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潛

以文交友,願朋友們與我一樣感受天自由天空的可貴.
正文

李小龍和葉問

(2020-06-28 20:02:37) 下一個

網上有這樣一篇文章:

一代宗師葉問為何斷言李小龍短命?
作者:盛京關捷

電影《一代宗師》的上映,讓葉問的大名再次震撼國人,豪氣大增。翻一本寫他的書,竟發現大師目光銳利可怕,他曾在弟子李小龍入門時斷言李小龍“短命”而後來的事實竟然應驗了。就是在他以高齡去世的第二年,李小龍33歲英年早逝。
那麽,葉問是神算嗎?當然不是,葉問的判斷是因為他看到了李小龍性格中致命的弱點。
在葉問的眾多弟子當中,李小龍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在詠春拳的推廣中,李小龍也是功不可沒。作為葉問的徒弟,他對詠春拳的推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葉問的兩個兒子葉準、葉正說,在李小龍的電影風魔的那兩年,學習詠春拳的人激增到1000萬,這個影響幾乎像風暴席卷那樣的。
1954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正式成為葉問的門徒,他在葉氏這裏深造了6年。可惜,他隻學會了葉問的武功,沒有學得葉問的境界。
那天早上,李小龍的出現,讓葉問眼前不由得一亮。他帥氣,強健,應該說,是個有天賦的學生。而且,他學習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他每天下午3時從學校裏放學後,就背著書包到葉問的拳館練武。他甚至在路上,是邊走邊出拳,真正的拳不離手。很快,他就成為當時香港聞名的小武癡。按說,葉問應該高興才對。但是,作為師傅的他,亮起來的目光卻很快黯淡了下去。拳館的人都很奇怪。過了好久,終於有一天,葉問開口了。所言令聞者大驚,他說李小龍是“短命種”,人人都以為師傅是開玩笑,沒有誰當真。
那個時候,沒有會想到,葉問的話竟會一語成讖。
有徒弟一再追問為什麽,葉問隻好敷衍說:“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走路時腳跟不到地,這正是短命相啊……”。但這隻是葉問說出口的原因,更深層的,更像科學答案的,葉問沒有詳細地講出來。因為睿智的他同樣看得出,李小龍不會相信他的話。如果李小龍有大智慧的話,他這時應該悟出來。可惜他不是擁有大智的人。
作為大師,葉問其實是看到了李小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李小龍過於剛烈,甚至是爭強好勝、好勇鬥狠。作為中華傳統武術,除了博擊之外,更重要的是修行,而不是一味地強烈張揚。無論是誰,如果不能克服這個,他不但不能算是一流武術家,而且,甚至也不能算是成功人士。爭強好勝,即使勝了,就一定是勝者嗎?李小龍的悲劇性結局,給了我們否定性的答案。
縱觀李小龍短暫的一生,他一直扮演的聖鬥士形象,他不停地戰鬥,事業上不斷地擴張。從1950年出道算起,他僅用23年的時間,就把自己發展成為一代武術宗師、UFC開創者、MMA之父、功夫影帝、功夫電影的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中國功夫首位推廣者……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世界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多影迷的武術家的世界紀錄、全球共擁有2億以上的影迷。
我們承認李小龍是狠茬兒,承認他的成功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頂級,但這樣的狠這樣的不折不扣的頂級就是最好的嗎?不,恰恰是這樣的行為透支了李小龍的生命存款。
據記載,李小龍逝世後,醫學專家們一直就死因進行不懈地研究。然而,解釋多多,莫衷一是。美國芝加哥醫療鑒驗部專家菲爾?金斯最新的結論卻是,李小龍死於“缺乏睡眠及壓力太大而誘發的突發癲癇症,最終導致心髒或肺部猝然停頓”有什麽比這樣的結論更能說明問題的嗎,有什麽比這樣的結論更接近李小龍準確的死因嗎?目前來看,沒有了。
與此截然相反,倒是葉問的生活哲學讓我們不能不矚目。
這位一代宗師的生活平淡如水,幾乎看不到什麽名利色彩。他的舉止言行特別簡單,一點點的誇張都是看出來的。他像個隱士,或者像個高僧。他每天除了武術教學之外,就是到茶樓喝茶、搓小麻將,如果再有剩餘時間,他就會去看人們鬥蟋蟀,一看就是小半天。多麽悠閑多麽輕鬆的小情致,全部是慢動作,他什麽都不要,尤其不要轟轟烈烈,當然更不要金銀滿倉。正是因為這樣,他活了70多歲。現在說法不一,有人說是80歲,也有人說是73的歲,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在那時,都算得上高壽的。
有人強調葉先生是武聖,我倒認為他是智聖。其智遠勝於武。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葉問的武功裏有養生,而不是殺生,有智者對於生命的真實認知。而李小龍的武功裏沒有這個,他隻有自我殺生,“殺呀,殺殺殺……”他一路殺下去連頭也不回,他耗盡了生命的熱能,從最後的結果來,就很像自殺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從不接受師傅的“追求平和”的思想,一開始就不接受,他曾經在拳館學習時,就對詠春拳的“平和”提出質疑。他認為敵人來時,就是秒殺沒商量,不必回旋,更不必講和。這當然也是師傅二人感情微妙的原因。所以,葉問說他是短命相,話中有密碼,說得也是無奈的話。可惜,李小龍沒有聽進去師傅的話。
李小龍雖然和師傅有相當深的感情,但由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使他們的感情表現得過於理性。
1971年的時候,李小龍已經成為國際武打明星。但由於他一直為拍戲奔忙,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拜訪師傅了。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猜測李小龍是不是因為出名而忘本了。好事的媒體甚至報道說,“葉問與李小龍師徒不和,他們已經絕了交……”雲雲,香港的武林界也因此表現得不大安靜。這讓葉問很難過,也很無奈,他不喜歡這樣,他認為這是對他平和心境的破壞。傳聞,根本就是沒有影兒的事,是望風捕影的事兒。雖然,他也看到了李小龍在發揚光大詠春拳的同時,其招術確實離詠春拳也越來越遠了。但他並不認為這有什麽,他隻是為李小龍的健康擔心。
葉問是個非常寬容的人,他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功夫,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李小龍的變化,特別是那些看上去是離經叛道的變化,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藝人的招式雖是表演給人看,但畢竟是從武術中演化而來的,仍有可取之處。他認為李小龍的問題並不在這裏。
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之前,已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自他創截拳道後,很多人都視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宗師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李小龍聽了,也很緊張。他曾打電話給葉問,快人快語,“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還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的話聽起來簡單,但卻不大好回答。葉問如果回答“不認”,未免顯得小家子氣,沒有師傅的樣子。葉問如果回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徒弟知道後,會不高興,他們要說“難道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成名了,師傅您就連一點骨氣都沒有了嗎?”這樣的話,更擔心一些外人,特別小報小刊的狗仔隊知道後又會添油加醋。葉問手握話筒,想了想,說:“認不認隨你呀!”他將李小龍踢來的“球”又踢回去了。李小龍接了球,特別高興。他想起了一個人,這就是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鄒文懷。他請鄒先生代他請師傅吃飯,
就這樣,葉問與李小龍就在禰敦道金冠酒樓成功地飲酒喝茶,兩顆武壇巨星相會。李小龍進行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向葉問表示自己的尊敬,並無“大逆不道”的意思,望師傅包涵。飲茶後,李小龍又對葉問說:“小徒難得與師傅小聚,希望可以與師傅一起走回去。”葉問說:“好哇!”於是李小龍陪著葉問從尖沙咀一直走到佐敦,這是香港最繁華的鬧市,很多市民都看到了,成為瞬間的風景。於是,李小龍與葉問不和的謠言不攻自破。
但隔閡不能說沒有,葉問隻是沒有說,但這並不等於他沒有看到李小龍武功後麵的急功近利的商業氣象。
宴請之後不久,李小龍曾再次親訪葉問,這次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問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自行學習。葉問拒絕了他。很多弟子認為李小龍開出的條件如此優厚,師父不接納太可惜了。葉問說:“我的意願是隻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幾乎就在這同時,葉問曾無償地將拳譜交給了一個名叫郭富的貧窮的徒弟。雖然是這樣看上去不近人情,但臨別時,葉問還是不忘提醒李小龍:“小龍,你不要走得那麽快,急什麽呢?”那時的李小龍根本聽不懂,隻笑著說:“放心吧,師傅,我沒有事的。”
葉問不能再說什麽,隻把關切的目光投到徒弟結實的後背上,連連歎氣。
看起來,師徒二人之間的交往仍是停留在客客氣氣的層麵上。原因,我們在前麵說過了,是兩人的“三觀”不同。而從最後的結局來看,還是葉問的比較美滿。李小龍英年早逝,令人至今歎息不止。
當今的中國人也過於強調博擊了,過於注重利益了,把銳意進取當成社會惟一的價值取向,特別是那種對名利的追逐,很有點“李小龍”風格。
殊不知我們在這樣的生活進程中也埋下了數不清的定時炸彈呢。更何況成就一個大人物還要有好多天才的因素,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李小龍的。勤能補拙,但僅僅是補拙而已。“一飛衝天”,那是要看天的心情的,天不幫你,一切皆虛。然而,成了李小龍又會怎麽樣?一個短命的李小龍,哪裏抵得上長壽的葉問呢?
網上有人老是提出這樣的問題──“李小龍、葉問誰最厲害?”雖蠢,但也不妨回答一下,我說“葉問厲害!”無論怎樣,短命不能算是厲害,和生命比起來,一切都是暗淡無光的。壽者,才是勝者。

以上文章,是電影的故事內涵,是作者的閱後感。

功夫起源於法製未建人們為策人財安全的自保需求;功夫的發展承傳條件是社會製度和經濟環境;1949年以後,功夫慢慢被禁,因為是民間社團,有礙“不得自由結社糾團”的社會主義製度,功夫教館的職能消失,愛好且學習功夫的人,全部成為歸由地方“武術協會”統管的一眾,功夫中的技擊之銳隨之磨末且演變為花哨的表演。

49年前的功夫,有“南拳北腿”之說,分出南北流派。南方人身體小個,擅長展拳,北方人高猛,踢腿是優勢。49年前的武館,是要收費的,學功夫並非是49年後的文人們的黨標題的想象: 健身至上。如果武館打這樣的廣告,一定門可羅雀。武館的宗旨是:防身。也主是說,你不要惹事,但有人惹你事,你就得功夫他。功夫的教授因有利可圖,競爭激烈互不相讓,小時候我就聽過無數廣東十虎的故事,即有十家知名的武館,他們各霸一方如虎獨占山頭,不容他虎前來掠食。在省城廣州,好幾家武館年年上演因自詡高端鬥過你死我活的大戲。

自創功夫派流的葉問,有洞悉前景的預感,49年聰明地前往香港開武館。當時的香港,也有各種武館展示不同流派,葉問行事低調,從不因為徒弟惹事和他人動之以武。況且,“功夫”在人們心中有神秘感,那是因為教授功夫者有意無意誇大事實,象“義各團”標榜學了他們的功術後可以“刀槍不入”!所以有惹事者欲惹事,看到對方有武館學徒背景,自然懼怯三分。葉問獨闖的詠春拳,出於人事來於天意,竟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至於有人說香港警察也學詠春,那是故意為今日詠春造勢。香港警察當然雖要搏擊之技,最現實的條件是拮摘本土武館武學中的一些有用的小技巧,並不證明詠春有多麽厲害。年少的李小龍生性活潑好奇好動,學功夫是最迷人的向往。當時的香港,武館競爭也激烈,李少龍走進詠春館,這一定是天意!親戚朋友介紹?離家近或離學校近?我想一定是後者。於是他走進了詠春之家,也就成就了詠春日後的名堂——不久後李小龍離開香港到美國就學選修哲學,這其間他拜會過不少美國華人武館取他人長處,哲學的辯證思維讓他深感傳統功夫與社會進步的嚴重脫節,天性要做大事的他就徹底拋棄詠春拳,自創出一套有效攻擊的拳腳之術。但是,你創出自家拳又如何呢?你還得投身現實的技擊環境,才能檢驗是騾是馬是真神仙抑或泥菩薩。我們遺憾的是,從維基百科裏,看不到李小龍有任何技擊比賽的記錄,隻有一場華人之間爭奪地盤要生死決鬥的傳說,更枉談敢於挺身邁進當其時最恐怖的地下黑拳即“鐵籠”,來場真正的生死一瞬間殘酷格鬥。台灣的陳進生,則以其腿功如劈斬大刀聞名,九十七戰殺死九十五人,令所有對手聞風喪膽。李小龍的成名,完全是憑籍他在四部功夫電影裏展示令人震撼的功夫動作技術——我們看看當其時的好萊塢西部動作片,那些打鬥場麵,既慢又鈍,和李小龍的對比,那簡直就是中國傳統戲曲裏的武打場景。李小龍在《猛龍過江》的電影裏,算是對詠春師傅最好的報答:專門有約五分鍾的片段表現他練習詠春拳。其實,李小龍明白,懂現代搏擊的人也都知道,中國傳統功夫的訓練,基本上無可取之處。傳統的功夫基礎訓練是“紮馬”,現代科學認為,那是最愚笨之舉!詠春的打人形木樁訓練,則更蠢!

功夫不是思想不是學術,談不上為一個教頭配以“宗師”之名。查查辭海,我知道“宗師”隻冠以宗教,哲學,道學,儒學,國學,詩詞,書法和繪畫這些領域卓有成就者。可以說“宗師”是高貴稀有的隻可以仰望感歎難以觸及之。如果說宗師是一座山,那麽葉問先生,一個功夫教頭,則是繞著山邊走過的或是龜縮山下的一凡夫俗子。中國功夫直到李少龍的出現,才真正脫胎換骨,上升至高端尖端,清楚地將武術的真正含義從健身的類別飆離樹幟。李少龍可稱為“截拳道”的“宗師”嗎?他隻能稱是截拳道的開門山鼻祖。倘或輕易地將一個功夫教頭稱為“宗師”,那麽,自然可以將一個獲獎的烹飪大師,將一個機械製造專利家,將一個……我再例舉,那我就黏線了!

我20歲的時候,那年代喜歡打群架,我們這個城市有個好爛打的功夫仔,住在北山,好打跤(打架)的人叫他北山強,我跟他學過功夫。他反複教一種身體下蹲八字晃步前竄攻擊的動作,即竄到人家跟前就出拳擊向人家胸口,我學一個多月不得要領。一天,我跟一個同學說,這動作你蹲下來走,走都走不穩,怎麽攻擊,而且對方飛起一腳,你躲都躲不了……這話傳到師傅耳朵,大怒……可見,各門派是如何守舊自傲!可見,任何武術門派的教頭,和北山強沒有太多區別。傳說中的“宗師”李小龍本人就為門派之爭與人決鬥……

如果不是因為李小龍,因為電影,葉問是誰?就象當年的少林寺因電影一夜聞名……就象郭美美在網上爆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