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南路
淮海路附近舊弄堂
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一樣,是一個城市的傳奇。 算起來,最古老最傳統最典型的上海的弄堂,大概是石庫門弄堂了吧。王安憶在小說《長恨歌》中說: “ 那種石庫門裏弄是上海弄堂裏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麵,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一堵牆上 ” .
和這個城市一起成長起來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關於石庫門弄堂的記憶。說它是記憶,因為今天的上海,這樣的弄堂被很原貌地保存下來的實在不多。新天地複製了一個石庫門的弄堂,可是,它商業方麵的時尚和功利幾乎與舊弄堂中家居的瑣碎和溫馨南源北撤。
春節的時候,我到一個朋友的朋友的舅舅家去。讓我興奮的是,去的地方就是那種很原貌地保存下來的上海的石庫門弄堂房子。 說來難以置信,這片舊弄堂的地段其實是相當好的,就在淮海路附近,隻是因為年代久遠,又缺乏正常的維修管理,看上去就是一副蓬頭垢麵的敗像。盡管它們曾經是上海最有權勢的房子,可事是如今卻比八旗子弟還要破落。
弄堂十分悠長,靠天井後門的一邊都是自行車,後一輛緊靠前一輛,弄堂因此而顯得更逼窄了。從前門進入一戶人家,樓道很昏暗,樓梯很窄淺,曲曲彎彎,蜿蜒而上,每個樓梯的轉彎角因為放了燒飯的家什必須側身而行。房間內的木質地板和門窗用現在還算堅固,而牆角上屋簷下,則斑斑點點地好像展示著幾十年的陳年舊事。
我問主人: “ 究竟是什麽樣的人還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呢? ”
"兩種人,老人和民工 ” 。
大概,老人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地方可去便留了下來。民工卻是租的房子,能夠租房給民工的人顯然有更好的地方可去,便遠走高飛,入住上海的高樓大廈新房子。
我想起在北京的時候,也是這樣問一個住胡同的老人,她的答案也是這樣:現在還住在這裏的人除了老人就是外來的人了。
我們在那個老房子裏坐了很久聽了很久聊了很久。最後,主人告訴我們,盧灣區政府已經決定將這一片弄堂房子保留,不拆遷,不該動,當作上海人 “ 憶苦思甜 “ 的樣板。物以稀為貴啊,這樣的弄堂房子終於變成了上海的古跡 .
除了老式的裏弄,王安憶在小說中其實還提到過上海的另一種弄堂:新式弄堂。 “ 新式裏弄是放下架子的,門是鏤空雕花的矮鐵門,樓上有探身的窗還不夠,還要做出站腳的陽台,為的是好看街市的風景。院裏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但骨子裏頭卻還是防範的,後門的鎖是德國造的彈簧鎖,底樓的窗是有鐵柵欄的,矮鐵門上有著尖銳的角,天井是圈在房中央的,一副進得來出不去的樣子 ”
我小時候住的弄堂房子就是那個樣子的。客堂廂房都十分高敞,紅色的磚瓦又十分醒目,黑色的鐵門藍色的門牌則是每日生活的背景。新式弄堂房子的好處,是既有舊式弄堂的廂房天井亭子間,又有公寓弄堂中的陽台煤氣衛生間。最美好的記憶和場景還應該是這樣的:聽到樓下的廚房一聲喊 “ 吃飯拉 ” ,於是便放下手裏的書,順著樓梯,一路飛奔下來 .
去年從美國回上海,我特意地沿著小時候上學的路線走了一圈。滄海桑田的變化讓我一路上雲裏霧裏,心裏充滿了疑惑和感慨。過去的學校已經消失,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高層住宅樓群代替了過去的弄堂和街道。從前讀書時大家等來等去一起上學的同學的家居然都不一樣了,房子改變了,門牌號也更換了。
自那以後,心裏便有一種無以名狀的類似幻想毀滅般的痛苦。想想那些還算得上精致美麗的建築和弄堂也免不了在舊弄改建的計劃中被毀屍滅跡終至煙消雲散。可想而知,上海在舊貌換新顏的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氣魄不可謂不大啊。結果, 盤踞在骨子裏的對於上海舊弄堂的向往便愈加根深蒂固,一般說來, “ 執著 ” 幾乎就是頑冥不化的另一種說法了。
親戚在上海思南路買房子的時候,曾經拉我入夥。不過,從開始到現在,看著它起高樓,看著它取定金,看著它人來人往,看著它的價格一路彪漲,我卻無動於衷。那種平地而起的大廈,望一眼就會頭暈,假如不巧住在 20 層或者 30 層樓的話,就跟住在天上住在飛機裏一樣。理想中的上海房子,還是那種真正的典型的上海的舊式的弄堂房子。
過節的時候,我決定到思南路的親戚家拜訪。車到思南路之後,便改成步行,沿街漫遊。網上讀過一篇介紹思南路的文章,談到上海人喜歡思南路的兩大理由。一是它的文化底蘊,二是它的情調: “ 它的美麗隻有很上海的人才能領會到,透過柵欄能看見風韻猶存的花園,老房子在綠蔭叢中隻露一隻角。在此漫步,可感受到一點舊日的氣息,享受到一份恬靜的默契 ” 。
不能不承認,思南路委實是條僻靜的優雅的典型的上海的街道。房子,是那種歐洲風格的別墅。馬路,是那種純實的蜿蜒和曲折,街燈和梧桐是那種即無風也無雨的婉約。
現在的思南路是房產商眼中的 “ 高尚地段 ” ,百姓心目中的 “ 極品住宅 ” ,而上海在經曆了改革開放的大風大浪之後還是能夠心平靜氣地將它的原貌保存得十分之好,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有趣的事,如此有曆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思南路上的花園別墅,王安憶的 “ 弄堂 ” 卻沒有提到的。理由很簡單,它們不是《長恨歌》的故事背景。《長恨歌》裏的女人是從上海的弄堂裏走出來的徹頭徹尾的上海女人。能不能把這個解讀為人們對 “ 城市曆史和文化 ” 的不同觀點呢?什麽才是一個城市的經典和背景,什麽才是一個城市應該保留應該發揚應該剔除應該改造的曆史遺產?
現代人有答案嗎?沒有的話,留給子孫後代吧
淮海路複興中路的老房子真是經典。
我喜歡個。
我其實經常鬼子進莊似的,悄悄地訪問你的地盤,嘿嘿.
歡迎你常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