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亂譚 zt
(2010-07-15 08:31:21)
下一個
英文亂譚 [ 淮夷 ] 於:2010-07-11 23:16:23 主題帖
點看全圖
《Anguished English》是我乘地鐵時讀的一本小冊子。這本書的作者Richard是美國的語言學家,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家中學當了25年的英文教師。
這本書讀來很輕鬆,可算一部美國版的《咬文嚼字》。序言裏作者直言:“I’ve written Anguished English to make you laugh.”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此書讓我在地鐵車廂裏忍不住笑出聲來,旁邊乘客紛紛側目。
本書的主題是英文中的bloopers。Blooper的意思指電影中意外拍錯的鏡頭,所謂的“花絮”。在書裏作者用這個詞指代英文的拚寫或語法不當、單詞亂用、以及邏輯混亂等各種各樣的錯誤。
在25年的教學中,作者遇到了很多雷人的英文,也就是他所說的“bloopers”。這些錯誤的來源可謂千奇百怪:學生的英文作業,家長寫的假條,法庭記錄,報紙標題或者高速路牌廣告。總之,它們的荒謬達到令人高山仰止的程度。
比如學生家長經常分不清execute(處決)和excuse(原諒),給孩子的病假條寫道:“犬子偶恙,缺課一天,please execute him.”
更有趣的bloopers其實不是上麵的用詞錯誤,而是一句話裏混亂的邏輯。比如作者逛街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古董店,招牌上寫著“We buy junk and sell antique”。又如,在教堂裏有一則張貼廣告:Don’t let worry kill you off – let the church help。
贗品商店和殺人教堂也還罷了,比起法庭上的審訊實錄,前者頂多是隔靴搔癢。法院的問答要遵從固定的詢問流程,碰到那種一根筋的罪犯,法官恨不得要撞牆。
比如書裏寫到法官詢問一個犯人:
Q: All your responses must be oral, OK?
A: Oral.
Q: How old are you?
A: Oral.
而法官下麵的照本宣科則是要讓犯人去撞牆了:
Q: I understand you are Tom’s mother.
A: Yes.
Q: How long have you known him?
《Anguished English》一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叫做離奇版的世界簡史。這部簡史,係由美國中學生的曆史作業匯集而成,讀者亦可由此窺見美國學生顛覆一切的解構精神。
比如簡史的一個片段講述林肯,書中這樣寫道:
Abraham Lincoln became America’s greatest precedent. Lincoln’s mother died in infancy. When Lincoln was president, he wore only a tall silk hat. He said, “In onion there is strength.”
若按字麵直譯是頗為費解的:林肯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先例。林肯的母親死於嬰兒期。當林肯做總統之時,他隻戴一頂高的絲帽。他說,“洋蔥就是力量。”
作者匯集此書之時,並未標出錯誤何在,這大約是他做語文老師的習慣,把錯誤留給讀者自行解決。好在,這些句子的錯誤頗為紮眼,不難一一找到:
1)林肯是先例?(總統president拚成了precedent)。
2)他的母親死於嬰兒期?(正確的表達是Lincoln’s mother died in his infancy. 因為少了一個代詞his, 林肯的出生遂成謎題)。
3)隻戴一頂高的絲帽(平白多了一個副詞only,於是林肯變成裸體愛好者)。
4)洋蔥就是力量(本該是In union there i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一詞之差,你能想象林肯嚼著洋蔥發表演講的樣子嗎?)
此書還提到一個很好的話題,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作者周遊列國,在酒店和餐館裏麵遇到很多奇怪的英文,常令他不知所雲。作者說,這種情形以日本為甚。這讓我想起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東京)裏麵,美國老演員鮑勃在東京拍廣告,日本導演對他講了5分鍾的拍攝要領,用日文講的,鮑勃如墜霧中。日方女翻譯的英文也不太靈,她隻翻譯一句話:導演讓你看鏡頭,慢慢轉動頭部。鮑勃暈了:Is that all?
可惜作者未能來華一遊,體驗一下Chinglish的翻譯。中國人想象之奇,更在日本之上。
中餐館裏的菜單,紅燒獅子頭或螞蟻上樹的英譯,令人望而生畏,自不必說。我有一次路經山東德州,在高速路邊衛生間,見到一個洗手後的烘幹機。中文寫成“幹手器“已屬不雅,英文譯名“does the hand”更加匪夷所思且兼少兒不宜。
至於翻譯衍生出的種種怪詞,亦有其時代的烙印。五四時代的文人經常把音譯詞匯直接拿來用,這種生硬的怪詞在當年也曾風靡一時,從魯迅胡適到鬱達夫朱自清,概莫能免。
譬如我最近在《中國啟蒙運動》一書中,偶然讀到成仿吾的一段文字。成仿吾是革命小將,1928年,他寫了一篇文章批評魯迅。文中寫道:“我們如果還能挑起革命印貼利更追亞的責任,我們就還記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把你的背對向那將被奧伏赫變的階級,開步走向那齷齪的農工大眾。”
文中有兩個玄奧的詞:印貼利更追亞,奧伏赫變。成仿吾同誌寫給農工大眾的這篇革命檄文,恐怕農工大眾撓破頭也是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