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衝之鳥礁(或衝鳥礁,日本稱為衝之鳥島 Okino Tori Shima)是日本南部太平洋海域最南端的一處環礁,
在東京南偏西約1740公裏、
衝繩東南約1070公裏、
關島西北約1200公裏。
日本政府把這一礁石稱之為“島”,有著深層的經濟和戰略考慮。根據調查,衝之鳥島附近海域有黃金等許多珍稀金屬礦產資源。隻要日本能證明其是一個“島嶼”,日本就可據此設定200海裏海洋專屬經濟區,總麵積達到40萬平方公裏,比日本約38萬平方公裏的整個陸地麵積還要大。
有軍事專家分析稱,衝鳥礁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它扼守東海進出太平洋的主要航道,靠近關島、塞班島、菲律賓和台灣,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此外,“衝之鳥”還處於亞太地區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如果日本把這幾塊礁石打造成人工島,建立港口甚至起降飛機,那麽它就可以成為連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重要跳板。
有資料記載,西班牙人貝爾南多 1543年曾在此發現一處岩礁,並將其命名為“睜開眼睛看(Abre Ojos)”,其意恐怕是此處有一小岩礁,不睜大眼睛仔細看就可能會觸礁。不過,他發現的這塊岩礁是否就是“衝之鳥礁”,人們還有一些爭議。
1565年6月21日,西班牙第一任菲律賓總督萊加斯比率艦隊在日本東南部海域發現了一塊岩礁,或許是該岩礁形狀酷似帆船,萊加斯比給其取名為“揚帆(Parece Vela)”。西班牙1639年以前出版的海圖上,在日本東南部海域有一個標注為“揚帆”的岩礁,從經緯度來看,“揚帆”即為“衝之鳥礁”。
根據德國人西博爾德所著《日本(Nippon)》記載,1789年9月,英國人道格拉斯從夏威夷群島啟程向中國航行途中,在北緯20度37分,東經136度10分發現了一座長約5英裏(1英裏=1.069公裏)的岩礁。此後,該岩礁就以發現者的名字被稱為“道格拉斯礁”(Douglas Reef)。至今“揚帆”、“道格拉斯礁”還作為“衝之鳥礁”的別名使用。
1922年,日本海軍水路部(現日本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利用“滿洲”號測量艦對“衝之鳥島”進行了首次調查和測量,發現無主,隨將之據為日本,並以“道格拉斯礁”之名標注於日本海圖上。1931年,日本內務省發布第163號告示,將“道格拉斯礁”命名為“衝之鳥”,同時編入東京府小笠原支廳。
1933年,日本海軍水路部利用“膠州”號測量船對該岩礁進行了地質、地貌、地磁、水深等綜合調查。參與此次測量任務的水路部測量科科長田山利三郎在1952年5月發表的《南洋群島的珊瑚礁》論文中指出,“衝之鳥島” 既缺少中央島也缺少瀉湖,應該屬於介於環礁(atoll)與礁盤(table reef)間的準礁盤(Almost table reef)。其後,堀信行在其所著《日本的珊瑚礁》中,也將“衝之鳥島”歸類為礁盤。
1945 戰勝日本後 美國在此行駛主權, 1968年 將行政權轉給 日本。
2005年,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登上衝之鳥,並 “指礁為島”。他的依據是《海洋法公約》121條的第一款:島嶼是四麵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麵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
2012年4月27日,日本外務省宣布,關於延伸大陸架的申請首次獲得聯合國批準。獲批的是太平洋4個海域,總麵積約達31萬平方公裏,相當於日本國土麵積的82%。大陸架範圍即使超出專屬經濟區(EEZ),沿海國也有權對其海底資源進行開發。中方認為是“岩礁”的衝鳥礁(日本稱之為日本最南端衝之鳥島)也被列為劃定大陸架的定點之一。
至此,日本大陸架總麵積(領海除外)擴大為約436萬平方公裏。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對日本外務省發出通知稱,對31平方公裏作出批準,其中包括衝鳥礁以北約17萬平方公裏的四國海盆海域。日本提交的申請中,衝鳥礁以南約25萬平方公裏範圍尚未得出結論,其餘部分被駁回。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目前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尚未公布對日本外大陸架劃界案的處理結果。”[3]
========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
“重申《開羅宣言》中的諸內容必須得以實施,並且日本的主權須被限製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以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第八條),,,,”
根據 公告嚴格定義, 衝之鳥 本不應該 算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