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影兒
我對“同性戀”這三個字的記憶,最初源自多年前的電影“春光乍泄”中。記得我剛出國那幾年,一提起同性戀,我馬上就會想到電視劇“新大陸”裏的一個鏡頭:陳燁愛上了她的美國男同學。有一天,她興致勃勃地想給美國男友一個驚喜,沒事先和他打招呼,她就推開了男友的家門。出乎意料,她意外地看到了一個令她吃驚的兩個男人相戀的場麵。陳燁沒想到,她愛上的這位美國男同學居然是個同性戀。
那幾年,在我讀書的學校,每年都會有支持同性戀的活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校門上飄著的那條白布,上麵寫著:經過這裏的每1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同性戀。
畢業後,我們來到這個城市後,在與我共事的美國人當中,我真的就遇到過兩位男女同誌。嗯,粗略想想,我前後大約與20個美國人共過事,看來,這同性戀率還真是10%左右啊。
美國女孩愛麗斯,長得小巧靈瓏,活潑美麗。我認識愛麗斯那年,她大約是26歲的光景。在她身懷六甲時,加入了我所在的實驗室。我至今還記得,在歡迎未出生嬰兒的聚會上(BABY SHOWER )上,她那充滿母愛的自豪微笑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為她祝福的同事。當時,除了我們老板之外,我們真的誰都不知道愛麗斯是個女同誌。那是在她產後來上班以後,我們經常會聽她說:我和我的夥伴(PARTNER)輪流照看孩子. 按道理說,女人照看嬰兒應該是和老公或者是男朋友啊,她怎麽老是說夥伴夥伴的呢。直到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終於知道了她的性趨向。愛麗斯性格很開朗,她根本就沒有什麽忌諱似的,主動地告訴了我們她這孩子的來曆。原來,孩子的父親是位60歲左右的美國藍領人士,孩子是由體外受精而來。充滿母性的愛麗斯還甜甜地告訴我們,她正在計劃用同樣的方法孕育另外一個孩子.
湯姆是我認識的一位美國同性戀教授。看上去,他十分友善,性格也很溫和。他的男伴是一家劇院的經理。據說,他們兩人在一起已經多年了。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位中國同胞要到外地工作。於是,湯姆便為他在自己的家裏開了一個party。那天,我也混進了吃吃喝喝的隊伍裏,順便我也趁機和大家一起見識了一下湯姆的家。表麵看上去,他的家和普通的男女家庭根本沒什麽區別。牆上大大小小的藝術壁畫,桌子上擺滿的相片,書架上各類雜書和CD,樓上的健身器,溫馨的臥室,還有茶幾上隨意放置的影視書藉,讓人覺得他們應該是很有品位的一對。
幾天前,我在新浪讀到一篇博文說,適合同性戀的職業有三種。俺覺得,說不定,搞科研也很適合同性戀男女同誌呢。做學問需要執著堅定,這些正是男女同誌們所有的品性。特別是那些敢於公開相戀的男女同誌,更是把這種品性發揮到了極致。如果讓他們搞科研,說不定還會放個衛星啥的。
總之,不管別人怎麽看待同性戀男女同誌,至少,我遇到的這兩位,他們看上去絕不像一些影視作品裏描述的那樣。他們不僅衣著得體,彬彬有禮,與同事們也相處得很好。這兩位美國人,確實改變了一些我對同性戀的一些偏見。他們尊重自己的性趨向,活得從容,活得自在,活得真實。而對正常性取向的男男女女來說,結婚,獨身,離異,再婚,知己,情人,也都是每人各自的選擇。無論何種結局,隻要它是你想要的風景,哪個選擇都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