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談先祖與狀元李黼公

(2012-06-19 00:19:33) 下一個
再談先祖與狀元李黼公
  檳郎
  
  還是在我於2004年韓國外教結束回國後,次年春天清明節,我攜家小回老家安徽巢湖了一趟。正逢家族族譜修成,我和妻子、兒子李劉洋三人都列名其上。短短兩天,我在故鄉的山村與兄弟妹團圓,拜訪親戚鄰裏,上西山祖父母和父母的墓地祭掃,去良勝堂叔家參加翻家譜聚餐,還觀看了為慶祝族譜修成而請演的老戲,可謂收獲很大。後來感到很遺憾,就是忙碌中,隻在一本兄長有的簡譜上抄錄了幾段文字,主要是關於李黼公的。
  回到南京之後,我依據族譜所抄和網上書上所查到的一些資料,在2005年4月21日寫成四千多字的《狀元禦史,忠義之士——先祖李黼公事跡》,發表到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的文章算當代人寫作、宣傳李黼的很早的,在此幾年後,關於李黼的文章才逐漸多了起來。到了2009年,有兩個人因為這篇文章而與我聯係。
  一是自稱做過我的課堂學生的朱琪,他在《收藏家》雜誌2009年第六期上發表論文《蔣仁家世考略——從故宮博物院藏李黼手跡說起》,複印一份寄給我,信中說:“李老師:曾經在曉莊聽過您的課。我是98級中文係畢業的。無意中了解到明代李黼是您的先人,特以此奉上”。他隻寫了回信地址,沒有附電話和郵箱,而我已經幾年沒寫過紙信了,也無信紙信封,便一時沒有回複,時間一拖長,也就一直沒有回複。在此向朱琪先生表示謝意和歉意!此信我一直珍藏著,朱琪文中有複印的李黼詩稿片段,讓我得以方便地欣賞到先祖的墨寶。
  另一位是我的宗親李欣,通過網絡聯係上我。李欣先生是南通中藝毛紡織有限公司的經濟師和注冊高級經營師。他在2009年4月閱讀到《通州李氏宗譜》殘本,堅定了“追根溯源、研究李氏曆史的決心”,多方查找尋訪,取得了豐富的資料,編撰成了新譜書,挖掘出了不少關於李黼公的新資料。當他在網上搜到我這篇文章後,便通過跟帖和郵箱聯係上我。由我從中介紹,李欣一行人於2009年5月9號赴巢湖半湯,受到熱烈歡迎。互不知曉和往來的南通李氏和巢湖李氏也實現了宗親關係的對接,原來我們都是李黼公的兒子秉方公的後代。李欣先生年長於我,在輩份上我比他高一級。他與我多次交流關於李黼的新信息,又在他主編的通州李氏新宗譜書中專門提到我“也在網上對李黼的事跡和東李村的狀元祠堂進行了宣傳”,是我非常感謝的。
  由於身在外省,遠離故鄉,我對宗族名人了解甚少,隻在2005年那次回鄉中知道李黼和他的父親李守中,也是家族新修族譜的正式的有證的源頭,其它時代有哪些名人值得關注就不知道了。李黼不但是狀元,而且在江州死難中也表現壯烈,便成為我懷念的重心。今年春節,因為大侄女結婚,我終於在六七年後再次回鄉,是大年初四,實際隻呆了二三個小時就又離開了。這次回鄉,我第一次到複建的新祠堂拜謁,較失望,比我記憶中小時候的祠堂小多了,也簡陋多了。
  我小時候祠堂很大,不遜色於皖南大族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堂,我在《徽州無夢到巢湖》一文中回憶了它的輝煌過去。在我七、八歲的文革後期祠堂逐漸被拆完,隻剩下個空場地,也被四周的人家的宅基地侵占。回到南京後,我在2012年2月9日和10日,寫了兩首詩記述我回鄉的見聞和感想:《拜謁巢湖力寺村李黼公狀元祠堂》與《春節回故鄉》。複建的祠堂的中堂上便掛著李黼公和他的父親李守中公的畫像,畫像兩邊的對聯是:“文靖家聲遠,青蓮世澤長”,梁上匾額題為“光前裕後耀祖榮宗詩書永繼”。
  我原先了解的宗族的信史隻追溯到李守中公,分享李欣宗親的研究成果,現在又可往前推幾代了。首先是李俊,有研究者說他是梁山好漢混江龍李俊,尚難以確證。李俊的兒子李成由開封遷至阜陽,官任潁州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李成應該是宋朝的大官,他和他的兒子李榮在宋元聯合抗金中與蒙古貴族建立了良好關係。《元史》裏提到李榮不多,但能說明他較早歸順了元政權,為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元大曆戊辰過世,享年81歲,也像父親一樣被追封為隴西郡侯。李榮的長子即為李守中,狀元李黼是李榮的孫子。現有河北三河、鹽山的李氏的族譜以蓼莪即李成為第一代,李守中為第三代,狀元李黼的弟弟李紳為第四代。其地族譜說蓼莪:“宋時世居金陵縣,自丹陽而家徙居潁州,自此始祖也”。沒想到我的先祖也曾經是南京人,由南京遷到阜陽,由阜陽到巢湖。而我又由巢湖漂泊到南京了,不是又回到祖居的土地了嗎?
  再來談狀元李黼。2002年5月9日,阜陽市抱龍橋工地發現一座元代古墓,經專家考證,墓主人為女,正是李黼的祖母,李榮的後妻,墓誌銘尾字為“諸孫冕、藻、黼、繡謹誌”。作為元朝重臣家族,李氏不少人死於元末農民起義。劉福通農民軍攻打潁州,狀元李黼的哥哥李冕率眾抵抗而死。李冕的兒子秉昭跟隨叔父李黼守江州,叔侄同戰死於徐壽輝農民軍,李黼公更是麵對濫殺,大喊“殺我,毋殺百姓”,被敵犧牲。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潁州建有三忠祠。江州(九江)也在明代被開國帝王朱元璋倡議而建有紀念李黼的祠堂。
  先祖李黼公主要是文官重臣,還是詩人和書法家。他的書法至今仍有一幅傳世,被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其詩在網上搜到沈天諭先生發帖並且注釋的二首可欣賞:一是《挽宋顯夫》:“人世百年遭此厄,天隔萬裏幾時來。鬆廳交契半成塵,又見鑾坡失此君。隻意遠恢先世業,豈期中斷立朝勳。僅餘名位傳遣息,無補饑寒有古文。泉路難兄詩侶在,滿山明月兩孤墳。”二是《感事》:“彌勒何神孕禍胎,(鼠巠)鼯動地起風埃。煙銷郡國民生苦,血染江淮鬼物哀。石田也有藍田玉,可惜同成一炬灰。”沈先生解釋:“‘隻意遠恢先世業’是隱指恢複大宋,是李黼忠烈的本性,不忘先世是大宋的子民,‘滿山明月兩孤墳’也是他最後的歸宿。‘彌勒何神孕禍胎'是指劉福通利用白蓮教信仰彌勒佛,彌勒大度能容卻變成大肚子孕成禍胎;‘石田也有藍田玉’,紅巾軍亂,玉石俱焚,李黼就是那好的“藍田玉”愛民的官”,可謂對一代元代的漢族儒生或知識分子的特別心理有較準確的把握吧。作為漢族正統皇祚趙宋早已不存在了,外族與漢族的上層聯合統治的王朝的施恩被接受和感激,農民起義在正統思想裏都被視為亂匪,再想想清朝的漢族大臣,你要李黼還有什麽更好的選擇呢?還是稱讚李黼“忠臣義士,舍生取義,身歿而名存,有以垂訓於天下後世”的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判斷有意思:他是元朝江山的正宗繼承者,也是一定程度的臣子;其它農民軍包括殺死李黼的徐壽輝部,都是敵,都是匪。
  至今阜陽城裏的北關小東門西側仍有紀念本地區唯一的狀元李黼的狀元巷。利辛縣汝集鎮天官李村西北、東方紅河東岸有狀元墳,是李黼的衣冠塚,而今丘塚上成了莊稼地。不過,聽說利辛當地已有規劃,元朝狀元李黼的家鄉將被打造成皖北唯一的“狀元故裏”,將建設成占地300多畝的狀元廣場,廣場上建狀元長廊,天官李自然村建設包括狀元墳、門牌、展館等工程。作為狀元李黼公的後人,為這個規劃而高興,也希望引起更高級別的政府的重視,開闊眼光,複活曆史文化資源。
  2012-6-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