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的五大弊端
(2009-11-12 12:43:15)
下一個
老田 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說在大陸解決吃飯問題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效,這是違背事實的。實際上解決吃飯問題的四大步驟都是在人民公社時期取得的。首先大陸屬於季風性氣候,旱澇災害比較嚴重,農業的減災防災工作具有重要地位,而幾乎所有的水利設施都是在分田之前進行的,而且在分田之後,由於地方和個人利益的驅動,原有水利設施往往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其次,特別是以推廣雙季稻為主要標誌(此外還有套種和間作)的複種指數的提高,使土地的產出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第三是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為農業單產提高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第四是土壤的改良工作和土地麵積的擴大,這個工作在分田到戶以後基本停止。這四步在分田之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分田到戶以後,在提高糧食總產量和大眾食品供應方麵,除了化肥使用量急劇上升之外,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重大進展。在城市和發達地區,由於培植富人的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副食品和一些從前沒有消費對象的高檔供應品開始有充足的供應。這確實是在老毛消滅富人和剝削階級的政策中看不到的繁榮景象,這同時也是對絕大多數人毫無意義的東西,不能武斷地把他說成是解決了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吃飯問題,這實質上隻是解決了少數人的“吃菜”問題。自從共產黨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以後,已經接近20年了,在20年的曆程中,早期的新鮮勁業已過去,一些重大弊端卻日漸發展和積累。與此同時,西方一些人得意揚揚地宣稱共產黨政權的合法性被大大地削弱了。 一、分田到戶的五大弊端 1、農業增產嚴重依賴增加化肥使用;目前國內的化肥使用量急劇上升,大江大湖的富營養化與此不無關聯。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土地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和退化問題突出,同時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還形成惡性循環,要維持同樣產量也必須逐年投入更多的化肥。這是因為單個農戶幾乎無法單獨進行土壤改良作業,隻有別無選擇地增加化肥使用量。2、一些有利於環境和長期穩定增產的措施和新技術難以推廣和落實;幾十年來,農民的生活習慣沒有太大的變化,燃燒薪柴作飯的結果是大大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量的有機物被燃燒而沒有還田,導致土地肥力的持續下降。而在1970年代末,每個縣都已經設立專門機構開始推廣沼氣,但這個進程隨著分田到戶嘎然而止。新技術和科技成果難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與單個農民家庭對新技術的風險承受能力低、學習和接受難度大、投入和產出的比例過小有著不可回避的決定性作用。3、一些舊的東西再度泛濫、管理難度增加、農村安定性降低;在分田到戶以後,沒有集體的協調作用和共同利益,許多原本不存在的個人矛盾突出起來,甚至幾乎一度被根除的宗法觀念也沉渣泛起。農民爭水的利益糾紛常常發生,而且在氣候幹旱時期的灌溉不能夠按保證本地區最大收獲來決定,而是屈從於平衡、甚至是誰家有勢力爭到水。退耕還林工作的難度極大,也與管理千家萬戶的分散農戶極為困難有關。4、整體利益非常難以體現;這表現在1950年代以來長達30多年的大規模土地改良和投入進程的終止,這是不言而喻的,沒有集體和共同利益,一些需要大量勞動的工作再也沒有能夠進行,如土地平整、低產田改造、鹽堿地改造、水利設施的建設。而且改良誰家的田地、甚至是首先改良誰家的田地都成為一個難以協調的難題。5、整體產出水平達不到應有的水平;由於耕地被分給單個的農戶,一些農戶存在經濟和勞力上的困難,缺乏必要和及時的投入,土地的產出離當地平均產量差距很大,在宏觀上糧食總產量也達不到應有的水平(與今天化肥使用狀況相對照)。 二、土地的所有權問題和農業投資的特殊性 許多年來一些人一直主張把土地私有化,其理由是這樣會讓農民更加注重土地的投入,行為具有長期化,增加農業的後勁。若這些人不是從來沒有去過農村,就是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對私有化具有根深蒂固的癖好。在1949年以前的幾千年中,土地的私有化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事實。然而,土地的改良和投入的結果和成效並不能令人滿意,反倒是在分田之前的30年中,對土地的投入超過任何世代。不明白土地投入的特殊性,是無法理解這一點的。到目前為止,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對土地的各種改良措施中,以土地平整所能起到的增產作用最大。主要在於大塊的土地不僅在耕作上更節省勞動量,而且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比土地平整在保水保肥方麵能夠體現更大的作用。經過農業和土壤科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了一條我們老祖宗已經實施了幾千年的真理:修梯田能夠增產。由於修梯田所帶來的效益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回,也許投入需要幾十年幾百年才能抵消投資。所以通常的投資規律都指向這一投入是沒有效益的。而投入需要組織大量勞動力不計成效地工作,才能夠向自然求取更多的收獲。這樣的工作組織不是地主和資本家所能夠進行的,隻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後的共產黨各級政府才能夠有效組織這一工作。確實共產黨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在列祖列宗留下2億畝梯田的基礎上,又領導農民新修了2億畝梯田,黃土高原上的陝西鎮安一個縣就新修了4萬畝石埂梯田(因為黃土具有濕陷性所以最好用石頭壘田埂)。鹽堿地改造和修梯田一樣都是極為費工的事業,而且由於土壤元素有向地表遷移的特性,鹽堿地的改造還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必須不時進行效果鞏固才行。河南周口地區的鹽堿地被全部消滅,並相應進行了大量的土壤改良工作。這也是人民公社化的成效。除了極其少的非典型的個案以外,由於農業的產出水平很低用水量又很大,各種水利設施也一樣難以在一定期限內體現投資效益。而且水利設施受自然條件的製約,這種自然條件並不按受益土地麵積平均分布,必然涉及跨地區的利益不平衡問題,甲地土地必須退耕而乙地才是受益者,由於農業的收益不僅難於有可觀的提高,而且也難以統計在具體數字上,利益的輸送問題是極為難以解決的問題,按市場經濟或者私有化的絕對權益分清原則,恐怕永遠都擺不平,結果隻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放棄。相反,隻有共產黨組織人民公社和社員,在30多年的時間裏,使用極其落後的“螞蟻搬泰山”的肩挑手提方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新修了80000多座水庫,近200000公裏的防洪大堤,在減災防災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分田到戶以後,向個人所有製是走近了一步而不是相反,也是從集中到分散進了一步。分散的結果是土地的改良和投入更加難以組織和進行了。最近二十年來,農業的基礎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糧食的增產隻是一味的靠增加化肥使用而已,這是朝不保夕的短視行為。 三、對人民公社的評價 在中國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農民是一盤散沙的情況也一直延續了幾千年。人民公社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的經濟組織,它把分散的農民個人和家庭利益扭結在一起,使中國農民千百年來首次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分散的個人力量第一次能夠比較好地進行集中,能夠幹成一些許多世代以來阻力重重的事業。也許對於中國農民而言,這有點違背最自然的“一畝三分地”的古老觀念,在感情上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但並沒有妨礙人民公社組織在它的二十多年的存續期間,為農民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和長足的進步。也許人民公社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它是幾千年曆史中唯一有成功記錄的組織形式,它超越了一切空想和願望,給中國農村麵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在實際上極大地提高了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中華民族的生存不再受到嚴重自然災害的威脅,為新中國的工業化確立了一個可靠的基礎,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把解決吃飯問題說成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果,是站不住腳的。相反,在近二十年內,農村的整體狀況沒有根本改善,和1958年開始的大興水利和農田改造相比,差距何其明顯。近些年來由於亂收費和高學費的刻剝,農村的狀況反而大有下降,失學兒童數目巨大,如果不扭轉這個局麵,中國的成人識字率有可能退到印度的水平。更為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合作醫療也被輕率地拋棄,使得中國農村的醫療保健水平也急劇下降。曆史終將回到它本來的麵目,拋棄人民公社和公共的教育醫療服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中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農村狀況的改善極大地影響中國的整體水平,直到今天,按人文發展指數進行衡量,中國得分和排位大大超過人均GDP水平,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在大多數人的教育和衛生保健方麵,達到了其他國家在同等收入水平所達不到的高度,而這一切都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寶貴遺產。在沒有更好的組織形態時,愚蠢地全部地解散人民公社,盲目廢除公共服務,是蓄意把髒水和小孩一起潑了出去,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叫做“翻案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