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今年一月,父親印刷他的第六本書《晚霞頌》時,我寫的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本來想著父親節貼出來,結果一直拖到現在。
我的父親 ---- 一個酷愛讀書,尊重知識的人
八十七歲的父親又要出書了,這是他繼《周恩來爺爺的故事》(匯編)、《文革史話》、《往事悠悠》、《悠悠往事》和《夕陽紅》後的第六本書。我被父親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孜孜不倦、筆耕不輟的精神所折服。除了將自己的幾篇陋文放進這本書中外,也借此機會寫一寫自己可敬可愛的父親。
父親是個抗戰時期參加工作的老革命。醫術高明、在家鄉名震一方的爺爺,曾希望他能子承父業,成為一名中醫師,但年輕的父親,不能容忍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國土上霸道橫行,毅然決然的加入到抗日戰爭的行列。抗戰勝利後他有又轉戰晉南,在河津、鄉寧一帶為建立新政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父親曾在鄉寧縣的衛生、文化及教育部門擔任過領導工作,調入臨汾後,又在劉村中學及市紀委工作過多年。他幹一行,愛一行,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對同事熱情友好,寬厚仁慈,所到之處,都得到人們的好評和尊重。父親的這些人生經曆,大姐、大姐夫已經在前幾本書中詳細介紹過,我就不在贅述。這裏我想說的是父親的另一個特點,一個與工作無關的特點:父親酷愛讀書,尊重知識,他把讀書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並把書中的精華融匯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
父親出身在一個軍閥混戰、土匪橫行的動亂年代。讀高小的時候(相當於小學5年級),日本鬼子對抗日老區進行大掃蕩,人們不得不逃離家園,顛簸流離,因而學校關閉,父親也因此中斷學業。但喜愛讀書的父親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學習,他在勞動之餘,堅持讀書,讀完自己家裏的藏書後,就向村裏的人家借閱,後來幹脆認真地讀起爺爺的中醫書籍,把許多中藥的藥性、湯頭、以及脈訣背誦如流,從中吸取中國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經過不懈努力,父親的文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在解放初期的鄉寧縣委,小學沒畢業的父親竟然成了幹部中的秀才,縣裏的許多文件、講話稿及宣傳手冊都出於父親之手,使黨和國家的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執行。
1965年,父親擔任臨汾劉村中學校長。學校的老師大多大學畢業,都是有文化有知識的專業人才。父親尊重他們,愛護他們,全力支持他們的工作,和許多老師成了莫逆之交,學校的圖書館也成了父親經常光顧的地方。正當父親準備在新的環境大展身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停課,圖書館封閉,直到1971年,才恢複了運行。臨汾市劉村中學原名臨汾二中,是一所曆史悠久的名校,曾與臨汾師範、臨汾一中三足鼎立,招收西山各縣的學生。後來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每個縣都有了自己的中學,加上地處鄉村,交通不便,市區的幾所中學後起直追,但劉村中學仍然是一所重點學校。
父親認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學習文化的地方,老師的任務就是講好課,給學生們傳授更多的知識,而學校領導的職責就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老師和學生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父親頂住左傾路線的幹擾和壓力,整頓當時學而無用的不良風氣,猛抓教學質量,在教室員工的配合下,劉村中學重振雄風、名氣大震,除了本地的學生外,還吸引許多城市的,以及外縣的學生前來讀書。一批批莘莘學子從這裏走進了高等學府的大門,成為振興中華的棟梁人才。
父親尊重知識還體現在他愛護學生,愛護人才方麵。一些農村的學生,熱愛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差,一旦遇到什麽不測,就麵臨著輟學的危險。每每得知這種情況,父親總會設法解決,乃至慷慨解囊,幫助同學渡過難關。許多學生畢業成材後,仍然不忘當年資助之恩。一次,一位學生專門從臨汾去介休看望父親,臨別時,非要放下一萬塊錢,父親再三推辭,最後那位學生動情的說:孫校長,當年要不是您的資助,我早就退學了,哪有我今天的成就。
父親對圖書喜愛是那種實實在在、認認真真的喜愛。不像許多人那樣,家有藏書萬卷,卻束之高閣,成為擺設。這類人隻是喜歡收藏書,就像一些人喜歡收集郵票,喜歡收集古董一樣。父親的藏書並不多,但是凡經過他手的書,以及報刊雜誌,他都會一一通讀,並認真的做筆記,摘錄精華,從中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陶冶自己的情趣,提升自己的修養。
1985年,久住太原、石家莊及北京幾個姑姑家的奶奶返回家鄉,執意要在老家度過晚年。為了照顧當時已經80多歲的老母,剛剛從市紀委離休的父親搬回介休,並把家從交通不便的北辛武村搬到火車站旁邊的義安鎮,以方便外地的親人回家探望。當時的農村文化氣息很淡,除了政府機關以外,很少見到報紙、雜誌及圖書。沒有書讀,沒有報紙看,父親失去了他賴於生存的精神食糧,心中的寂寞和苦悶可想而知。記得那時我們姊妹幾個經常往老家寄雜誌,回去探望時,會給奶奶買一些水果、糕點等食品,而給父親的卻是一大堆過時的報紙和雜誌。父親卻把那些廢舊物品當寶貝,翻來覆去,每個角角落落都要認真的讀完。他說,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
父親的善良隨和、平易近人,不論到哪裏,都能和人們打成一片,不論哪個階層,都可以成為好朋友。很快,他就和鄰裏鄉親們熟悉起來,並結識了幾位退休的中學教師,他們常常在一起說天道地,談古論今,頗為愜意。1987年冬,受當地的民營企業家李安民先生之聘請,父親到義安焦化廠擔任辦公室主任,該廠後來擴建為安泰焦化有限公司,成為一個擁有5000千多員工,集焦化、冶煉、水泥等為一體的多元化大型企業。父親利用自己淵博的文化知識、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公司出謀獻策、規範管理、製定計劃,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