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中國的領導人,同樣是已故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不乏神聖和偉大,而毛澤東卻普通得像個老百姓。鄧小平已經成了神,中國人不能妄加評論;毛澤東早已成了人,中國人盡可以說他好、說他壞、評他的對、評他的錯,甚至辱罵、攻擊、貶低、誹謗無有不可。
他們都是中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功過是非皆應由人民來評說。中國給予鄧小平不被評論的特殊待遇,而給予毛澤東的卻是開放性的政策,對毛澤東而言,顯然有失公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進程二十七年;鄧小平執掌中國政權以來,他的理論同樣影響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進程二十七年。如今,毛澤東思想已然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所取代,而新的理論和思想無疑將繼續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所以,為了中國及世界的穩定、進步和長足發展,中國人民不僅可以評論毛澤東,中國人民也需要評論鄧小平。
中國有句老話——蓋棺定論。然而,中國的大人物往往蓋棺後難以定論,毛澤東就是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毛澤東生前曾提出,他身後如果人們能對他作“三七開”(即七份功績,三份過失),他就很高興、很滿意;鄧小平則希望,對他的一生能“四六開”或“對半開”。
一九八○年二月,鄧小平在一次黨的會議上談到:“拿我來說,能夠四六開,百分之六十做的是好事,百分之四十不那麽好,就夠滿意了,大部分好嘛。”一九八○年八月,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采訪時又一次說:“我自己能夠對半開就不錯了。”毫無疑問,無論毛澤東還是鄧小平,他們的本意都是希望得到人民實事求是的評判,而不是無人給予評判——盡管所開的比例有可能相差懸殊。
但遺憾的是,中國對毛澤東的公開評論,從一開始就帶有某種情緒化,並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即否定為主流。這與粉碎“四人幫”之後的撥亂反正有直接關係,同時,也與鄧小平多次評價毛澤東的言論有關。
眾所周知,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即成為中國的實際掌權者,他的話具有最大的權威性。而他的當仁不讓和直言不諱,更使他的言論溶入了濃重的個人色彩。
毛澤東認為,自己一生隻幹了兩件事:一是把蔣介石趕到一座海島上去了;二是搞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將他的第二件事定性為一場“浩劫”,並給予了徹底否定。此舉從根本上動搖了毛澤東的“三七開”,使人們在“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大氣候下,對毛澤東的評論愈發深刻、全麵,有的則無所顧忌,甚至不惜將其醜化和妖魔化。
就鄧小平而言,他對毛澤東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功績的評價,態度十分中肯。但是,對建國後,具體講是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大之後的評價,則顯得莫測高深。尤其鄧小平在避九大、十大不談的情況下,以八大中央總書記的身份,先後五次主動對毛澤東所犯錯誤承擔了部分責任,其姿態頗為耐人尋味。
一九七九年九月,鄧小平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作了重要指示。他要求,通過此一決議給人一個總的印象,即:我們是在真正完整準確地學習運用毛澤東思想,“無論如何不能叫人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否定了毛主席”。然而,隨著一九八○年的到來,毛澤東的畫像被從首都的標誌性建築物上摘下,全國各地紛紛拆除毛澤東的雕塑和語錄牌,以及鄧小平關於繼續保留毛澤東紀念堂和保存毛澤東遺體的十分勉強的表態,否定的浪潮不謂鋪天蓋地,此時已是無可阻擋。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會上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該《決議》從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同時也肯定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係統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雖然《決議》認為,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但在全國範圍內,以“建國有功,建設有錯,文革有過”的評語來評價毛澤東的,不僅大有人在,而且還得到了普遍認同。
真理與謬誤僅一步之遙。正是由於對毛澤東的公開評論,使人們的認識走過了由否定到肯定,又由肯定到充分肯定的崎嶇之路。毛澤東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他的功過,已呈現不止“三七開”的總體趨勢。就連早已徹底否定了的文化大革命,也正在被人們以更加客觀的態度和理性的方式予以重新認識和評價之中;即便為修改過的曆史課本所影響了的整整一代人——一代對毛澤東不屑一顧的青年人,也開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位曾經頂天立地的巨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敬和懷念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愈來愈強烈,這種現象不能不發人深思。
可以認為,人民之所以不能評論鄧小平,與目前維護他所創立的思想體係的正確性、連續性不無關係。如今,鄧小平不意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要麽允許評論,像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一樣接受人民的評判——這無疑要冒在某種程度上被否定的風險;要麽一如既往地不允許評論,以求在今後的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繼續得以保全——但此種做法的必要性大可置疑,長此以往,亦終非良策。
毛澤東之所以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衷心愛戴,是由於他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遵循的唯一宗旨、及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人民的愛戴發自內心;鄧小平之所以尚未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衷心愛戴,是由於他隻能被說好,不能被說不好,他的話“句句是真理”,且人民無權評論他。
對鄧小平的“免開”、“免評”,是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有欠健康的一種表現,既非他的本意,又有悖於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精神。
無可否認,在人們的爭論中,毛澤東的形象愈加鮮活、高大;而在人民的沉默中,鄧小平的形象卻愈加神秘、朦朧。
自古有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按照官方的評價,鄧小平卻是一位完美無缺的人,因為從他蓋棺至今,居然連缺點都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由此而言,鄧小平理論是不是真理,同樣需要、也應該接受實踐的檢驗。
誰是完人?馬、恩、列、斯,毛、劉、周、朱尚且不是,況小平乎?
有道是,“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來煉”;有道是,“雪壓青鬆挺且直,梅開臘月火樣紅”。時代如何向前進,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曆史總是在延續,人民已不再迷信。我們希望鄧小平是一個烏雲遮不住的、放射出萬丈光芒的太陽;我們希望鄧小平是一棵大雪壓不倒的青鬆,是寒冬臘月裏如火焰般紅的梅花。
天上的聖人是如來佛;地上的聖人是孔夫子。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還被中國人稱為文聖人;作為美髯公、執一柄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則被稱為武聖人。現如今,不管是哪位聖人,中國人都可大膽地品頭論足,甚至是說三道四了,而鄧小平尚算不得聖人,何以就不能為中國人民所評論?
鄧小平說:“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正因有此名言,我們禁不住要問:哪有人民不能評論自己兒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