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2013 (78)
2015 (82)
2021 (1)
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誌是也,對此三者而之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誌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於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誌)、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臘羅馬之斯多噶派,抑壓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專發達於意誌之方麵。又如近世斯賓塞爾之專重知育,雖非不切中一時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備此三者。今試言其大略:
一、知 育
人苟欲為完全之人物,不可無內界及外界之知識,而知識之程度之廣狹,應時地不同,古代之知識,至近代,而覺其不足;閉關自守時之知識,至萬國交通時,而覺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無今世之知識。知識又分為理論與實際二種,溯其發達之次序,則實際之知識,常先於理論之知識,然理論之知識發達後,又為實際之知識之根本也。一科學,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博物學等,皆所謂理論之知識,至應用物理化學於農工學,應用生理學於醫學,應用數學於測繪等,謂之實際之知識。理論之知識,乃人人大性上所要求者,實際之知識,則所以供社會之要求,而維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識之教育,實必不可缺者也。
二、道 德
然有知識而無道德,則無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未得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為動作也,非為知識也,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於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點。蓋人人至高之要求,在於福祉,而道德與福祉實有不可離之關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愛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隨形、響之隨聲,其效不可得而誣也。書雲:惠迪吉,從逆凶。希臘古賢所倡福德合一論,固為古今中外之公理也。而道德之本原,又由內界出而非外鑠我者,□皇而發揮之,此又教育之任也。
三、美 育
德育與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於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於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孔子言誌獨與曾點,又謂興於詩,成於樂。希臘古代之以音樂為普通學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敬爾列爾等之重美育學,實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麵使人之感情發達,以美完美之域,一麵又為德育與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獨立,而互相交錯者。如人為一事時,知其當為者知也,欲為之者意也,而當其為之前,又有苦樂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離而論之也。故教育之時,亦不能加以區別,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並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