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學 中國最早的 瓷 china 產生於何時何代】--- 商乎 夏乎?

(2015-11-28 15:48:43) 下一個

 

有釉為瓷 無釉為陶 磚瓦亦陶 愚曰 ~:)

 

 

 文獻上對瓷字的使用始於晉,最早見於字書中的,是呂忱的字林(原書已伕,此字見集韻文選笙賦,唐李善所注引的)。

漢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無此字。

宋太宗時,徐鉉等才在新附的四百零一字裏,添上這個瓷字。

陳顧野王玉篇以下的諸字書,都是根據字林的。

除字書外,瓷字用於文學中也始於晉潘嶽的笙賦,賦中有「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醹」之語。不但有瓷字,而且有「縹瓷」的名稱。

燒瓷窯的地區的記載,也始於此時。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具體窯址尚未發現.

 

--------

File:Ju ware bowl in the shape of a lotus.jpg

北宋汝窯青瓷

 

  我國瓷器究竟產生於何時?眾說紛紜。新中國成立前一直認為從六朝開始,後來 東漢墓中發現了瓷器,又把瓷器的產生推到東漢時期。1955年和1965年在鄭州的商代 墓中,出土兩件較完整的商代瓷尊,被譽為中國瓷器的鼻祖,引起國外的關注。商代 原始瓷尊胎質是用“高嶺土”製成,裏外都塗有一層較薄的透明青色釉,其中一件高 27厘米,器表還有幾塊較厚的玻璃質綠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結合緊密,硬度較高, 叩之有金石之聲。經測試,內胎毫不吸水,火候達到1200℃以上,化學分析完全具備 瓷器的特點。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或彩繪的物器,需經過高溫(約1200℃–1400℃)的窯內燒製。

瓷器最早出現於中國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麵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元素,且不透,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 ???

器類有罐和缽。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較廣,黃河領域、長江中下遊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

 

----------------------------------

File:Bowl with dragons, phoenixes, gourds, and characters for happiness.jpg

黃地龍鳳雙喜葫蘆紋海碗(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館藏)

 

範粹,史書無傳。

  相州窯一如範粹,亦不見文獻記載。

  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白瓷。

  墓誌雲:範粹“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於鄴都之天宮坊。春秋廿有七。以五月一日遷厝於豹祠(西門豹祠)之西南十有五裏”。

  由此可以斷定:中國白瓷之誕生,至遲在北齊武平六年(575年)之前。

  以“薨”陳述一位27歲(按現在的說法,也許還不滿26歲)青年的辭世,以致《墓誌銘》控訴“昊天不吊(蒼天不憐憫保祐)”,“殲我良人,如何不淑”雲雲,這位史書無傳的青年在北齊一朝的非同凡響,就此已可窺一斑。

  《墓誌》說範粹“資靈川嶽,稟氣辰昂。方逞龍骨,已振鳳毛。爰自千裏,超擬三事。將許比德鐘繇,倫功鄧禹,共羊祜以連鑣,與衛清(衛青)而並鶩”,也許並非虛妄之辭;對照《墓銘》再說“承□建國,在社笙茅。雄圖謇謇,德音昭昭。公侯載誕,神儀允穆。節比貞鬆,才侔勁竹”,青年範粹已然成為北齊末年的精神領袖。

  而《墓銘》“埏門(墓門)忽掩,何日言歸”戛然作結,也確乎反映了一個時代對英雄的聲聲呼喚。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範粹在北齊、北周“大決戰”前夜,不幸辭世。

  兩年之後,北齊滅亡。

  再過4年,楊堅代周自立,隋朝建立。

  倘若“方逞龍骨,已振鳳毛”的範粹有幸與楊堅相逢,至少範粹不至於落得個史書無傳吧。

  範粹,北齊“邊城郡邊城縣(今河南光山縣)人”,“齊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新除東雍州辭世太傅卿”,以27歲的年齡,位列三公,已然走上北齊政權的中心……

  上天,把天下留給了楊堅,將白瓷留給了範粹,“厝於豹祠”。

  一個“厝”字,說明隻是“淺埋以待遷葬”。一位王朝頂級人物在11天內草草下葬,關乎北方統一的血雨腥風的北周、北齊大決戰,顯然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陶瓷史應該感謝如此一“厝”。

  這麼一“厝”,戰爭過後,範粹墓也許已經了然無痕。

  不然的話,恐怕早就毀於盜墓賊之手了。

  正是這麼一“厝”一淺埋,剛好給範粹墓在1971年橫空出世埋下了伏筆。

  河南省博物館撰寫的《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發掘簡報》雲:“範粹墓位於安陽縣城西北三十華裏的洪河屯村,墓地在村西北約半華裏處,北臨漳河,南近恒水,東北距‘西門豹祠’十五華裏。1971年春,當地群眾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在距地表3米處發現大量灰色帶繩紋的封門小磚,並露出土洞墓室。為了保護文物,該村大隊革委會和貧下中農除立即報告安陽地、縣文化主管部門處理外,並將已掘出的部分文物妥為保存。我館聞訊後,於1971年5月派人前往清理……”

  謝天謝地謝人。

  儘管“革委會與貧下中農”了,甚至該文還說“高歡(北齊神武皇帝)、範粹等封建統治者,生前殘酷剝削人民,死後妄圖繼續享受,其罪行罄竹難書。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中國歷來隻有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範粹墓出土的每一件隨葬品,無不浸透著各族人民的鮮血,僅就墓中出土的器物來看,就不知當時耗費了多少人民的血汗”。

  但是,如果不是此時而是彼時發現範粹墓,遭遇洗劫,似乎在所難免。

  給我們一個中國白瓷最早確切紀年的範粹,還是挨罵了。

  挨罵,就挨罵吧。

  倘若有什麼不快,那就讓風吹散吧。

  而今,紀年確切的最早白瓷在曹操墓

 

曹操墓出土的青瓷罐(上)。

儘管被稱為“青瓷罐”,但比被學界公認的範粹墓出土的白瓷(下)還要白,

而且比範粹墓白瓷早了三百多年。

 

  範粹墓出土隨葬器物77件,除墓誌與兩個常平五銖錢外,其餘75件都是陶器、瓷器。除13件瓷器外,其餘62件都是陶器。

  除儀仗俑10件、侍從俑21件、武士俑2件、騎馬俑1件等外,還有家畜家禽、陶倉陶磨:陶牛1件、陶母子豬1件、陶豬1件、陶雞1件、陶駱駝1件、陶倉1件、陶磨1件、陶井欄1件、陶灶1件等。

  範粹墓與曹操墓為鄰,相距不到5公裏。

  在朝廷,範粹與曹操都是公侯級的高官。

  範粹不但“養豬”,還“養雞”、“養牛”、“養母豬”——陶母子豬,“作躺臥哺乳狀”。

  都是公侯級的高官,範粹“家畜家禽”成群,沒人質疑。

  曹操墓出了個“陶豬圈”,媒體與某些所謂的專家就大做文章:《“曹操墓”居然挖出陶豬圈,曹操生前還養豬?》。

  難道隻有生前養豬,死後才能養豬?

  死曹操緣何不能養豬?

  難道死曹操想吃點兒豬肉,還非得弄個大活人給他送去不成?

  還有,範粹“以五月一日遷厝於豹祠(西門豹祠)之西南十有五裏”,拿西門豹祠作為範粹墓的定位坐標點,無人質疑。

  而與曹操墓、範粹墓為鄰的“趙太仆卿”魯潛墓,以魏武帝陵作為定位坐標點,就是造假,就是造假者為了“按圖索驥”鎖定曹操墓位置:“後文綴以關於‘魏武帝陵’坐標的詳細描述,這是在給魯潛寫墓誌,還是在給曹操墓指路?”

  220年曹操下葬、345年魯潛下葬、575年範粹下葬,多看到點兒三者之間的相似與賡續,也許就能真的研究曹操墓的真假了。

  還有,曹操墓出土了3件青瓷罐,均為四係,分三型。A型:胎質粗糙,色偏紅;釉色偏白,有玻璃質感,較薄,施半釉。B型:胎體細膩,白色;青釉泛黃,施半釉,釉層薄而不均……

  既然A 型四係罐“釉色偏白,有玻璃質感”,說其為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白瓷,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所謂白瓷,就是從燒製青瓷中偶然發現的。也許隻是所在窯位等的不同,才有了一生二,青瓷分野而為青瓷、白瓷。

  既然已經釉色偏白,為何還非得稱其為青瓷,而不能視之為白瓷?

  關乎老陶瓷釉色,向來是一筆糊塗賬。

  你要是相信自己眼睛的話,往往就落得個沒“學問”;閉著眼說個“青瓷”“原始青瓷”什麼的,往往就能混個“爺”。

  曹操所築銅雀臺的瓦,向來被視為“秦磚漢瓦”的巔峰之作。

  陶瓦,已經玩得爛熟,弄出了點兒青瓷、白瓷,已經是小事一樁了。

  “瓷”字,出現在東漢,從瓦,從次,次亦聲。

  就某種意義而言,瓷,也是“瓦”的一種“次”第展開,一種新的物質形態。 

  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是中國陶瓷史上由陶到瓷的偉大轉折時期,更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偉大的陶瓷時代。

  也就在這一時期,漳河之畔,先後迎來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此建都126年,豫北冀南也因此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所在。

  正因於此,相州窯才在機緣機會中,擔當起了時代賦予的使命。

  而今,一座承前啟後的偉大的瓷窯遺址,承托的卻是一幢幢超高層建築……

  沉重,就沉重吧。

  倘若有什麼憋屈,那就讓風吹散吧。

 

(大河報 記者 於茂世 )

 

-----------

記者從2009年10月22日開幕的“中國最早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白瓷窯址在河南省鞏義市被發現,將中國白瓷的燒造年代提前了近百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陶瓷界把河南安陽北齊時期範粹墓出土的白瓷視為中國最早的白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一直把尋找中國早期白瓷線索作為考古目標之一。

  近年來,考古人員對鞏義白河窯進行了多次發掘,發現窯爐6座,灰坑以及溝、灶等遺跡百餘個。通過發掘,首次發現了北魏時期燒造白瓷和青瓷的窯爐及一批珍貴瓷器,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燒製白瓷的窯爐,為探討中國早期白瓷的起源及其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鞏義白河窯的發現,引起了前來參加“中國最早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學術研討會”的110多位中外陶瓷專家的興趣,專家們專程前往考察。

  鞏義白河窯有白瓷與青瓷同窯燒裝的現象。專家由此揭開了白瓷燒成的秘密:白瓷是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逐步改進對原料的篩選淘洗降低胎釉中的含鐵量實現的。這是我國古代製瓷技術的重大突破與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東漢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麵,並為後來各種色彩繽紛的彩繪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鞏義白河窯的考古發掘還揭開了唐代青花瓷器的產地之謎。白河窯還出土了唐代青花瓷器,從考古地層學上解決了唐青花瓷器的產地和年代問題。其中唐青花碗內的菱形花卉紋飾,與江蘇揚州唐城和印尼“黑石號”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的裝飾完全相同,充分證實了唐代青花瓷器的發源地就在河南鞏義。

  專家發現,鞏義白河窯出土的白瓷和青瓷,與洛陽漢魏故城內出土的北魏白瓷和青瓷的造型和製作工藝完全一致,從而為北魏皇室使用的白瓷和青瓷找到了產地。有專家推測,鞏義白河窯就是文獻記載中的“洛京窯”,它生產的青瓷和白瓷,與北魏孝文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隨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中國最早的白瓷適時而生了。(記者桂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