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弓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寫了幾十年的 兩闕 詞】

(2011-07-13 10:36:41) 下一個

 




小序




詩言誌,詞緣情,腑胸臆,心至深。

常人 至真至情 釋以心語 詩情畫意 詞文心聲。

走近毛澤東 就要走進毛澤東的心裏

毛詩詞 便是這唯一的蹊徑。

這是 餘下以為 真正 讀懂 認識 理解 領悟 毛澤東的鑰匙。



毛澤東 活到老 學到死 他討厭幾個偉大 自謂最稱職:老師

餘以為 他更貼切:學生 學子 學者

毛澤東 在其越逾一個花甲的革命生涯中 留下了華美的詞章

或曰

在其 七十餘年的 詩詞學海中 留下了革命的業績。



《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是毛澤東 現知最早的兩闕辭 


   老人 筆耕不輟 幾易其稿 也可以說 這兩首詞 寫了幾十年

       留下了老者的 斑斑足跡和心跡

      。。。。。。









 


 


 


 


 


毛澤東 《虞美人 · 枕上》 1921年










一九五七年初《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毛氏《舊體詩詞十八首》之後不久,

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在讀過毛氏這些大氣磅礴的詩篇之後,不禁感慨萬千。

她想起了一九三二年在洪湖犧牲的丈夫,想起了自己當年思念丈夫時

寫下的一首《菩薩蠻》:


蘭閨寂寞翻身早,醒來觸動離愁了……”






由此,她又想起了昔年在開慧那裏看到(或聽到)過的一首詞。歲月悠悠,

她隻依稀地記得開頭兩句: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一九五八年,她寫信給毛澤東,一為敘舊,將自己的舊作寄給領袖一閱;

二則想請毛氏將從開慧那兒得知的那首詞寫給她,作個紀念。

毛親自給她回了信,並附上那首《蝶戀花·答李淑一》贈她。

 

為什麽李淑一點到的一首現成的“堆來枕上愁何狀……” 不寫,

而另寫一首《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回贈故人?

詩人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當時大概沒有人去仔細揣摩,也無從揣摩。

但隱約之間看得到的,毛氏似有兩層深意。



一是對李淑一和她的丈夫的懷念和尊敬:“大作讀畢,感慨係之”;


二是他明白無誤地說了一句:“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吧!”

 

這裏的第一層意思,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是體味得到的。

而毛氏的另一層麵的心語,

卻幾乎是所有的讀者和注家(尤其是權威的注家)都忽略了。

那麽開慧所述那首 有什麽 “不好” 呢?     



毛澤東作為詩人,自言 “偏於豪放,不廢婉約”。

  他不僅喜歡李白,喜歡蘇軾、陸遊、稼軒諸家,

  也愛讀李賀,李商隱,李清照……

        好事者每稱主席喜歡“三李”,真是將一位博覽群書的詩人簡單化了。

         即使所謂“三李”,長吉與李商隱和李白的詩風,也是迥然不同。 

其實,感情豐富的詩人毛澤東對詩歌愛好的廣博,是遠遠超過權威注家們的想象的。

       他不僅對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佳句擊節稱好,

   甚至在一九五七年聽到一首題為《吻》的新詩受到非議時,還以慣有的幽默去打抱不平,

             說:《詩經》的第一篇是不是《吻》?

     據此似可斷定,他說“開慧所述那首不好”,絕不是因為這首詞涉及了

         他和開慧的個人感情,而不願書贈李淑一,或由此而公諸於眾。 





      到了一九七三年,毛澤東已經八十高齡了。不知是因為懷舊,

  “夜來忽夢少年事”呢,還是其它什麽原因,他竟然在“文革”形勢最混亂、

  最嚴峻的時候,卻又意外地將這首《虞美人·枕上》連同那首《賀新郎·別友》一起,

憑記憶寫下來,交給保健護士吳旭君抄正保存。

這些事,當時外人是一無所知的。 直到毛澤東逝世十三年後的一九八九年,

  《湖南廣播電視報》才將這首詞透露出來。當時該報發表的原文是: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燼, 倦極身無恁。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說此詞是贈開慧之作,大約起於此際。五年之後,《人民日報》又正式將此詞發表。

這是經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校訂過的稿子,全文如下: 




《虞美人· 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 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兩稿相較,除了下闋的“剩有離人影”一句的修改外,其它如“無奈披衣”與“寂寞披衣”;

”與“”兩處的改動,並無太大差別。重要的倒是確定了

此詞的寫作時間為“一九二一年”。後來正式編入《毛澤東詩詞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就是此稿。我們研讀此詞,

當然應以正式發表的文本為準。

至於幾處改動的“編校”和確定寫作年份的過程,倒可略而不計。












【小生 © 撰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