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狀元禦史,忠義之士——先祖李黼公事跡

(2012-02-08 21:45:49) 下一個
狀元禦史,忠義之士——先祖李黼公事跡
  檳郎

  安徽巢湖市東邊有一個美麗的半湯小鎮,現在隨著市區的發展擴大,已經成為巢湖市市區的一部分。半湯鎮以溫泉之鄉著名,泉水恒溫55度,故名“半湯”,安徽省級的幹部療養院、工人療養院,還有地市的地質係統療養院等多家療養度假單位在小鎮周圍密布。在半湯鎮的西北,試刀山(龍山)與紫薇山(西山)構成一個鈍角,鈍角東南敞開為巢湖山地到平原的一部分,這裏是力寺行政村區域,以名刹古寺大力寺而得名,是我的家鄉,是一支李氏宗族的繁衍棲息之地,風物宜人,民情純樸,地靈人傑。

  半湯力寺的李氏宗族先祖原是安徽阜陽(潁州)人,在元末明初社會動亂時期,直係先祖遷居南方,到我這一代已經二十代。現在這裏李氏宗族的族譜從元末李守中公算起,其上之世係已經不詳。本文要介紹的先祖李黼公(1298——1352),父親便是李守中公,李守中公官至元朝工部尚書。李黼公,字子威,元朝時狀元,官拜過監察禦史、江州(九江)路總管等職。在元末社會動亂中,李黼公忠於職守,為保一方平安,機智勇敢地多次打敗亂軍,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朝廷聞之,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諡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製。我是他的第二十二世裔。

  《元史》和《明史》有多處談及先祖李黼公。先引一段《元史》記載:李黼,字子威,潁人也。工部尚書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遇諸子極嚴,每一飲酒,輒半月醉不解,黼百計承順,求寧親心,終不可得,跪而自訟,往往達旦,無幾微厭怠之意。初補國學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經魁多士,授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嶽,省臣謂黼曰:“敕使每後我,今可易邪?”黼曰:“王人雖微,《春秋》 序於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後乎!”省臣不敢對。改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拜監察禦史。首言:“禴祠烝嚐,古今大祭,今太廟唯二祭,而日享佛祠、神禦,非禮也,宜據經行之。成均,教化之基,不當隸集賢,宜屬省臣兼領。諸侯王歲賜有定額,封易代之際,陳請恩例,世係戚疏,無成書可考,宜仿先代,修正玉牒。”皆不報。轉江西行省郎中,入為國子監丞,遷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數與勸講,每以聖賢心法為帝言之。俄中書命黼巡視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宋以轉輸之故,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麵,秋霖一至,橫潰為災,宜按故跡修浚。他日東河或有不測之阻,江、淮運物,當由此分道達京,萬世之利也。”亦不報。升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奉旨詳定中外所上封事。已而廷議內外官通調,授黼江州路總管。

  先祖李黼公正是在江州路總管任上為國盡忠,為民盡責而死的,他以此光耀《元史》和《明史》二史,贏得他的後代子孫永久的敬仰。他的事跡也無疑以此為中心,這涉及到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元末“江州之戰”。

  《元史》是這樣記述先祖李黼公與江州之戰的: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盜起河南,北據徐、蔡,南陷蘄、黃,焚掠數千裏,造船北岸,銳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實江東、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於江西行省,請兵屯江北,以扼賊衝,庶幾大江之險,賊不得共之,不報。黼歎曰:“吾不知死所矣。”乃獨椎牛饗士,激忠義以作士氣,數日之間,紀綱粗立。十二年正月己未,賊渡江,陷武昌,威順王及省臣相繼遁,舳艫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賊乘勝破瑞昌,右丞孛羅帖木兒方軍於江,聞之,遁。黼雖孤立,辭氣愈奮厲。時黃梅縣主簿也孫帖木兒,願出擊賊,黼大喜,向天瀝酒與之誓。言始脫口,賊遊兵已至境,急檄諸鄉落聚木石於險塞處,遏賊歸路。倉卒無號,乃墨士卒麵,統之出戰,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也孫帖木兒繼進,賊大敗,逐北六十裏。鄉丁依險阻,乘高下木石,橫屍蔽路,殺獲二萬餘。黼還,謂左右曰:“賊不利於陸,必由水道以舟薄我,苟失備禦,吾屬無唯類矣。”乃以長木數千,冒鐵椎於杪,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賊舟,謂之七星樁。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噪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餘舟散走。行省上黼功,請拜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便宜行事。已而賊勢更熾,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守孤城,提孱旅,斬馘扶傷,無日不戰,中外援絕。二月甲申,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箭射之。賊趑趄未敢進,轉攻東門。黼救東門,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自巷背來,刺黼墮馬,黼與從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聞黼死,器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年五十五。

  為了體現史書的本來麵目,我以上是直接引用。我在網上找到一篇佚名文章介紹“江州之戰”的,正好可以引來作為普及版: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徐壽輝部義軍在江州(今江西九江)擊敗元軍的一次進攻戰。十二年正月,徐壽輝攻克武昌後,為鞏固和拓展戰略基地,在率一部西進的同時,派另一部順江東下攻江州。時元行省右丞孛羅帖木兒率部駐江州,聞義軍舟師蔽江而下來攻,棄城逃走。元江州總管李黼在大兵壓境之際,與黃梅縣(今湖北黃梅)主薄也孫帖木兒聯兵一處,同時組織地主武裝依山據險,集聚木石阻絕義軍歸路。李黼與也孫帖木兒率軍主動出擊,李黼身先士卒,軍心大振,義軍不支,北退60裏,沿途遭元伏兵阻擊,傷亡慘重。橫屍蔽路,死傷2萬餘人。李黼首戰告捷後,料義軍必傾舟師來攻,遂置七星樁於江中,果不出李黼所料,義軍陸路戰敗後,乘西南風急,發戰船數幹艘,順流鼓噪來攻。船為七星樁所阻,進退不能,李黼乘勢命軍發射火翎箭,義軍被焚溺死者甚眾,船多被焚毀,餘舟退走,義軍攻江州不下,遂移師轉攻江州周圍州縣。時西路軍進展順利,元守將多畏於義軍威勢,棄城逃走,大部州縣一時均為義軍所據,江州中外援已絕處於孤立的地位。二月,義軍乘此大好形勢複攻江州,元分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自北門逃走。李黼整軍備禦,時義軍進至甘棠湖(今九江南)火攻西門未果,乃轉攻東門,李黼急救不及,義軍已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擊敗元軍殺李黼,江州為義軍所占。點評:此戰,元軍充分利用地勢之長,因險設防兩敗義軍,迫使義軍移師它攻。義軍在水陸兩路攻戰不利的情況下,及時調整戰略方針,消除江州周圍據點,使江州中外援絕,陷入孤立,爾後因時造勢一舉攻克江州。

  我又在“阜陽人物誌”網頁上發現有關的介紹文字:李黼,生卒紀年無考,字子威,元末潁州人。元泰定四年( 1327 年)中狀元,累官至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工部尚書,至正中任江州總管。紅巾軍潁州舉義後,各地農民紛起響應,李黼屯兵江北,以圖阻擋農民軍南進。 1352 年正月,農民軍破武昌,前鋒抵江州境,黼夥同也先帖木兒,襲退農民軍 60 裏,殺 2 萬人。又用長木數千,暗置江中,阻擊農民軍水師的進攻,使義軍慘遭挫折,朝廷詔為行省參政。後農民軍首領徐壽輝率軍截斷江州外援,攻破江州,李黼及其侄李秉昭均被殺。

  可以看出,與李黼公打江州之戰的是明末造反農民軍的一支,徐壽輝部。徐壽輝,一名真一,蘄州羅田縣(今屬湖北)人,原籍湖南。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於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於蘄州起兵,十月建都蘄水(今湖北浠水),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壽輝稱帝,成為南方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後來,部下陳友諒謀殺了徐壽輝,即位稱帝,國號大漢,天完政權亡。江州之戰和當時官任元江州路總管的先祖李黼公數勝終敗就義,敵方是徐壽輝天完國的鄒普勝主力與彭瑩玉部。陳友諒和大漢國又被朱元璋所滅,中國在元末動亂後,又統一為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

  雖然先祖李黼公忠於元朝,為保境安民,機智勇敢,水路兩路兩次打敗元末農民軍的一支,終因戰敗不屈被殺,也是農民軍出身的朱元璋卻以元朝的繼承者自居,把其他與他爭奪江山的農民軍貶為亂匪。上麵引用的《元史》說:“賊趑趄未敢進,轉攻東門。黼救東門,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自巷背來,刺黼墮馬,黼與從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聞黼死,器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顯然將徐壽輝勢力稱為“賊”,將先祖李黼公作為正麵形象來記述的,而《元史》本是明朝所修。《明太祖寶訓·勵忠節》的記載也說明朱元璋對先祖李黼公的崇敬:吳元年十月辛亥,太祖敕禮官曰:“自古忠臣義士,舍生取義,身歿而名存,有以垂訓於天下後世。若元右丞餘闕守安慶,屹然當南北之衝,援絕力窮,舉家皆死,節義凜然。又若江州總管李黼,身守孤城,力抗強敵,臨難死義,與闕同轍。自昔忠臣義士必見褒崇於後代,蓋以勵風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歲時祀之。”

  《永樂大典》裏有《李黼傳》。後來的《續資治通鑒》更稱朱元璋外的元末農民軍為“妖人”,是封建正統的偏見,也有關於先祖李黼公的文字:乙酉,徐壽輝兵陷江州,總管李黼死之,遂陷南康路。時賊勢愈盛,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中外援絕。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圖沁布哈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射之。賊轉攻東門,黼救之,而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刺黼墮馬,黼與兄冕之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哭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冕居潁,亦死於賊。事聞,贈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隴西郡公,諡忠文,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製。

  發現先祖有李黼公是狀元出身,作為貧賤文人、大學教師的我,的確很興奮。《元史誌第三十一·選舉一》記載:“四年春三月,廷試進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有六人。”另有文字記載:“李黼,穎州(今河南阜陽)人,字子威。生於元大德二年(1298),卒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有當代學者蕭啟慶談元代漢人狀元:“元代科舉十六科,產生左右榜狀元三十二人,殉國者幾近總數五分之一。狀元殉國比例高,乃因榮譽感強,而且政治地位較高,大多肩負方麵重任。”先祖李黼公便是他舉的一個例子。李黼公說過說:“為臣死忠, 為子死孝,在黼之分,唯知盡死守土而已,所謂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者也”。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錄有元末作者不詳之《吊四狀元》律詩,該詩乃評價四位狀元在國難中之表現,有句雲:“元舉何如兼善死,公平爭似子威高”,元舉指王宗哲,兼善,公平,子威分別指泰不華,李齊,李黼。陶氏之評論為:“若論其優劣,則江州第一,台州次之,高郵又次之,憲僉不足論矣!”意即先祖李黼公表現最好,泰不華次之,李齊又次之,而王宗哲未能克盡臣節,故“不足論矣”。

  先祖元代尚書李守中公有二子。長子為李冕公,字法周,子秉昭,兩人皆與李黼公死難於江州,後代不傳。李守中公次子李黼公有一子為秉方,幸免於難,因父親英烈事跡,被朝廷封為“集賢待製”。秉方公有二子,為尋源公和紹源公,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自阜陽(潁州)遷居巢湖,見半湯古刹大力寺附近泉壑幽深,林木繁茂,水深汩汩,鳥鳴嚶嚶,誠佳境地,於是卜新居與其下,自此以後,族屬漸繁,子孫昌熾,綿延於今屈指六百餘載。半湯力寺李氏宗族而今人口四五千有奇,巢湖市北關門外堪稱巨族。就先祖尋源公和紹源公來說,我又是先祖長兄尋源公的直係後代。
  李黼公二十二世裔檳郎(李檳)2005年4月21日記於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