞塊壘 窩囊壓鬱 豁然迸裂開朗 隨戰煙消散 心潮澎湃 欲駐不能。
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
紅軍兩次攻打並占領婁山關
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征途中占領遵義。 1月9日紅軍以猛烈火力從關南發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戰鬥大獲全勝,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2月25日淩晨, 紅三軍團在軍團長彭德懷的率領下, 再度向婁山關挺進, 指揮紅一、三軍團,與敵軍為爭奪關口展開激戰, 殲滅敵軍4個團。 隨後又乘勝追擊, 擊敗敵軍2個師, 黔軍被殲滅600餘人, 紅軍傷亡100餘人, 取得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 毛澤東在婁山關上感慨萬端, 吟出了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句《憶秦娥·婁山關》。
----------
這首詞寫於二渡赤水之後的婁山關戰畢 (當天西夕), 是紅軍自長征以來連連失利損失慘重後的第一次勝利, 也是長征以來他有心情寫的第一首詩詞之作, 及其有關長征的五篇詩詞的首篇。 ( 1 《憶秦娥.婁山關》,2《十六字令三首》,3《七律.長征》,4《念奴嬌.昆侖》,5《清平樂.六盤山》。)
以下批注寫在《憶秦娥.婁山關》詞 那一頁的 天頭上 毛主席自注: “萬裏長征, 千回百折, 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 心情是沉鬱的。 過了岷山, 豁然開朗, 轉化到了反麵, 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由此看來,這首詞,表麵寫景,而實際上是內心深處的描寫, 這種蘊含,即詞的虛處, 著而不露。 這首作品, 是借景抒情, 把若幹年來自己和紅軍的跌宕坎坷艱钜曆程,很含蓄委婉地流露出來, 將那麽悲壯慘蕩的經曆用最優美浪漫的詞句和意境澎湧宣泄, 確為上乘極品之作。
【小生 撰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