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馬太效應

(2013-11-27 14:13:04) 下一個


2013 11


馬太效應出自《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以世俗的觀點看,似乎有失公允,不公平,可是從道理上看:不然如此。
何為‘凡有的’?
每個人體能與知識各有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下,他們所作出的本能性的反應各部相同,即:基於個體體能與技能的差別,對約束條件下的反應不同,所得不同,凡有各異‘約束條件下的反應即為模式,把此模式固化下來,持續下去,則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路徑及路徑依賴。
在同一約束條件下,由於體能與技能之差異所得Nothing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加給他的還是Nothing!
所以,在同一約束條件下,富者恒富,貧者恒貧,讀到這裏一定會有人反對我,古訓:富不過三代。
許多人都自問,中國為什麽沒有百年老店?考察一下我們的社會生態,遠的我不敢講,看看我們的近代史: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二戰、中國內戰、公司合營、文革、經濟改革,我們的經濟環境從來沒有穩定過,每次一變幻都會有生、有死,安有老店可安居百年?
即便環境穩定,每一代人的體能與技能的也會有差別,對環境的理解與反應也會有所差異,綜上述兩方麵的原因,我們很難持續地富有。
另一方麵,貧者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改變自身的生存狀態,比如,暴力革命。
事實上,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富人在變革中衰敗,窮人在變革中取得自身的利益。
在西方,百年老店隨處可見,走在街上,不經意地你就會看到一個有百年曆史的商家,也許店麵不大,員工也沒有幾個,可卻經營了百年。
為什麽?社會環境穩定。
多年前,我的一個好友向我這樣描述加拿大:如果,你看到一個老太太在公園裏曬太陽,假如,她沒有死的話,三年後你還會在那裏見到她。,他在向我描述加拿大的生活單調,而我卻在裏麵讀到了加拿大的穩定、安居樂業。
在中國,三年後即便人在呢,人在呢!’---葛優語,但你很可能再也見不到那個老太太了,也許家被拆遷了,也許公園蓋成了高樓,反正你很難再見到那個曬太陽的老人了。
我住的街道上,有兩家九十上下的老人,她們住的房子自50年代蓋起來之後就不曾轉手過,什麽是安居?這就是!
如果我們厭倦了環境的變遷,那麽我們就必須把社會環境穩定下來,把現在的環境固化下來如何?有很多人會叫好的,但是有更多的人反對,我們離革命為時不遠了;如果,我們也不想在有革命的話怎麽辦?盡快建立一整套公平的法律體係,與法律的監督體係,否則,我們除了革命沒有其他的出路。
建立一整套公平的法律體係,與法律的監督體係,必須從上層做起,變革應來自政府體製的的頂層設計,我們的命運就在這個體係中可以找到答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