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人生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正文

德國城堡浪漫之旅6-- 慕尼黑

(2010-12-18 13:25:10) 下一個


慕尼黑(Munich) 巴伐利亞州的首府,德國的第三大城市。它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不僅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同時也是德國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  世界著名的啤酒之都。作為擁有130萬居民的大城市,慕尼黑一直保持著由眾多宮殿,  教堂等古建築組成的城市風貌,是德國乃至歐洲最美麗迷人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是聯邦德國的著名古城。12世紀中葉,巴伐利亞國王獅子亨利在這裏建起了小鎮,因為當時一些修道士居住在這裏,所以起名為慕尼黑,德語意思為“僧侶之地”。該市的市徽就是一位身穿黑袍的修道士,稱為“慕尼黑之子”(Münchner Kindl)。慕尼黑的市徽幾經革新,周邊曾填加過雄獅,皇冠等,希特勒當政時期,還出現過納粹的標誌,唯一不變的是修道者,隻不過修道者的性別從男性到中性,後來變為女性。下圖為1957年至今的市徽,是一個身穿黑色道袍,手拿“紅寶書”的小女孩,看上去怪怪的,感覺上與慕尼黑的輝煌曆史,燦爛文化不太相符。

慕尼黑的市徽



12世紀到1918年,慕尼黑一直是巴伐利亞的統治者,維特巴赫王朝的都城之地。曆代君主在慕尼黑,大興土木,建起了豪華的宮殿群,尤其在16世紀, 文藝複興, 巴洛克, 洛可可風格的各類文化建築發達到極點,留下無數的名勝古跡和稀有藝術珍品。現在慕尼黑市德國最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9-10月的啤酒節期間,更是吸進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狂歡。

從我們住的旅店直走下去不遠就是慕尼黑老城,但我們還是聽從了前台小姐的建議,先橫著走到火車站前,然後再拐下去進城,這樣可以看到更多的景點,領略更多的慕尼黑風情。

慕尼黑的老城曾有城牆圍繞, 但古城牆已經被毀壞的無影無蹤, 隻剩下東, 西, 南三個城門兀自獨立。這是西城門(Karlstor) 和Karlsplatz廣場上的孩童噴水池。Karlstor 城門始建於14世紀,塔樓於18世紀完成,但它看上去即不滄桑,也不古典,像一個十足的現代贗品。



走進城門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古老的教堂和現代的商店相依相鄰,古樸典雅的慕尼黑充滿了濃濃的時尚之風。一個商店的櫥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各種顏色的T恤衫擺成了一條美麗的彩虹,如同一件高雅的藝術作品。生活就是這樣,隻要用心,尋常之物照樣可以給人以情趣和驚喜。

不遠處就是慕尼黑的心髒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這裏曾經是一個熱鬧的農貿市場,是慕尼黑城市曆史, 人文和商業和的中心。廣場的中央樹立著建於1638年聖母瑪利亞雕像,瑪麗亞被視為巴伐利亞保護神,幾百年來她默默地站在高高地石柱上,俯看者臣民的悲歡離合,慕尼黑的榮辱興衰。

後麵的兩個洋蔥頂樣建築是聖母大教堂(Frauenkirche),是慕尼黑的標誌性建築。



廣場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擁有新哥特式風格的新市政大樓(Rathaus),這個工程曆時42年(1867-1909),中間的塔樓高85米,修建的時候曾不少爭議,怕它的高大華麗會擋住聖母大教堂的雄偉和莊嚴。
 

新市政府的塔樓裏保存著被稱為巴伐利亞瑰寶的編鍾(Glockenspiel)。這套編鍾由43個鍾和32個真人大小的銅製玩偶所組成,每天中午11點和2點,夏天的下午5點,編鍾音樂會準時敲響,玩偶會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是慕尼黑旅遊的重點項目之一。

上方那組編鍾是為慶祝威廉五世公爵1568年的大型豪華婚禮而奏響,下麵的銅匠舞蹈則是紀念1515-1517年的瘟疫給城市帶來的災難。當時慕尼黑發生大鼠疫,幾千人喪生,其餘的紛紛逃避他鄉,慕尼黑成了一座死城。第一批大膽返回城內的是幾位銅匠,他們一邊走,一邊誇張的跳舞,以告訴城外觀望的民眾這裏平安無事。當時的公爵非常高興,下令每隔7年舉行一次跳舞進城的儀式,此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又有一說,威廉五世公爵是為了重振慕尼黑的人口興旺和繁榮,才舉行了這個曠世大型婚禮。但兩個事件間隔50年,曾試圖在網找到確切資料,沒有成功。但願這是真的,這樣這個奢侈的婚禮就有了振邦興國的華麗外衣。


慕尼黑的遊客明顯比前幾個城市多了很多。臨近11點的時候,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準備好相機,攝像頭等翹首以待。時間一到,簡潔悅耳的音樂鍾聲在天空中響起,塔閣裏上層彩色玩偶立刻開始動作,有的手持斧劍,有的騎著駿馬,還有的提著花燈,吹著洋號,排著隊簇擁而出,並隨著音樂節奏,手舞足蹈,載歌載舞,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年大婚慶典的熱鬧場麵。接著下層的銅匠開始行動,每個玩偶以不同的姿態沿著中軸緩緩旋轉起舞,滑稽有趣,笑態可掬。音樂持續約十分鍾,演出結束後,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好像在鼓勵這些玩偶再接再厲,將這動人的曆史故事永世流傳。

瑪麗亞廣場東麵的老市政廳,是落成於十五世紀的哥特式建築,二戰期間遭到嚴重毀害,後得以重新修複。現在的老市政廳色彩斑斕,清新靚麗,看上去比新市政廳年輕漂亮許多,像是一座童話世界中的宮殿。

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直到50年後,人們才決定完成塔頂的建築。當時哥特式的建築已經過時,文藝複興的風格正在興起,所以這座哥特式教堂就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洋蔥圓頂,人們將其稱為"羅曼國家的"帽子,意思就是意大利風味的帽子。正是這種圓頂風格使她成為德國最傑出的哥特式教堂,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教堂建築的典範,效仿的榜樣。

聖母大教堂的兩個塔樓高98.57米和98.45米,是老城最高的建築,在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她們的倩影,是慕尼黑的不二標誌。

聖母大教堂實在太高太宏偉了,在狹窄的地麵上根本照不到她的全貌,這是在網上找到的標準照。
 

繞過聖母大教堂的前門,我來到古城北邊的奧登廣場(Odeonsplatz)。廣場的正麵是落成於1844年的功勳堂(Feldherrnhalle),是巴伐利亞帝王路易一世為對他的軍隊表示敬意而建。大廳的正麵由三個拱形門廊組成,兩個威風凜凜的巴伐利亞雄獅鎮守在通往大廳的台階兩邊。

功勳堂的西邊是皇家專用的特阿蒂那教堂(Theatinerkirche),是十七世紀兩位意大利建築師按照意大利巴洛克的標準而建,內部卻采用了科洛洛風格。和其他教堂相比,它外貌平平,沒有太吸引人的地方,但看到網友介紹,這個教堂值得一遊。

拉著百般不情願的Wei走了進來,一邁進教堂的大門,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哇,這是一個什麽樣的世界呀,白牆, 白柱, 白頂, 白色精美的科洛洛雕刻,除了神龕聖畫外,一片潔白。我不信神,但在我心目中,這才是上帝應該居住的地方,聖潔高雅,純淨無瑕。這是我目前見到的最美麗,最迷人的教堂。

參觀過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與其說是教堂,更像一座宏偉壯觀的藝術殿堂,到處的雕塑,滿牆的壁畫,還有米開朗基羅及貝爾尼尼的大作。但他過於豪華奢侈,披金戴銀,穿紅掛綠,顯得世俗味太濃,銅臭味太重,難道遠在天堂的上帝也和凡人俗子一樣,需要用這些來顯示自己的地位?

再上一張正麵的特寫。


太喜歡這個教堂了,想拍一張雄獅和教堂在一起的外景照。踏上功勳廳的台階,看到幾位女士半蹲半坐在功勳廳的獅子後麵吃東西,心裏正嘀咕是否有點不雅的時候,眼睛突然一亮,她們吃的是烤豬腿!有網友說,在老市政廳旁邊的店裏可買到烤豬腿,味道絕好價格又便宜,我們正發愁怎麽去找呢。這幾位中年女士來自台灣,其中一位現居住在德國,對這裏的情況非常熟悉,她熱情的告訴我們在哪裏買烤肉,什麽樣的比較好,一定要剛出爐帶芝麻的小麵包,哪家店可以買到。非常感謝她們提供的信息,我們今天的烤豬腿是有著落了。

奧登廣場的東側是著名的皇宮(Residenz),14世紀到19世紀,巴伐利亞的統治者維特巴赫家族就住居住的地方。在幾個世紀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皇宮不斷擴建,所以皇宮內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這個皇宮是巴洛克思想財富與洛可可式的華麗風格完美結合的典範,是歐洲文藝複興藝術的一刻耀眼明珠。
 

建於十七世紀的皇家公園(Hofgarten),是一個充滿意大利藝術風格的園林,雖然曆經歲月,但她仍保持著原來的設計風格。花園的中間是一座精美優雅的戴安納神殿。



從戴安納神殿遙看特阿蒂那皇家教堂。
 

位於皇家公園東側的巴伐利亞外交部,是一個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傑作。

外交部旁邊一座大樓門前的裝飾,一塊石頭,一分兩半,設計新穎,創意十足。



為了找到皇家歌劇院,我們在皇宮的院子裏轉了兩圈。皇宮由幾座相互連接的大樓組成,中間形成大小不同的十個院落,一些院落可以隨意出入。這是其中之一,院子裏搭起了台子,擺了許多椅子,好像要有什麽活動似的。
 

踏破鐵鞋,終於找到了大名鼎鼎的皇家歌劇院(Cuvilliés Theater),它的入口十分隱蔽,難怪這裏門廳冷落,遊人稀少。這個劇院落成於1753年,非常豪華奢侈,紫紅和金色是這裏的主調,大廳的每個廊柱上,也就是著燈的地方,都有一個精美的人物雕塑,她被評為世界上現存的最完美的洛可可式歌劇院。莫紮特受慕尼黑宮廷劇院之托完成歌劇伊多梅諾(Idomeneo)於1781年曾在此隆重首演。
 

位於Max-Joseph廣場上的皇宮正門正在修理,外邊的遮擋物非常人性化,瞧,皇帝和皇後正在向遊人微笑致意。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Nationaltheater)是一座具有希臘古典主義風格的宏偉建築,是德國聲名最顯赫的歌劇院之一。
 

慕尼黑老城的東門(Isartor),始建於14世紀,二戰後按原樣重修。但它看上去不倫不類,像是一個現代的水泥堡壘。我不明白,城內那麽多優美典雅的古建築,作為城市的門麵的城門卻為何這般粗俗不堪?
 


慕尼黑最吸引遊客的地方無疑是這座全球最著名的啤酒屋了(Hofbräuhaus),簡稱HB。HB於1589年由威廉五世創建(豪華婚禮那位),起初是隻為皇室服務的皇家啤酒屋,直到19世紀初才對民眾開放。

幾百年來,HB啤酒屋一直是政客名媛們最理想的聚會場所。茜茜公主, 歌德, 列寧等都曾是這裏的座上賓。1780年,莫紮特在此飲酒作樂,並專門譜寫出歌劇《伊多梅尼奧》作為留念。不過,最讓HB啤酒屋垂名青史的卻是希特勒。納粹黨曾把這裏當作他們集會的場所,希特勒經常在這裏發表演說,包括他的第一次百人以上的大型講演,以及著名的《二十五點綱領》的發表都是在這裏舉行的。
 

HB啤酒屋的規模很大,單一樓的大廳就能容納1000多人同時暢飲。一些遊客隻是從中穿堂而過,照幾張照片到此一遊而已。既然來此,何不坐下來,品嚐一下皇家的美酒,裝一回文人雅士?我們不是飲酒的行家,真品不出HB與其它啤酒有何不同。這裏也有許多美味佳肴,各種烤肉,香腸,甜麵圈等,我們沒有為之所動,因為已經心有所係(烤豬腿)。和其他的酒吧一樣,這裏有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幾個身著民族服裝的樂手一曲接一曲的演奏者各種曲目。聽說由於中國遊客越來越多,《義勇軍進行曲》已經成了每天的保留曲目,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聽到。

網上的照片



為買烤豬腿,我們再次來到Viktualienmarkt 農貿市場,這裏是慕尼黑的另一個中心,市場的四周是眾多的特色食品店,以及其他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的小商店,購物之餘,可坐在廣場中間的桌椅上,品嚐最具特色的慕尼黑美食。

在旁邊的一家小店裏,買到了我們想要的烤豬腿,我記不清是5.5歐,還是5.9歐兩隻了,反正非常便宜,隻是沒有找到那種帶有芝麻的小麵包,隻好用其他的麵包代替。

農貿市場的標誌,好像德國所有城市的集貿市場都是這種標誌,高高的,花花的,非常醒目不會錯過。


拎著熱氣騰騰的烤豬腿在慕尼黑的大街小巷轉悠,一路上誘人的香味讓我饞涎欲墜。

走出西城門,來到司法大樓後麵的公園裏,在一個僻靜角落的椅子上坐了下來,迫不及待地開始享受我們的豬腿大餐。這個店烤豬腿的味道真的很不錯,外脆內軟,咬一口香氣四溢,就連我這個平時不喜歡吃肉的人,也進去了多半個豬腿。

今天我們也做了一次慕尼黑人,大杯大杯地喝酒,大口大口地吃肉,走著千年的古道,聽著百世的傳說,情趣盎然,其樂融融。

公園內的雕塑噴泉。

 

慕尼黑還有許多有名的景點,像英國花園,Konigplatz廣場,以及郊區著名的寧芬堡皇宮等,因時間關係,未能前去參觀。

雖然我們在慕尼黑隻有短短一天的遊程,但對慕尼黑留下了美好的影響。她既古樸又現代,既溫婉又奔放,既時尚又典雅。雖然沒有巴黎的富麗堂皇,也沒有羅馬的古老燦爛,但她以自己特有的融文藝複興式、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以瑰麗的巴伐利亞宮廷文化,獨樹一幟。德國最美大城市的桂冠她當之無愧。

告別慕尼黑,乘6:51的火車前往小鎮菲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