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檳郎詩歌《端午的燕子磯》

(2012-04-24 17:46:51) 下一個
讀檳郎詩歌《端午的燕子磯》
  09經轉本 徐瑩
  
  時光,總是如青驄過隙般從我們的指尖悄悄溜走。彈指間,我來到金陵這個美麗而古老的城市已經有三年了。三年,一千多個日子早已從我身邊匆匆走過,在我還沒來得及轉身回首的時刻。真後悔,就那樣白白地錯過了那麽多美麗的風景。
  要不是檳郎老師,也許我永遠都不知道燕子磯竟是南京的名勝古跡之一。所謂燕子磯,乃其石峰突兀江上,三麵臨空,勢如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地勢險要,磯下驚濤拍石,洶湧澎湃,是重要的長江渡口和軍事重地。被世人稱為萬裏長江第一磯。傳說黃昏時分,夕霞滿天,江流滾滾,印照赤壁,從而呈現出“燕磯夕照”的美景。幸好,我還有機會一睹其風采,否則定是要抱憾終身的。
  《端午的燕子磯》詩中,檳郎老師在端午佳節遊覽燕子磯,並用比喻的手法將其比作一個被扔進長江裏“大粽子”,經曆的數千年的風霜侵蝕仍風姿綽約,傲然挺立。正如它所見證的那些偉大詩魂一樣,並不因時光的消磨而黯然,隻會成為千古佳話,流芳百世;接受曆代文人騷客,英雄名流的欽慕、感歎。關於燕子磯,文獻還有許多記載:1300年前,官場失意的李白曾順江而下,被燕子磯的山色吸引後登臨磯頂,以石為樽,江水為酒,把酒問天,結果吞江醉石,為燕子磯留下了一個“酒樽石”。明代焦竑曰:“金陵佳麗地,北郊為最”。抗清名將史可法也有詩曰“來家不麵母,咫尺猶千裏。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詩中第二段描述了老師和遊伴,一位英語係女學生石頭君,一起從江寧大學城坐地鐵、乘公交來到燕子磯的種種複雜繁瑣過程,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三段的發問。說燕子磯像燕子的必定是善於觀察物候的農夫,說它像秤砣可稱江山的,必定是當世梟雄,而老師卻獨獨說他是粽子,必是受端午佳節的影響,想起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才會有此一說。可見,詩人的情感總是那麽的豐富,詩人的情懷總是那麽的浪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師通過燕子磯想到自己離開故鄉來到南京已經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啊,老師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用在了教書育人上,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怎能不令人動容!欲把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聽。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國際風雲變化莫測的年代,老師隻能把自己的一腔抱負付諸燕子磯和東流的揚子江逝水,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製,向先人一訴衷腸。
  第五段引用曆史上的四個例子,見證了燕子磯曆史的滄桑和民族的多難。第一,明太祖朱元璋南下集慶時,從燕子磯登陸的故事。傳說觀音閣旁懸壁上,原有鐵索穿石而掛,是軍師劉伯溫係舟之處。觀音閣旁的平台,傳為皇後馬娘娘的梳妝台遺址。
  第二,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登燕子磯。公元1751年暮春,當首次來遊燕子磯時,即被這裏的壯麗景色所陶醉,乘興作了一首七絕:“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中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並親筆禦書“燕子磯”三個楷書大字,地方官府製成巨型禦牌,造亭一座,屹立在燕子磯山峰這巔。
  第三,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沿江一路燒殺,攻南京時首先在燕子磯登陸,入觀音門,去邁皋橋,占天堡城,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第四,1937年12月間,侵華日軍在此地的江灘集體屠殺50000名以上中國人,傳聞“所有的屍體,或漂浮江麵,水為之赤;或堆積沙灘,雨淋日曬。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處積屍,還無人過問,臭惡氣味,遠聞數裏之外。”
  第六段,老師行吟在山巒疊翠之間,看著母親河奔流不息,江上巨輪來來往往,看到對岸的八卦洲,一時感慨萬千。
  第七段,專門寫讓石頭君幫忙在陶行知的勸誡碑前留影,以及對苦難與死亡的反思。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學校的創校老校長。看著陶先生手書的“想一想,死不得”的碑文,想到他那些春風化雨,暖人心脾的勵誌故事,悲觀的詩人也精神一振。這是當年在燕子磯鄉曉莊村辦學期間,聽說經常有失意人來磯頭跳崖,陶校長十分婉惜,於是便帶著學生在此豎了勸誡碑。正是這塊石碑的文字,多年來激勵著老師,這些年來無論遇到什麽樣的艱難險阻都要堅強的活下去,勇敢的麵對一切苦難。
  最後一段總結全文,寫檳郎老師看到基督教徒在長江中施洗全身浸水禮產生的心靈震撼,這是中西文明的神奇結合,這是對母親河的最特別的感恩啊;也寫老師在離開之際依依不舍之情,直教人潸然淚下。
  檳郎老師的《端午的燕子磯》,全詩八節,每節六句,形式整飭,氤氳和諧,語言樸素而有韻味。全詩意境開闊,聯想豐富,比喻多而新奇。作為檳郎老師全校公選課“新詩賞析”的學生,認識檳郎老師,讀到他的詩作,非常榮幸!
  2012年4月22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