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及其修法
(2009-09-24 03:39:12)
下一個
忍辱及其修法
昌臻法師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間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回的重要的修持法門。下麵分三個方麵來談:
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的範圍很廣。所以,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密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什麽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麽方麵對自己造成心理、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裏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麽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除我執的問題。《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我們要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我,關鍵是修忍辱,才能達到“三輪體空”,即沒有我,沒有人 ,也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這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在實踐上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隻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湊攏來的。這個軀殼,四大分離後,哪裏去找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佛教講“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與親是互相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難。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宋代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他被貶官之後,與佛印禪師關係很好,經常向佛印禪師請教佛法。蘇東坡悟性很高,見解超脫。他的詩詞文章中,常滲露出很多禪機。有一次,他打坐下來,覺得自己好象開悟了,他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天中天”就是佛,“稽首”就是頂禮,“毫光照大千”就是說佛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八風”就是稱、譏、毀、譽、利、哀、苦、樂。稱是當麵稱讚,譏是當麵譏諷,毀是背後詆毀,譽是背後讚揚,利是有利益的事,哀是倒黴的、衰敗的事,苦是苦惱的事,樂指快樂的事。實際上,我們整天都在八風中打圈子。蘇東坡當時覺得自己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端坐紫金蓮”,就是端正地坐在紫金色的蓮花座上。這首偈頌從文辭上看,十分出色,在曆來稱讚佛的偈頌中,也算得是傑作。香港天壇大佛落成,趙樸初老居士題詞還是用的這一首。當時蘇東坡很得意,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是非常有境界,有證悟的人。他一看就知道蘇東坡仍有我相,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並沒有真正證悟。於是便在偈語後麵批了:“放屁”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蘇東坡一見,火冒三丈。他認為,這個偈頌這麽好,怎麽能用這樣粗魯的語言來侮辱人呢?這還了得!他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禪師評理。佛印禪師知道他來了,就迎接上來,笑嘻嘻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這位蘇學士慚愧得無言以對。這說明他沒有真功夫,理論上說得很好,遇到實際問題就忍不下去了。
另外一個是現代高僧廣欽和尚的事跡。廣欽和尚在福建省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說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間有降伏老虎這些事。他真正有所證悟。十三年後回到廟裏,他還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大殿不能安床鋪,隻能天天晚上在大雄寶殿打坐。過了一段時間,監院師和香燈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天晚上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這個功德箱是廟上的主要收入,從來沒有發生過被盜的事。過去夜裏沒有人守,也沒有發生這種事。所以,當時大家自然懷疑到廣欽和尚,認為你在殿裏打坐,即使你沒有偷,別人偷,你也應該知道,也有責任。大家對他的看法就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認為這個人號稱坐山洞十三年,降伏老虎,結果還幹出這等事,就很鄙視他,認為太可恥了。全廟的人包括來的居士都對他另眼相看。他本人卻並沒有申明一句“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象這件事與他無關一樣。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不回答,若無其事一樣。這樣過了一個星期,監院師又集合大家宣布:“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麽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欽師住山洞十三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功夫!”廣欽和尚破了我相,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所以人家罵他,他若無其事。在我們看起來是莫大的侮辱,是冤枉,他卻很平淡地處理了這件事。這說明忍辱不是做不到,我們學佛的人必須向這個方向努力。因為忍辱就是我們離苦得樂的一個最妙的法門,你想脫離生死的苦海,就必須解決忍辱這個問題。所以說,一切煩惱來時,要從忍辱下手。百丈禪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菩提就是覺醒,就是清淨心。煩惱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煩惱就轉化為菩提;不能忍辱,這煩惱的火焰就會燒毀功德林。從這個意義來說,忍辱事修行的一個根本問題。修忍辱有很多功德利益,下麵舉八種:
1.忍辱有利於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淨空法師說:“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為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是忍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星雲大師常常舉這樣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個大禪師,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也很有德望。當地有一個大護法的全家對他尊敬,經常到廟子裏來供養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與一個青年男子談戀愛,女兒懷孕了。在那個社會,婚姻不能由女兒做主。父親非常生氣,就拷打他的女兒,追問男的是誰。女兒氣急了,就對父親說:“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父親就相信了,跑去痛罵那個禪師。小孩子生下來,父親就把嬰兒叫人給那個禪師送去,並到處散布禪師幹了如此的壞事。禪師沒有申辯一句。他就天天找人化一點人奶來喂養。無論人家怎麽議論他,他一句不說。過一段時間,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就出來向女子的父親認錯,請求原諒。這位護法才知道冤枉了禪師,覺得自己罪惡極大,全家人到廟子裏陪理認罪。禪師隻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禪師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廣欽和尚說:“修忍辱是修行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育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認為,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麵。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範。我們不能忍辱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你就會覺得自己做的很差,跟佛陀的教導不相應。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當時有個國王叫歌利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裏休息,他的妃子們到山上玩,看見一個小廟有個青年僧人在打坐。他們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裏,聽說正和一個年輕和尚在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衝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當時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臂膀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臂膀又馬上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其中就有這個人。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憍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這一點很難做到,但至少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並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還要度他。那麽打、罵,我們就不應該起嗔恨心了。這樣想,心量就開闊,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2.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開發智慧。
廣欽法師說:“持戒就是忍辱。”因為戒行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忍一忍,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密,就不會犯戒。淨空法師也說:“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禪定的功夫,才能開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係,不能忍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3.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道(道,說的意思。)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你消除業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障,隻有靠各方麵的幫助。如果從三世因果來看,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為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菩薩“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能忍難忍的事,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說法,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自己年輕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叫我貼在桌子旁邊:“吃虧、受氣、耐煩。”其實就是忍辱。父親經常給我說:“吃虧是福”。要吃得虧才有福報。受氣是增加度量,你能裝得,能受得,氣量就開闊。吃虧、受氣、而心頭不產生煩惱,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麵。這些教導,在我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門。
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淨心
我們從早到晚都在煩惱當中。煩惱來了靠自己用忍辱來使煩惱轉化為菩提,就是修清淨心。要懂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在做夢,夢境本來就是空的哪裏有人我是非,也沒誰侮辱我。我們能夠把一切事情看成夢幻泡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問題,當然可以解除煩惱。煩惱也隻能靠這個來解決,絕不能說我躲到一個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煩惱。煩惱靠自己用忍辱法門來解除,轉煩惱為菩提,為清淨心。
6。忍辱有利於精進修行
淨空法師說:“能忍的人才能精進”。廣欽法師說:“什麽事都能忍得下來才能進步”。就是你認為自己對,也要向別人懺悔。他說:“這就是你的功德”。為什麽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所以我們應該向他懺悔,而且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淨土。這樣,我們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累功德,也能消除我們的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我們修菩薩行,要以出世的精神來辦人世的的事業。“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無我;”“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是“利他”。要能無我利他,才是修菩薩行,才能“以出世精神,辦入世事業。”否則,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必須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再作夢中的佛事。雖然是夢境,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地作佛事,認真教化眾生。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辦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越辦越生煩惱。因為你帶來著我相去搞,認為我本來做對了,你還要罵我、冤枉我。這個根還在自己,就是沒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詩說得好:“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值得學習。
7.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係。
我們修菩薩行就是要教化眾生,為眾生服務。人際關係很廣泛,要處理好這種關係,廣結善緣,才能有利於弘法利生工作的開展。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必須忍辱。為眾生辦事情難免不遭致種種不理解,甚至於誹謗。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麽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閑,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麵提到的那位禪師,能夠忍受那樣的侮辱,顯示了他人格的光輝。人們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說:“含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我們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有句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宰相官雖然大,權雖然重,但是也要受得百官氣。因為人家官雖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給你出麻煩。所以各種各樣的氣都要受。因此才有這個比喻。這也說明量大福大。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得福報。唐朝的宰相婁斯德有“唾麵自幹”的美譽。一次,有個官員和他爭執,當眾吐口沫在他臉上。他不但不怒,連口沫也不檫,讓它自幹。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曆史上有所謂“張公百忍。”張公有一個大家庭,相處很和睦。皇帝問他有什麽好辦法。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隻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國際關係也是如此。主持一個國家的人,能夠克製、忍讓,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避免戰爭的爆發。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出來德。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這就是相隨心轉。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遠遠不止以上這八條。總之,修忍辱對我們了生死出輪回至關重要,應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最難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種各樣的業障都會出現。又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種種功德全都毀壞。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這樣說,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門,也是檢查我們修行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塊試金石。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修忍辱波羅密。
二、為什麽不能忍辱?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一遇到事情來,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製也控製不住。”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我相”執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這種做法與修行背道而馳。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的,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金剛經》說,假如受持此經的人罪惡大應墜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最業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麵消除罪業,另一方麵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利益非常大。
還有些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人就越欺負你。”這種看法也與佛教的觀點相違背。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大人”是指修菩薩行的人。忍不是軟弱而是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淨空法師說:“學佛就是要學吃虧,要學上當。三界以內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們不能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我們要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準則。這樣,才能懂得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害人就是惡。害人等於害己。所以學佛的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於在修行中掃除障礙。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麽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麽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占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準很明確。處處願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麵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麽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好象這個毛病沒有辦法改。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學佛就是要學舍,我們種種的習氣,應該全部舍掉。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障礙是自己製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前麵舉的那個禪師,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沒有受損失,而且更顯示出他人格的燦爛光輝。
我們平常與別人發生爭執,常常怪罪別人,總認為別人不對,忍不下去。從佛教的觀點看,我們應該檢查自己,不應到別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導我們:“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個是我們做人做事,修行必須遵守的準則。我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的錯誤。一件事即使別人完全錯了,我們也應該檢查、懺悔自己的業障。星雲大師有那麽大的福報,與他待人處世那種寬闊的心胸很有關係。他經常教導弟子,在待人處世上就四個字-—“你對我錯”。即使他誹謗我們,侮辱我們,他完全沒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絕對沒錯,肯定是在過去生中種有惡因,得罪了他,對不起他,今天應該懺悔。所以,不能割斷三世因果看問題。
還有一種人,明明是自己錯,也不願意認錯。他認為這樣有損自己的威信。這是錯誤的。因為真正有威信,並不怕認錯。若真正能認錯,威信才會更高,上麵說的那位禪師處理那件事並沒有損傷他的臉麵,相反,他的形象更偉大,大家對他更加尊敬。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動了別人,教化了後人。他的威信並沒有受損失。
以上舉出的這些,是我們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習氣。歸納起來,有個根本的東西在作崇,這就是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有個“我”,就會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種下了惡因,障礙我們學佛,障礙我們從死苦海種解脫出來。
三、應如何修忍辱波羅密?
首先,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應從因果上來看待。我們的身體就叫果報身,是過去種的因,借父母的緣,因緣結合產生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是來受果報的。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與事,周圍種種的環境,都是果報,即正報與依報。任何人都脫離不了因果關係。橫的關係上,你的配偶、家庭、社會是個因果關係;縱的關係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也是個因果關係。我們都生活在因果的網絡裏。因果網絡就是業力之網。身、口、意三業造作的業力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生從哪裏來,死往哪裏去,都是受業力支配。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他用了一個“逃”字,也就是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從不饒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絕對逃不脫因果。因為他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古話說:“天網(即業力之網)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指的因果網絡。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這叫“受苦了苦”,這樣,福德智慧才能增長。所以學佛的人要用因緣觀看待問題。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正確處理一切問題。
第二,要有決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輪回。隻有這事才是頭等大事。這個認識真正建立起來,忍辱就算不得什麽了,而且忍辱有助於消除我們修行中的種種惡緣和障礙,有助於我們了生死、出輪回。
第三,應去掉小我,擴大心量。容量開闊,貪著心、嗔恨心、我慢心、報複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羅密。
佛教提倡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不同。社會上講的忍辱是強迫性的。雖然說這件事很生氣,但又不能不勉強忍下去。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憤怒的火焰埋藏在內心深處,等待時機來了再報仇。這是很險惡的。這是種三惡道的因,怨怨相報,永遠無法了結。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踐嚐糞”。越王勾踐當時兵敗被俘,他裝著願意忠實於吳國。吳王病重,醫生說:“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沒法醫了。”當時誰都不願意去嚐大便。勾踐就主動站出來去嚐吳王的大便。吳王覺得勾踐很忠實,對他就很放心。後來勾踐想辦法回到越國,臥薪嚐膽,準備了十年,終於打敗吳國。那時吳王夫差已經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屍體碎屍萬段,以發泄他心中的仇恨。這種忍辱與佛教講的忍辱本質不同。世間人把越王勾踐作為忍辱的英雄,學佛的人絕不能學習這種忍辱。世間人說的“好漢不吃眼前虧,”其實與越王勾踐的忍辱是同一類型。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礎上,是用因緣觀、慈悲觀作為做人處世的基本觀點。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係都是因緣關係,因果貫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網絡中。隻是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杭州黃城廟有一付對聯就是運用佛教三世因果觀來說明家庭成員關係是怎麽一回事。聯語是:
夫妻應前緣,是善緣?是惡緣?有緣方配;
兒女皆宿債,或討債,或還債,無債不來。
夫妻關係是過去生中種的因,現在結的緣。是善緣?是惡緣?為什麽有的和睦相處,偕頭百年;有的同床異夢,互相陷害?那就應該從三世因果才能說明問題。這是指橫的因果關係。來討債、來報怨的,自然是忤逆不孝;來還債、來報恩的,必定盡心孝養。
由今天遭遇的果報,不難推知過去種的業因了。
舉兩個例子說明。
台灣煮雲法師親自接見了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寫了一篇報導,題目是《一樁奇怪的凶殺案》。這個台灣的女居士叫陳月美,現在還活著。年青時夫妻倆從福建到台灣去謀生,投靠叔父。不久丈夫得肺結核死了,丟下她和倆個孩子。因沒法養活小孩,陳美月就改嫁一個台灣人叫黃石良。四十年代的台灣還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那時有個規定,台灣人不準與大陸人結婚,否則不承認其夫妻關係。男得很惱火,有人勸他離婚,再找一個台灣女人。可他卻說:“我要把她殺了”。女的聽到很驚異,問他為什麽要殺她,男的不承認。一天晚上,這個男人象發瘋一樣,拿了一把日本刺刀向陳美月腹部猛刺三刀,腸子被刺斷,血流遍地。接著又把十四歲的女兒一刀殺死,又去殺兒子,兒子跑掉了。他又自殺未死。陳美月被送到醫院搶救,醫生說流血過多,沒法救,便把她推到停屍房,認為這個女人活不過晚上十二點。陳美月身上很痛苦,但頭腦十分清醒。她覺得生命馬上就要結束了,於是產生了懺悔的念頭。她早就皈依三寶,此時覺得平時沒有好好修行,遭受這樣的惡報,對佛教影響壞。於是她就默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念了大約二十分鍾,奇跡出現了。停屍房本來很黑,忽然大放光明。她看見觀音菩薩站在麵前,觀音菩薩後麵站了很多人都在給她念佛。觀音菩薩拿了一個芭蕉葉給她,說:“這個很好”。她頓時覺得痛苦沒有了。到了天亮,她也沒死。驗屍的來了,醫生也來了,大家覺得很奇怪。因為從醫學上講,她必死無疑。當時法院院長對她說:“你大難不死,必定有什麽福報。”她哭著說:“我現在家破人亡,還有什麽福報?”院長以為她是說沒有錢,就說:“你的全部醫藥費,由我負責。”出院後,她就天天在觀音菩薩麵前懺悔。但她總覺得這一生沒有做什麽惡事,為什麽會有這麽悲慘的惡報呢?一天,她禮拜後,覺得好象做夢一樣,看到自己過去世是一個貴公子,帶了一個仆從(就是她的女兒)上山打獵,遇到一隻黑猿,他一箭把黑猿射下來,仆從衝過去一刀結束了黑猿的性命。這時,又跳出一隻黑猿向他撲來,他慌忙跳下水去,黑猿也跳下水,卡住她的脖子。正當此時,她看見觀音菩薩站在麵前。觀音菩薩指著黑猿說:“不許害人!”就派人把黑猿關起來,說關他8年,有悔改再放他。醒後,陳美月才明白:過去生中,她種了殺業,今生就難逃惡報。她丈夫被判了15年徒刑。結果剛好坐了8年得監牢,遇到大赦,就被釋放了。正和夢中觀音菩薩說的完全一樣。所以三世因果真實不虛。
另一個是發生在四川的事情。有兩個很要好的夥計出外做生意。甲借了乙很大的一筆錢,兩人隻是口頭達成協議,沒有字據。乙的家屬也不知此事。後來乙死了。甲估計乙的家屬不知道借錢這回事,就賴了這筆債。兩年後,甲的妻子臨產前,甲夢到乙怒氣衝衝進屋來。正在此時,孩子誕生了。甲知道自己過去做了昧良心的事情,想到這娃娃可能是來收債的。他便專門立了一個帳薄,記錄有關孩子的費用。孩子出生就開始生病、到處醫治都無效,最後死了。甲把孩子的總用費一算,恰恰與他欠乙的那筆款子相當。這就是怨親互相互化。今天的親屬,正是昔日冤家。所以佛教講忍辱波羅密是建立在因緣觀的基礎上的。
再說慈悲觀。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過去生中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所以,我們不能惱怒他們。佛陀在過去生中修慈悲觀,就不願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輕菩薩,就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眾生都向他們頂禮,認為他們是將來的佛,應該給他們頂禮。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罵他,甚至打他。他便離遠一點向人家頂禮。他一直這樣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罵。常不輕菩薩正是修忍辱行的典範。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隻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衝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我們隻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這一教導,體現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羅密的思想基礎。總起來說,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觀和慈悲觀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們才能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回,成佛度生。
總之,學佛就要學忍辱;想了脫生死,成績佛道,就必須修忍辱波羅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