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後的日子(三)

(2005-06-24 21:31:35) 下一個

大家好。

這是一篇紀實文學,反映在美博士後的生活和困惑。博士後的日子沒有人寫過,沒有人關心過,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認真想一想,因為今天的學第學妹最終會有很多人搭上這個轉盤。衷心祝願你們的日子都充滿陽光,衷心祝願所有的博士後都能盡快走完那苦澀黑暗的日子。

這是一篇紀實文學,反映在美博士後的生活和困惑。博士後的日子沒有人寫過,沒有人關心過,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認真想一想,因為今天的學第學妹最終會有很多人搭上這個轉盤。衷心祝願你們的日子都充滿陽光,衷心祝願所有的博士後都能盡快走完那苦澀黑暗(因人而異:)的日子。


我在這裏先介紹一下梗蓋,此篇介紹第三個人物 (共又50多個人物,均為真人真事,書中人命均為化名) 。歡迎大家發建議和意見至:ladybug_20082008@yahoo.com
如果大家喜歡,我會繼續寫下去。

日子,是簡單的。日子,是粗茶淡飯的。這就是博士後的日子。有的會充滿苦澀的諷刺和心理的折磨,有的會充滿甜蜜和幻想。博士以後的日子就是這樣…

孤身一人,他們經常用淚水洗去導師冷嘲熱諷如刀割般的傷痕。他也曾想了結生命, 可是看到得之不易的那張綠卡,他又重新燃起了綠色的生命的曙光…

令人震撼的紀實文學 - 博士以後的日子

- 水心


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他們,在父母的叮囑下,跨過了一座座獨木橋,終於讀完了所有該讀的書,戴上了博士帽。他們又漂洋過海,趕上了土博士留洋做博士後的頭班車。如今他們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日子是苦還是甜,是眼淚還是歡笑?拚搏了半輩子的博士後,有的連份正式的工作都沒有,有的連個安穩的家庭都沒有,那麽等待他們的以後的日子,又是什麽?

博士後這個學位製度在國外伴隨博士製度而產生,如今在中國也已開始普及。無論土博士還是洋博士,在正式成就事業之前都必須渡過這個艱苦的階段。低工資,低地位帶給他們的是低調的生活,壓抑的心理,以及為身份變化

 

第三篇梗概 (李新)

            李新從中國省級院校博士畢業,當年沒有聯係到國外的學校,隻好離開妻子和兒子,在北京國家級研究所做了第一期博士後,開始了長期的分居生活。直到妻子也終於來到北京(同為博士後) ,一個家庭才終於團圓。李新也不是弱者,終於拿到美國博士後的聘書,卻又開始了一年團圓之後的兩地的分居生活。

 

            李新的妻子做了醫生,並不願來美國做基礎研究,兒子便成了理所當然的空中使者。李新的兒子不願在國內陪伴媽媽,於是來到美國,一個美滿的家庭從此發散在地球兩端。婚姻,感情的紐帶,距離遙遠也沒有拆散他們的思念。

 

            李新原為大學教授,現在卻屈尊去做博士後,好在導師比較溫和,李新的生活也是苦中有甜。為了兒子準備上大學的學費,辦綠卡,周末送兒子上藝術班,李新就這樣簡單而充實的生活著,花錢也總是小心翼翼的。但對於打往中國的電話卡,李新可是毫不猶豫的買下。看到周圍那些離婚的同事,李新的電話卡買得更勤了…

 

            李新四處奔波想盡辦法辦綠卡,有時他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但是看到兒子一天天長大,心中也很欣慰。可隨著年齡的增大,兒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漸漸從心理上遠離了他,心靈的溝通越來越少。比起那些單身漢來,李新的日子也算是很溫暖,他至少已經有了家庭的快樂。

 

            那麽以後的日子呢?博士後在美國退休?拚當助理教授?李新有時也會流淚。為了兒子,他放棄了海歸,以後兒子會理解自己嗎?看來李新的煩惱也不少…

 

            身邊的博士後太多了,每個人各有各的不幸,又有自己獨享的快樂。劉海東流著眼淚對我說,“綠卡讓我繼續忍受學術事業針紮一樣的折磨。有時想了結自己的生命,可以想起養育自己的父母,又激起生活下去的勇氣。事業和愛情的挫折,已經快把我最後的精神防線攻破。我真怕自己有一天會失去控製。” 博士後生活的艱辛,使馬上快邁入而立之年的他,對以後的日子更加迷茫。而成立家庭,似乎比發表文章更難。沒有高水平的論文,助理教授隻是個夢想…

 

            張霞性格內向,依靠網絡的想象,她對於以後的日子充滿了幻想,卻沒意識到自己青春已逝。李新還在為兒子奔波,為綠卡奔波。沒有人能夠預測自己的生活,博士後的日子要走到什麽時候?希望您並沒有為主人公流下眼淚,您以後的日子會是充滿幸福和陽光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