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曉東: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

(2009-11-10 19:26:29) 下一個

2004年4月22日,筆者在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生物係),看見鮮豔的大紅橫幅上寫著:“熱烈祝賀我院八四屆本科畢業生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這是筆者第一次聽到王曉東的名字,作為校友,很為他感到高興。

當晚,媒體迅速發布消息:“2004年4月21日,美國科學院宣布,美籍華人學者王曉東被選為該院院士,這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在目前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中,41歲的王曉東是最年輕的一位。”

美國國家科學院目前共有院士2000多名,王曉東成為其中一員,似乎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這件事情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意義: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大陸20多萬人赴美留學,王曉東是他們中迄今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王曉東也是第一位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受過大學教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科學家。可以說,這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留美學生經十多年奮鬥,開始躋身美國科學界主流的一個標誌。

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科學家,是協和醫學院的生理學家林可勝 (1942年)。直到1965年,華裔美國院士仍極少,僅有物理學家吳健雄(1958年)、數學家陳省身(1961年)、應用數學家林家翹(1961 年)、物理學家李政道(1964年)和楊振寧(1965年)。以後雖有增加,但仍不多。而在2004年5月美國科學院新選出的院士中,華裔科學家還包括香港的加拿大籍華裔遺傳學家、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和台灣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吳茂昆。

艱難玉成——從河南新鄉出發

1963年,王曉東出生於河南新鄉一農民家庭,從小父母雙亡,跟著外婆長大,吃了很多苦,但也磨煉了他堅強的意誌。1980年,王曉東畢業於河南省重點中學——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河南師大附中是一所高水平的中學,當年王曉東所在班46個學生中,隻有1人上了中專,其餘全部進入大學,現在這些同學裏,有一半在國外教書或搞科研。

2004年9月29日,河南師大附中隆重舉行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市委、市政府分別發來賀信,教育部常務副部長張保慶、著名生物學家牛滿江院士、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省委副書記王全書、副省長賈連朝等分別為該校校慶題詞。這在一所中學的校慶中是不多見的。

王曉東也回到了中學母校,一進校門,就被母校師生和校領導團團圍住了。接過一大捧鮮花,王曉東被簇擁著走上大會主席台。看著台下學生們年輕的笑臉,目睹坐在前排的白發蒼蒼的老師和已到中年的老同學,王曉東十分激動,他說:“新鄉是我人生的起點,不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這起點都是我堅實的基礎……”

王曉東拉著班主任李天剛老師的手說:“你們不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的恩人,在我們讀書的那個年齡,你們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英語老師傅鉑如談起王曉東他們班時說:“他們特別聰明好學,真讓人喜歡。我教英語幾十年,這個班的學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最好。”聽到這裏,王曉東笑了:“這是老師對我們的偏愛吧!學習成績好了,看著哪兒都好。”

2004年10月,王曉東被河南師範大學聘為名譽教授。《大河報》記者請他為讀者寫幾句話。一向低調的王曉東說什麽也不肯寫,他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是個平常的人,不願被過多的關注和幹擾,這對我搞研究很重要。我向大家說一句話吧,中秋佳節剛過,又到了國慶節,祝家鄉的讀者節日愉快!”

在北師大生物係本科學習期間,王曉東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 “特別刻苦”是本科老師何大澄給他的評價:“他的成功具備了四個有利條件:第一是刻苦學習,這是基礎;其次,人要聰明一些;再者,要處在一個有可能產生突破的領域;還有就是有好的導師帶領。”

王曉東在北師大生物係本科時的班主任武愛說:王曉東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不但在班上擔任學習委員,還常參加其他社團活動,是一位學習工作兩不誤的學生。在王曉東的學習方麵,武老師特別強調:“他的腦子很活,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相當強,做事很有條理,是一個很專業的學生,這是他能夠取得如此成績的重要前提。”

武老師感慨地說,王曉東的老家是河南新鄉的農村,上學期間他的家境並不是很好,“這孩子平時挺節儉,看到他現在發展得這麽好,真的很令人欣慰。”

王曉東回憶說:“我覺得北師大校風非常好。尤其是畢業以後,對這一點體會非常深。北師大有嚴謹認真的校風,這對我們後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非常大的益處。”

孤身赴美——躋身前沿學科

1984年本科畢業時,王曉東考取了北師大生物係碩士研究生,師從薛紹白教授。

1985年,“中美生化考試和申請”(CUSBEA)第二次組織中國學生留美學習生物。經學校推薦及美方嚴格考試,王曉東成為當年北師大唯一通過該項考試的學生,在全國也是少數幾個人之一。

1985年秋,王曉東中斷了在北師大的學業,帶著簡單行囊和對知識的渴求隻身赴美,在達拉斯州一所大學攻讀醫學研究生。此後,他又考進得克薩斯州著名學府——西南醫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王曉東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他來到亞特蘭大的埃莫裏大學攻讀博士後,師從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約瑟夫·L·歌德金和密歇爾S·布朗,研究膽固醇對基因的調節課題。

1995至1996年,王曉東在艾莫裏大學任助理教授,獨立領導實驗室,開始研究細胞凋亡的生化途徑。1996年,他回到西南醫學中心,曆任生化係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後成為終身教授。1997年起,他成為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讀研究生期間,他選擇了當今最前沿學科——細胞凋亡規律研究。這項研究可為揭示生物生長與死亡的規律,為人類癌症及傳染病等疑難雜症治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短短幾年,王曉東就獲得了多項國際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學術論文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成為該領域知名學者。而要作為生物領域權威科學家候選人,至少要在《細胞》雜誌發表10篇以上的論文才有資格。

2000年,王曉東和助手們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一種神秘的線粒體蛋白質細胞 Smac。這種細胞可以打破腫瘤的“堅硬堡壘”,誘使腫瘤細胞“自殺”,對研究治療癌症方法有重要幫助。當時另一所高科技實驗室也在做類似研究,但兩個實驗都有欠缺。王曉東果斷決定改變實驗方法,並先於對手一步完成了實驗,在《細胞》雜誌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報告。

自1996年建起自己的研究室後,王曉東的論文成果在8年間被其他科學家引用超過了15000次。目前擔任王曉東所在生物化學係主任的麥克奈特教授評價說:“王曉東是過去10年中被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當選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對他工作的恰當承認。”

王曉東自小酷愛體育,他說科學研究和體育競賽有著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科研同樣是一項競爭非常激烈的智力“較量”。體育競賽還有金牌、銀牌和銅牌,但是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卻隻有金牌,沒有銀牌和銅牌。第一就是原始創新,就是發現,而其後的隻能是跟蹤。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離不開高精尖人才,長期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王曉東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國際上許多著名的研究機構或大學對人才的競爭可謂不遺餘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同體育比賽一樣,一個頂尖的人才,就能夠帶起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對國際上“領軍”人物的爭奪,世界各國是一致的。

報效祖國——“吃水不忘掘井人”

王曉東加入了美國國籍,又成為著名科學家,但王曉東始終眷戀著祖國,近幾年,更經常回到中國高校進行科技交流。

王曉東在美期間每年都回國講學,他和十幾個在美國有教職的大陸留美學者組成一個團隊,為北大和清華等高校組織了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課程項目。此外,他在複旦大學和母校北師大也有頻繁的講學活動。

2003年,王曉東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這個研究所是由國家和北京市政府資助建立的,麵向世界公開招聘,從168名應聘者中聘用優秀留學人員16名,他們均是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優秀人才。王曉東每兩個月要用兩周的私人時間飛回國內主持北京的工作,他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

王曉東認為,人才隻有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得到成長。他希望他主持的研究所每五年得到一次評估,並且是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嚴格評估,其評估的標準隻有一條——“國際一流”。他說,在美國能拿到教職的,在我的研究所不見得能拿到;在我們所能夠拿到教職的,在美國就一定能夠拿到。

2004年5月11日,王曉東回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專門會見了他,向他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表示祝賀。

2004年7月17日,王曉東回到母校北京師範大學,接受北師大名譽教授聘書。他激動地表示,他對科學最原始的認識是在北師大養成的,“吃水不忘掘井人”,對北師大的栽培、對各位老師的培養表示誠摯的感謝。

聘任儀式結束後,王曉東來到生命科學學院會議室,參加了原生物係84屆學生畢業20周年慶典。王曉東大學同班同學,現任北京華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嵇鬆揚,曾談起他在聽到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的感受:“對這件事情我並沒有太多的驚訝。”

嵇鬆揚介紹,王曉東當時在班上就屬於那種別人很難追得上的學生,學習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雖然其他同學可能有時候也考個90多分,但這個90多分的含金量不一樣,其他同學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準備,而他卻可輕鬆地拿到這樣的成績,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實驗和其他方麵。他是一個在注重學習的同時,又能兼顧全麵發展的優秀學生。

嵇鬆揚分析了王曉東成功的原因:“我覺得,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要原因來自他的做人和他的為人。他不是一個講功利的人,在大學生的眼中,他是一個做學問的人,做事不喜張揚,非常踏實,這對一個做學問的人來說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在校友聚會時,王曉東還未走到生物樓前,久別重逢的學友就興奮地湧了上來,向他 “打招呼”。此時的王曉東激動得難以自抑,頻頻地與昔日同窗握手、擁抱,並在交談中不時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進入會議室,王曉東對特意留給他的座位擺了擺手,毫不猶豫地坐到後排同學們中間,繼續著沒有談完的話題,仿佛又回到青春勃發的大學時光。班級慶祝儀式就在這樣熱烈而親切的氣氛中進行著,已生華發的老師和正值壯年的學生濟濟一堂,暢談著20年來的感受。王曉東留心聽著師友們的每一句話,時而激動,時而驚喜,時而深情,他已沉浸在溫馨悠遠的回憶裏……

甥舅情深——道出成功秘訣

王曉東自小父母雙亡,他和舅舅的感情極為深篤。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接到來自成都的祝賀電話,祝賀他的是舅舅——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席義方先生。

麵對外甥的成功,席義方用“十分不簡單”五個字來評價。他說,去年4月,王曉東和其他候選者的個人資料就掛在了網上,要“公示”一年。其間,美國科學界的專家要組織4次投票,每次投票都要刷掉很多人。41歲的王曉東最終當選,從而成為美國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席義方說,對於外甥的成功,他早有預期,並不覺得意外。

他分析說:“王曉東性格開朗、幽默,他衣著十分簡單,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業上,”席義方覺得,外甥能有今天的成就,秘訣就是堅韌不拔、刻苦努力和對事業的熱愛。

甥舅倆最為親密的一段時光,是在1980年王曉東考上北師大後。那時,席義方在中央黨校參加學習,王曉東常在周末來舅舅這裏改善生活。他們的交談範圍很廣,據席義方說:“曉東的知識麵寬,對科學發展很關注,看問題眼光敏銳,特別表現出對生命科學的熱愛,當時他就立誌要攻克癌症。”

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前,在國內生化界名氣就很大了。2001年6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聘請遠在美國的王曉東來醫院講課。當時,醫院的醫生聽說王曉東要來講課,全都蜂擁而至趕到會議室。一間60多平方米的會議室裏竟擠了 100多人,就連樓梯過道裏都站滿了前來聽課的醫生。

看見醫生們都站著聽課,王曉東挪開自己的椅子,笑笑說:“大家都站著,我一個人坐著,顯得我有點矮了。不行,我得站起來講課,這樣,就不必仰視大家了。”王曉東的一番話把大夥兒都逗樂了:“這個學者一點兒也不古板,還挺幽默的”。

來源:《海內與海外》月刊 文/何立波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