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天下第一雄關 - 天下第一關 - 天下第一雄關】------- 兩個 天下第一雄關 為何?

(2016-04-05 19:22:51) 下一個

 

 

居庸關


  此門樓上高懸的“天下第一雄關”大匾,何時始掛,何人所題,不知。

其依據是 清康熙年間一文人之所記,此公名叫錢良擇。

康熙二十七年 (公元1688年) 五月,錢良擇隨軍去蒙古,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書成《塞外紀略》流傳於世。

在《塞外紀略》中,有關居庸關關城門額的部分是這樣寫的:

初三日甲戌,天晴無風,山行竟日,石路崎嶇,時蹶馬足。兩峰壁立,中為通衢,愈登愈高,不知其所止極。

十五裏至居庸關城,城門額曰:天下第一雄關’。” 

---------------

明朝中葉 也稱 居庸關為“天下第一關”。

現居庸關南門外馬神廟東南的山坡草野中有一 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立的“重修隆慶衛儒學碑記”,

碑記中稱居庸關為 “東連古北、遼海,西接上穀、雲中,南通京師,北枕永寧,為京師之北門,乃天下第一關”。

此碑文收錄在《西關誌•卷十》。現在八達嶺關城西門門額上書“北門鎖鑰”就是居庸關是“京師北門”的呼應。

--------------------------------

唐朝邊塞詩人高適《使青夷軍入居庸》詩(三首)曰:

“岩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絕阪冰連下,群峰雲更高”。

北宋派往金上京的使官資政殿學士宇文虛中“過居庸關”詩曰:

“峭壁從天折,懸流赴壑清。路回穿雲細,崖裂與藤爭。”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對居庸關峽穀的描述是:

“絕穀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偏狹,林障邃險,路僅容軌,曉禽暮獸,塞鳴相和。羈官遊子聆之,莫不悲傷。” 

 

------

 

 

zsssaa2

嘉峪關


  現“天下第一雄關”的匾,是1988年至1990年修複西門關城城樓後掛的,為趙樸初前輩所題,筆力遒勁 大氣宏波。

這座關樓1924年被軍閥馬仲英部拆毀時,原有的匾也就此失蹤了。

那塊匾,據當時在世的見過的老人們回憶,題寫的是“天下第一雄關”,書者為左宗棠。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裏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

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裏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 

嘉峪關關城西門外 現還矗立著刻有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書寫的“天下雄關”四個大字的石碑。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遭貶發配伊犁,沿途每日記述所行裏程、經由山川道裏、官員酬酢往還等見聞。以後,他將西安至伊犁途中日記刪削整理為《荷戈紀程》一書。書中記述九月初八日出嘉峪關時曰:

今晨起行,餘策馬出嘉峪關,先入關城。城內有遊擊、巡檢駐紮。城樓三座,皆三層,巍然拱峙。出關外,見西麵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  這是目前所知有人親眼目睹嘉峪關懸掛此匾額的最早記載。

據《左文襄公在西北》一書記載, 清同治五年(1866年), 左宗堂出任陝甘總督,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初次駐節肅州時,發現嘉峪關失修已久,邊牆四處坍塌,已是有關等於無關。於是左公下令一律整修,並親題“天下第一雄關”橫額,安置於關頭,字大於鬥。有人寫詩讚美左公所寫這幅匾額曰:“左侯昔日受降歸,釃酒臨關對落暉。額書六字神飛動,想見如椽大筆揮。”(見《午陰精舍詩草》卷七)。

由此可知林則徐所見的匾額, 此時已經不存,左宗棠又重寫了一幅。

左公所寫匾額亦有人親眼目睹,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溫文英因組織救國運動赴京請願,被發配新疆,他在《昆侖旅行日記》中雲:“餘與折君登沙坡上見關外三麵皆高山環抱, 一麵則雄關屹峙, 真有一夫當關 萬夫莫敵之慨。誠險要也回望關上城樓三層額書 天下第一雄關 ”。以後,由於戰火,嘉峪關西城樓焚毀, 左宗棠所書匾額也已失沒。

 

---------

 

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萬裏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1990年,遼寧丹東市的虎山長城被發掘出來後,考古界認為虎山長城才應該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1961年,萬裏長城—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關公1700年曆史的青龍偃月刀刀鋒向東,現存放在山海關城樓上,成為鎮關之寶。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中山王 大將 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裏, 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裏處。

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裏,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詩人陳誌歲遊山海關,在其《山海關》詩中發出如下感慨:

“不再控山海,尚存雄偉城。幾回摩冷堞,想象昔陳兵。”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

明 成化八年(1472), 憲宗朱見深下旨,要在山海關的東城門上懸一“天下第一關”的橫匾。

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樓丈量尺寸,隨即請人製成一塊長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額。

 

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的東門,又名“鎮東樓”。

據《臨榆縣誌》載:“東門建樓,高三丈,凡二層,上層高五丈,下層六丈,深各半之。有額曰 天下第一關 額為 明 劍事 書。”

 

寫字 選請進士出身,然已辭官歸隱的 蕭顯 老先生。

據山海關當地的《臨榆縣誌》記載:“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蕭顯所書”。

“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的當地人,這樣就為蕭顯寫匾的真實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蕭顯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進士,還是明代32位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造詣頗有成就,就連朝鮮使臣途徑山海關都要去臨摹他的書法作品,然後帶回朝鮮獻給國王。這幅“天下第一關”可以說是整個關城的“點睛之筆”。

現在我們看到的匾已不是蕭顯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1920年)由山海關人楊保清篆刻的,為了防止風化,原匾陳列在城樓裏麵供大家欣賞。這塊舉世聞名巨匾。

匾大約6米長,1.5米寬,寫有“天下第一關”五個正楷大字。筆力凝重,骨氣遒健,氣勢豪壯。

 

天下第一關”五字寫罷,兵部主事趕忙上前,將蕭老先生扶到椅子上坐下,並奉上一盞香茗伺候。就在人們嘖嘖稱道之時,忽然有人說:“下字少了一點。”眾人一看,果然“下”字寫成了“丅”字。人們的目光又集中到蕭顯身上。蕭顯微微一笑,將臉上的汗擦了擦,不慌不忙地扯過一把素絹,揉成一團丟進墨缸。等素絹浸飽了濃墨,他抓出墨團猛地朝巨匾擲去。
墨團不偏不倚,正好補上“下”字的一點。再看那一點,周圍墨漬四濺,氣韻充沛,竟成神來之筆。
 
這個小房的匾  嗬嗬 不是蕭顯老進士所題, 出自何人手筆 不知, 寫的也不錯,注意字 與 蕭書截然不同。
 
 
居庸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