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談檳郞老師的散文

(2013-12-05 23:47:39) 下一個

淺談檳郞老師的散文
  11涉外文秘 戴靜

  認識檳郞老師是一種緣分,偶然的機會讓他成為了我們班的現代文學基礎課代課老師。雖然認識老師已有近一年的時間,可是說實話我對老師的了解還真的是很少,隻知道老師的詩歌寫的很好,因為他有作為詩人的名氣,他也會跟我們分享他的詩歌,印象最深的便是《愛滿亭邊有座橋》,詩中敘述了老師與一位學姐美好純真的師生情,那樣動人,那樣唯美。
  我對老師充滿了仰慕,可是不曾特意去了解他。或者說我隻知道老師不拘小節的外貌,隨性熱情的性格,而對老師的作品,對老師的品格可謂知道的更是少之又少。本學期選了老師的“現代散文思潮”跨專業選修課,因為作業的緣故我開始試著去了解老師的作品,當然是奔著老師的散文去的。
  雖然我是學文學的,可是自己卻很少寫文章,評論老師的散文更是談不上了。檳郎老師的博客文集上有二百篇左右散文、雜文,主要是以前寫的,近幾年他基本上隻寫詩了。我隻是隨機地看了老師博客上的一些散文,想說說自己的感想而已。
  先說說《迷信可存——我的宗教之旅》這篇散文吧。這是老師十年前的文章了,讀罷不禁感慨:原來老師內心與宗教有著這樣的淵源, 與魯迅先生有著共同的宗教關懷基礎。老師通過自己的人生階段敘述了自己與宗教的相識、相知。老師的宗教之旅是從陶淵明和李白的文學世界開始的, “在中學讀書時,我的心智漸開,我逐漸困惑於人生意義和世界的終極價值,我思考著我的精神歸宿何處”,“那種‘五嶽尋仙不辭遠’豪情也引導著我對物欲的鄙視和對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你能想到嗎?老師在安徽巢湖的家鄉讀師專的時候,萌生了去南京棲霞寺當和尚的念頭並付諸實踐, 但棲霞寺的和尚在感慨了“中文係的學生多愁善感”之後,毫不客氣地把老師打發了回去。沒有當成和尚,老師卻未停止追隨宗教的腳步,佛教之後,他又接觸了道教、基督教等。友人讚老師是“出世之人寫入世之文”,我很讚同。與老師認識這麽長時間,深深感到老師的博愛寬容之心,有這顆心足矣,何必在意是否真正地避身世外呢?
  在老師的博客裏,許多散文都是老師2002年至2004年在韓國的大學教學時所做的。他寫了不少韓國遊記散文,如《濟州島記遊》《訪問韓國大田的華僑小學》《師生春遊韓國茂朱滑雪場》《韓國生活瑣記》《韓國的民主之路》《韓國勞工階級解放之路》等。也寫到了在異地對故國和親人的相思,如《祖國,我向你傾訴》《我的中國心》《祖國,我回來了,無限感傷》等,《懷念我的父親和母親》便是其中一篇。
  老師的父親是一名鄉村醫生,“農村醫生很辛苦,隨叫隨到,不分白天和黑夜。父親經常在家吃飯的時候,病人來便碗一丟,去醫療室去了。夜裏正睡得香,有人打門,急病喊出診,父親便被子一掀,披上衣服便鑽到風雪中去了”;老師的母親在生產隊務農,小時候的農村很窮,買不起帆布書包,他開始上學時,是“母親用她穿破衣服的布為我做的第一個書包”。父母以他們的老實做人和勤勉做事樹立了榜樣,老師也深深地理解父母的言傳身教方式。文中字裏行間都透露著老師父母的貧苦一生的質樸描繪,透露著老師對父母濃濃的敬意和愛意。最打動我的是文章的結尾:“我想,我以後也會死去,如果能安葬在父母的身邊,永遠陪伴著父親母親,那是我最大的心願。我的父親和母親是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農民,我是我父母的兒子,也是中國的農民的兒子。我不管此生身在天涯海角,我永遠都是中國人,我遠遠是祖國那片貧瘠的土地上的大地之子”。通過寫作《懷念我的父親和母親》,當時身在海外的老師,不僅僅想念自己的雙親,更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深的想念和對祖國母親的愛念。
  《紀念六一節:寫給兒子洋洋的一封信》也是旅韓時期散文之一。較之與《懷念我的父親和母親》,相同的都是滿含思念與愛意,不同的是這封信的語言更加偏向口語,像是一個父親在對兒子道來自己人生的得與失,希望能為兒子多做些打算。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字卻都是嘔心瀝血。相信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能夠順順利利的,總是想著能多為子女奮鬥一些,讓子女的絆腳石能夠少一些。十年後的今天,不知道老師的兒子洋洋是否明白了老師的諄諄教誨,是否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相信洋洋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他有一個全心為他操勞,為他付出,值得他驕傲的父親。
  除了這些生活類的散文,還有很多評論性的文章。檳郎老師在開始上網寫作時,是以寫思想和社會評論的雜文為主的,針對當時民間思想界的極端自由派和毛左派的對立,他提出了自由左派,又稱魯迅左派的旗號和主張,他這方麵的文章眾多,例如《弘揚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宣揚了魯迅左派必繼續為被壓迫階級和民族而奮鬥的決心。在虛構的《我四次追殺魯迅》一文中,一個儈子手表達了懺悔之心:“魯迅,我在你短暫的一生裏,在你的為了中華民族的新生而默默奮鬥的時候,我卻四次追殺著你,我不是人。好在老天有眼,保佑好人,我終於沒有追殺著你”,這是他對網絡上反魯迅派的勸誡和諷刺。在《魯迅對左翼文學的擔當》一文中,他指出左翼文學的立場是為廣大勞動人民,為被壓迫者。老師也正為這道德使命和擔當做著努力。
  檳郎老師思想也經曆了一個從左向右不斷調整的過程,“左”留在他的散文裏,而“右”表現在他後來的詩歌創作裏了。在《全球化、社會主義與中美衝突》一文中,當時老師提出了“是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的全球化,還是全球的美國利益化?”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他認為中美衝突的根源是美國繼續推行後者,而中國終究會向前者努力。但現在,老師更憤激於國內民權的惡化,強化了對同胞中的苛政惡吏的攻擊,而美利堅國式的自由民主製度在對比之中越發可愛了。但他的“在努力建立現代民主社會結構的基礎上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的權益”的信念卻沒有變。對於老師的這些文章我不想妄加評論,隻想由衷讚歎老師深厚的文學和思想功底和高尚的道義品格。
  看了老師的諸多散文,似乎和老師又拉近了一點距離,慢慢開始理解老師激情洋溢的授課,課下與學生們的貼心交流,種種這些都源於一顆赤子之心。衷心祝願老師能夠在自己所追求的世界裏揚帆起航,乘風破浪!
  2013-1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