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數一百年 ,中國都發生了什麽事情?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內戰,抗戰,解放,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大躍進,自然災害,關停並轉,文革, 撥亂反正, 恢複高考 …… 中國近代史上的寥寥數語,囊括一個家族幾代人的命運。當我們在拚命背誦教科書那一些極具曆史意義的重大事件的時候,我相信有許多人在心底藏著那些“曆史意義”真實的另一麵,隻不過太血淋淋,無法登上那些“大雅之堂” ……
我的外祖母出生在山東臨淄的一個大家族裏。我隻知道外祖母行十三, 後來成為我繼祖母的那個年紀最小的同父異母妹妹人稱“十五姨”,雖然她們兩個相差 22 歲。這個家裏另外一個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是姨外祖母,行九。當時習慣女孩子和男孩子分別排行, 而且包括叔伯家的孩子,具體外祖母到底有幾個姊妹兄弟, 雖然我自幼也在臨淄出生長大,逢年過節時也見過包括外祖母的娘家人在內的親戚,但我從未搞清楚過彼此之間的關係,實在慚愧。
我的兩位外祖母同父同母,都受過西式教育, 絕對屬於多才多藝的才女係列,我的繼祖母曾很多次和我提到姨外祖母“很會撫琴”,當時縣太爺的公子傾慕不已,上門求親,而外祖母似乎沒有這方麵的才華,但我家裏的一塊印章讓我神儀當年外祖母的神采 ---- 那是外祖母自號“芷琳”的印章,很破舊了,也是很普通的石頭,一直陪著遠嫁的母親。 這對姐妹花結伴去了濟南,畢業於濟南女師, 後來都在濟南洛口小學教書。她們倆和陳雲的太太於若木年輕時還是朋友,但應該主要和於家也是來自臨淄有關, 畢竟年齡差的大些, 於若木是 1919 年生人, 而我的外祖母是 1909 年的。
最後姨外祖母還是嫁給了縣太爺的公子,在濟南安家生女。然後開始打算把妹妹也嫁出去。這似乎不是什麽難事,很快我的外祖父就出場了。
其實連我母親都不記的外祖父的模樣, 我就更別提了。但每次我看四世同堂的時候,老大齊瑞宣就成了我外祖父的樣板。他是河南信陽人,長子長孫,武漢大學畢業。至於他是跟著韓複渠去的濟南,還是因為韓複渠的河南舊部的關係才在濟南工作,現在已經沒有人可能解釋的清楚了。他當時供職山東省政府建設部,他是軍人還是文官我不清楚,但文官的可能性更大。當時外祖父已經四十多了,老老實實的供養著包括自己爺爺奶奶還有弟弟妹妹的全家。外祖母是續弦,具體前任有幾個孩子我不知道。我熟悉的有一個舅舅和一個二姨,據說外祖母的婚禮很隆重,如今當年的兩個小花童 --- 姨外祖母的兩個女兒早已是滿頭銀發, 都是 80 多的人了。偶爾我還能從表姨那裏能聽到一句兩句的關於當時婚禮的情況,可她們當時也就不過 7 , 8 歲而已。
外祖父母在濟南一直生活到1938年,也就是韓複渠棄守濟南的時候。外祖父攜家眷回到了河南,而
我的姨外祖母則仍然留在濟南洛口小學教書,自此,臨淄的姐妹花就此作別,天各一方,直到1968年左右外祖母通過濟南市公安局才又找到自己的姐姐。姐妹倆可能在71年左右又見過一麵,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三十年間,姐妹倆都是曆經坎坷。 姐姐是因為公公在臨淄被槍決,而丈夫也生病歿了,姨外祖母性格剛強,不肯回臨淄,一個人教書養著5個女兒,好在當時我那兩位花童表姨已經長大。過了一兩年濟南解放,解放軍進了城。姨外祖母很聰明,在報成分的時候,一口咬定自己城市貧民,壓根不提自己娘家和婆家的事,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給她自己和她的女兒們免去了無窮的麻煩。後來兩個解放軍官分別看上了兩位花童表姨, 於是來求親,姨外祖母隻有一個條件:三個妹妹小,必須要養三個妹妹,供她們讀書。兩位軍官都一口答應,於是就變成我的姨夫,後來的日子裏,他們也確實做到了他們的承諾,連我的母親也曾受到他們的庇護,這也是我對姨外祖母一家了解還深的原因。而妹妹的坎坷則從解放後開始。因為我的外祖父隻算一介書生,隻是不幸生在亂世,但他畢竟給了外祖母十幾年相對安寧的生活。他算不上韓複渠的親信,所以居然在韓複渠被殺之後,還在開封或者鄭州市政府做過幾天, 職務不詳。但因為他在國民政府供職的經曆則讓我的外祖母和他們的三個女兒曆經磨難,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