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尊稱印度人為“阿三”的原因

(2009-09-10 05:22:04) 下一個
中國人尊稱印度人為“阿三”的原因 (圖)


阿字

首先我們看看流行中國各地的佛教“阿字觀”及其解釋(詳細“阿”字觀修煉方法附在後麵)

阿字觀用心口訣淺釋
潮安王弘願述
阿字,所觀之法也。觀,能觀之心也。字為法身如來種子;為一切眾生本覺;故密教兩部大經,皆詮此一字。不空三藏遺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覺,如指諸掌。了法不生,即阿字觀也。心觀阿字,能所雙忘,觀相頓絕;始本合一,冥本不生。故曰字觀也。吾師天縱大僧正密教綱要曰:密教之觀行,廣有漫供灌頂四種五種之大法等。略有別行十八道七支五支等。其數甚多;然皆字觀之廣略而已。一切印明,無有出於字外者也。三劫十地因位之行人,以此觀而圓滿因行。果位之如來,以此觀而滿足化人之事業。故阿字觀為密教之總持。用心者總證此字本不生觀之用心也。口訣者,親受之師口之妙法門也。



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英國(還有法,日等)占為租界的一個世紀中,英國人從印度弄了很多印度人,作英租界的看門人和警察(巡捕)等保安工作。對於亞殖民地上海中國居民,是十分威嚴的執法者。 “阿三”,是來自上海的洋涇濱英語。“阿三”即“阿Sir,香港人至今還這麽叫警察。

其他地方流行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望文生義。出於對佛教誕生地的印度的尊重。把印度人當成佛教的三寶的代表。開始尊稱印度人為阿三了。

然後再解釋佛教中稱呼印度人“三”的含義:因為中國人心目當中印度是釋迦摩尼佛的故鄉,是西天極樂世界的所在。(主要是受《西遊記》的影響,和佛經有出入。)所以中國人把對佛教三寶的尊重,自然轉移到了印度人身上。

什麽是“三寶”?

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因此,佛教徒也稱三寶弟子。
  佛是佛陀。法是佛陀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但在我們這個世界曆史人物中,成佛的隻有釋迦牟尼一人。

  法寶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所以稱之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三藏教典以及古代大德祖師們的注解、語錄。這些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包括菩薩、羅漢及凡夫僧尼。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是凡夫僧,因此人間的比丘是僧寶的中心。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和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隻信三寶中的佛寶,那就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三寶中的僧寶,則和普通人認幹爹拜幹娘相似,這就不是佛教。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尊稱印度人為“阿三”的原因

詳細解釋什麽是皈依三寶

皈依兩字,從字麵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準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信賴預算,下屬信賴長官,宿命論者信賴命運,乃至獨夫信賴武力,政客信賴謀略,貪夫信賴財產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換句話說: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巔,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癡,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遠非樹木、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麽,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能夠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夠了解:父母、老師、預算、長官、命運,乃至武力、謀略、財產等等,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父母會死,老師的知識會落伍,預算會超額,長官會調動,命運靠不住,至於武力、謀略與財產,更是如幻如煙了。今日的南麵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今日的百萬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回之中。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三寶。

  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皈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隻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皈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隻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什麽叫做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麽,那便成為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為兩大類:
1. 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2. 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
1. 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2. 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
3. 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
1. 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
2. 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3. 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1)
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2) 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3) 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
(1) 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
(2) 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其實,三寶雖分四類,隻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麵。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為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
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

1. 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
正法或涅槃是法寶。
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2. 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
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
編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麽隻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證理體三寶,便以隻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隻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隻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依皈;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皈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於皈依三寶,前麵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1. 翻邪三皈───最初進入佛門。
2. 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 八戒三皈───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4. 十戒三皈───沙彌(尼)受十戒。
5. 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須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犘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雖說三皈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皈之中含有戒義)。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皈看得特別重要,以唱三皈作為行持,也以唱三皈為人祝願。




“阿字觀”是一種激發潛在意識功能的瞑想法。屬於下三部瑜伽的淨菩提心觀(亦即有相瑜伽中的一種)。是一種無偏差、簡便而任何人都容易做的練功方法,且效果也很理想,每天隻需十五分鍾至半個小時的練習,不須多長時間,你將會驚奇地發現,你的頭腦愈來愈靈活、清晰,不但身體狀況有很大改善,而且你將會發現記憶力明顯地增強,這將有助於你在學習、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何不立即試試!



一、前行準備
1、練功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麽也可選擇臥室,窗戶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門能關閉,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為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軟厚,以便久坐。
3、在入坐之前,應寬鬆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膝蓋受風。



二、調身(即練功姿勢)
1、“阿字觀”密法的練功姿勢有四種:雙軟跌坐、單觀跌坐、散盤坐及正坐。
a)雙軟趺坐:亦稱雙盤腿。先左脛加到右股的上麵,再將右脛扳上來加在左股上麵。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者,覺得難以仿效,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幾種方法。
b)單跏趺坐;亦稱單盤腿。即將左腳加到右腿之上,或將右腳加到左腿之上。
c)散盤坐:左腿右腿交叉自然盤腿坐法。
d)正坐:即雙膝跪坐在地上,同日本人的坐法。
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腿部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大可稍微休息一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盤坐,會不再感到麻木,而感到很舒適,越坐越想坐了。
2、入坐應注意的事項:
a)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b)兩耳宜如不聞。
C)眼直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時,宜用這個方法。
d)口宜微閉,舌抵上顎,也是使筋骨團結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時臂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為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g)身直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為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正。
h)兩手結手印於腹前,兩手仰掌,以右掌放在左掌上麵,兩拇指頭相抵。結手印以自然,舒適為主,這樣有助於入靜,助長定力。
i)坐畢將起,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否則以後坐時,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並將兩手搓熱,撫摩麵目,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畢,緩緩起身。



三、調息
調身完畢,我們再進入調息(即調氣)訓練。無上瑜伽認為“身調則氣調,氣調則心定”。調和氣息,是下手時一重要的功夫。而要調和氣息,先將呼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個部份,一是肋骨間的肌肉,一是隔(即橫隔膜)的肌肉,呼吸運動也受中樞神經係統的控製,在大腦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經細胞是管製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樞,它跟呼吸肌肉發生聯係。呼吸的機構,外麵是鼻,裏麵是肺,肺葉的位置,是在兩胸部內。
呼吸時,肺的張縮有天然的規律,我們平時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葉盡量張縮,隻有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幾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潔,百病叢主,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規律的緣故。
呼吸的方法有兩種:自然呼吸和正呼吸。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為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下降,這時胸部空鬆,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隔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係,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環流暢。
具體方法如下:
(1)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隔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2)吸息時,從鼻中徐徐吸入新鮮空氣,充滿肺部,橫隔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於下腹。
(4)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複練習。久之自己不知覺,好像進入無呼吸的狀態。
(5)能做到無呼吸的狀態,那麽沒有呼息,也沒有吸息,雖有呼吸的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那孔出入,到這一步,可以說達到了調息的極功。不過初學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須聽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也叫做逆呼吸法。這一方法除呼吸時腹部的張縮同自然呼吸完全相反外,其他都一樣。也就是吸息時腹部內收,呼息時腹部外凸。
以上兩種呼吸方法,可由學者自已選擇,一般來講自然呼吸方法不易產生流弊。



四、正行訓練
“阿字觀”是一種激發潛在意識的功能的冥想法(圔目靜思),阿字乃一切音之最初,並周遍於一切音。阿字在密宗象征著宇宙的根本佛大日如來,即為“內我”,代表佛家所說的阿賴耶識(第八識)。
首先準備一幅掛畫,上畫阿字、蓮花和月輪,其中“阿”字為梵文(見圖),此掛畫在密宗行法中稱為“本尊”,即用來瞑想具有一定含義的圖像,而產生使人由靜入定,入定生慧的效果。

[attach]143[/attach]

將此圖掛在牆上,行者由此圖約六十公分,圖的高低以行者觀阿字、蓮花、月輪在正中為宜。室內要安靜,光線要柔和。



本功法分六步,可按練功進展自行編排,初學者可按第一、二、三步和收功順序操作,在第三步完成的效果如要求時,可按順序逐步加入第四、五、六步功法進行訓練。基礎好的修持者,可一次修完。每次瞑想及調練的次數根據自身體力情況自定。

第一步:調身,按前述要求操作。坐好後,將身體向前後左右搖動兩、三次,放鬆一下全身。

第二步:凋息,先做呼息,一麵收腹,同時一麵以要把體內毒素和二氧化碳一起吐出的心情,從嘴吐氣。然後再做吸息,從鼻子慢慢地吸一大口氣,同時要觀想幹淨精新的氣由鼻而入,直下小腹內,使小腹凸,這時候,以聽不到吸氣的聲音最好。如此,反複做三次,你會感到頭腦忽然清醒許多,體內有種莫名的舒暢感覺。要注意的是,呼吸不要用力(特別是收放腹部時),應輕緩柔和為主。然後調勻呼吸(最好以自然呼吸為主),感到人平靜時,再做第二步。

第三步:眼睛微開半眼,宛如望著鼻尖似的,將視線投向掛畫。望著圖像一會兒之後,靜靜地閉眼,觀想剛才所看的圖像。然後再靜靜地睜開眼凝視圖像片刻,再閉目觀想,如此反複,直至阿字觀本尊像清晰地映現在眼前為止。注:開始幾次不會觀想得很清楚,同你本身的身體狀況、精神和注意力集中與否有關,不能解決這些關鍵因素,不可能使你達到開發人體潛能的目的。因此這一步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步:在第二步觀想清晰之後,再進一步觀想阿字觀本尊閃爍著白光,特別是阿字放射的白光較蓮、月強烈,同時在呼氣的時候,默念“阿”字(吸氣時候不念),每默念一聲阿字,白光越強烈。注:這時你所觀的本尊應在眼前稍上方(額前),就像一塊電影屏幕,上麵放著隨你意誌改變的映象。閉眼觀想時呼吸仍以自然呼吸為主。這一步訓練為激發透視功能打下了基礎,但不可以執妄強求,當有耐心順其自然。如果發現觀想時,圖像不穩或思想不集中,這主要是第二步未能做好的緣故,應予以補課。

第五步:觀想麵前之阿字本尊入己身,住於腹部,阿字在腹中放出強烈刺眼的白光,射全身,全身由此漸漸成透明狀,這時行者當一邊觀想阿字本尊在腹中放光,一邊用意念想象強烈的光把身體中的毒素、煩惱等等趕出身外。此刻行者會感到身心輕安、全身晶瑩透明而舒適。如此能觀想清楚之後再進入下一步練習。

第六步:接上步,阿字本尊逐漸擴大,與自身融合於一體,似乎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漸漸地越來越大,好象整個宇宙即是我,我即是宇宙,感到自己的呼吸與宇宙的呼吸相同,天地自然與行者融合為一體。由此而使行者進入忘我的境界,漸入三摩地(即排定)。至此而會逐步產生一些特異體驗(功能)。最後觀想本尊與自身融合一體漸漸地縮小,還原如初,並開始收功。

收功:默念“神返身中氣自回”三遍,同時觀想大自然之真氣,清新、潔淨如甘露一樣,自上而下,從頭頂灌入全身,這時會感到自上而下一股溫流或如電脈衝流遍全身,人感覺非常舒服。等到這樣感覺不再出現時,才慢慢地睜開眼睛,活動一下身體,結束練功。



編後語:
學氣功是要下決心的,守牢一個恒字,寒暑無間地做去,不論男女老幼是決定可以成功的。初學的人往往有始無終,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來的),坐了幾天不見功效,就放棄不去坐了,這樣的人做什麽事都是不會有成就的,何況是修禪習定的切身要事呢!
現在為初學者設一方便,凡發心學習者,可先定一百天為期,在這一百天內,每天刻板地準時地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無效,定要坐滿一百天;倘坐滿一百天之後仍然沒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實上,一個人能下決心去坐滿一百天,可以保證他在精神肉體兩方麵是決定有收獲的,日子一久,其滋味出來了,到那時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這決不是空言騙人,問題是隻怕人們沒有決心去做。
初學者,每次以一刻種至半小時為度,漸增至一小時。
初坐最難受的就是腳部麻木酸痛,這種現象倘能忍得住,應忍受痛苦繼續坐下去,到了實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兩足加以撫摩,俟酸痛愈後,再迭足就坐。
入坐後體溫較平時提高,且有微汗,這是血液暢通的現象。
坐時舌抵上顎,坐到相當時候,口中唾液源源而來,可緩緩咽下,這是因身中閉聚的熱力促進腺分泌的緣故。
坐時身體有時發生身體搖擺等情形,這是由內髒氣機發動反映到外部的現象,不足驚異。
有時腹中感覺轉動,腹有鳴聲,四肢及周身常常內跳,這些都是內髒氣機發動的反映是功法的功效。
坐時如覺腹脹氣塞,可作氣從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觀想,這種觀想一起,便會覺得自在。《坐禪三昧法門經》中世尊教導我們:“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同身中諸出入息,覺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複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見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遏諸身。”這是說的體呼吸,靜坐日久不須作觀想,自然可以達到體呼吸的。
坐時不免有外界音響人身,這時應勿起厭煩心,勿去分別它,不去理睬它,聽如不聽見,這是最妙的對治方法。
坐時有二種病:一散亂,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時候每患散亂,故用數息法對治它,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當凝心臍下,使心息相依,自能凝然徐徐入定。
坐到極靜的時候,有時會發生種種幻境,要曉得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我隻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會消滅的。
靜坐時須放棄一切的期求心。不獨求卻病,求健康的念頭亦不可存,就是無念的境界,也不可動念去求。因念頭一動這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麽能進入無念的境界呢?
飲食後須隔一小時方可入坐;正在靜坐瞑想的時候,倘遇急事發生,切不可驟然起立行動,必須將氣從全身毛孔放出,身體前後搖動,足部撫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則氣息不調容易至病。
學習靜坐的人平時對於怨恨、忿怒、懊悔、悲哀、嫉妒、憂慮等等,要盡量放下,這些念頭能障礙進步。行功日久,下腹膨而堅,非常適意,全身骨節鬆軟,神氣清爽,令人獲得健康快樂無窮佳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