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紐約華人移民生存狀況數據 ZT

(2010-02-09 18:37:41) 下一個


  據美國《僑報周刊》報道,1月13日,紐約州主計長迪納波利(Thomas DiNapoli)公布了“移民在紐約市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報告。幾天後,財政政策研究所(Fiscal Policy Institute)也公布一份題目為“移民與經濟”的報告。兩份報告得出的結論基本相同,即移民對經濟的貢獻與其人口所占比例大致相當。值得一提的是,紐約大都會地區的中國大陸移民呈兩級分化,高薪酬高技能的專業人士與低薪酬低技能的勞工都占較大比重。

  主計長報告重點摘要

  在1970年至2008年間,紐約市的外國出生人口增加超過一倍以上,達到300萬人,而美國本國出生人口卻減少了100多萬人。2008年,移民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6.4%(為1970年占有率的兩倍),占全市勞動人口的43%。超過190萬名外國出生的勞工是在紐約市就業,包括285000名通勤人士。而在紐約市的通勤勞工人口之中,有30%是外國出生的人士。

  2008年,移民在紐約市的經濟活動總值達2150億美元,此約為全市生產毛額的32%。在2000年至2007年間,外國出生居民最為集中的十個社區,享有較紐約市其他地區更為強勁的經濟增長。紐約市外國出生人口的家庭收入中間值,由1990年的23900美元,幾乎成倍地增至2007年的45000美元,增加速度比通貨膨脹還快。在1990年至2008年間,在紐約市擁有住宅的移民人數倍增。2008年,所有住宅屋主中60%是外國出生的居民。

  外國出生的勞工在護理、精神病治療和家居保健助理等職業中占72%;在領有執照的職業護士和注冊護士中占了半數以上,在內外科醫生中占了46%,在會計師和稽核師中占40%;在行政主管中占了27%;並在中小學教師中占了21%。

  州主計長報告指出,移民已經是紐約市近來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在2000年至2008年間,紐約市的移民勞工人數增加了68%,他們的薪資增加了近39%,他們對紐約市生產毛額的貢獻提升了61%。這些增幅都超過該市美國出生人口的同類數值。

  人口趨勢

  多個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塑造了紐約市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20世紀期間,移民占該市人口的比重於1910年達到高峰(41%)。1970年時,移民則僅占總人口的18%。雖然該市的總人口數於上世紀70年代下降,移民人口卻再度開始增長——這為該市日後的人口回升奠定基礎。

  在1970年至2008年間,紐約市的移民人口增加超過一倍至300萬人,而美國出生的人口卻減少了100多萬人。因此,2008年移民在全市人口中所占的比率為36.4%——為1970年占有率的兩倍。

  移民的增長主要發生於1990年至2000年之間,當時外國出生的居民數量增長近38%,而本國出生的居民減少了2%。2008年時,超過300萬移民居住在紐約市,另外還有285,000名移民通勤至紐約市工作。紐約市的移民來自於148個不同的國家——雖然其中有52%的人主要來自10個國家。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移民最多,其次是中國、牙買加、墨西哥、歸亞那、厄瓜多爾、海地、特利尼達及托巴哥、俄羅斯和韓國。

  生活與工作

  紐約市一直是個由社區構成的城市——在當地生活和工作的人各具特色,從而使各個社區也各具特色。在美國人口普查局所劃分的55個社區之中,有9個社區的移民人口超過總人口的50%。在另外十個社區之中,移民在總人口中的占有率為40%至50%之間。整體來說,皇後區和布魯克林這兩個行政區的移民居民集中度最高(分別為47%和37%)。在該市移民集中度最高的十大社區之中,隻有一個不是位於這兩個行政區內。這十大社區的移民主要是來自於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俄羅斯、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

  從2000年到2007年,這十大社區的經濟增長比紐約市的其他地區強勁。大部分的增長集中於員工人數少於20人的小型公司。

 產業與職業

  超過190萬移民是在紐約市工作(占總勞動人口的43%),並成為許多產業的主要勞工來源,包括:個人服務業、建築業、休閑餐飲業、製造業,並且為保健及社區服務業提供了半數勞工。

  在皇後區,移民構成了超過半數的勞動力——占有率比任何其他行政區都大。在皇後區的大部分產業,移民都是最主要的勞工,所占比率最低者是在政府和公用行業。在布魯克林,移民構成近半數的勞動力。而且,個人服務業、製造業、休閑餐飲業、保健及社會服務業的大部分勞工都是來自於移民。在布朗士區,移民在個人服務業的占有率達到80%——這是各行政區所有產業中所有產業中的最高度集中的行業。整體而言,移民在休閑餐飲、零售及批發、製造、建築、運輸、保健及社會服務等產業中的勞工都居於多數。在曼哈頓,移民在個人服務業、休閑餐飲業和建築業的勞工中居於多數。在史丹頓島,移民在總勞動人口中占有四分之一,但未成為任何產業中的多數勞工。

  在紐約市工作的移民所從事的職業非常廣泛。擁有最多外國出生勞工的五種職業是護理、精神病治療和家居保健助理;清潔工和大樓清潔人員;女傭和管家;建築工人;以及注冊護士。移民勞工在多個不同的職業業都占有很大的比率。

  盡管許多移民是從事低薪酬的職業,他們在較高薪酬和較高技術性的職業中也有不錯的表現。例如,紐約市的化學工程師100%都是外國出生者,外國出生的勞工也在生物醫學和農業工程師中占有40%,在行政主管和立法人員中占有27%,並在中小學教師中占有21%。許多外國出生的勞工還從事醫療護理業。例如,72%的護理、精神病治療及家居保健助理都是由移民擔任,56%領有執照的職業護士是移民,55%的注冊護士及46%的內外科醫生是移民。

  經濟活動

  2008年移民的經濟活動總值達2150億美元,約為紐約全市生產毛額(GCP)的32%,而且,移民對GCP的貢獻一直在成長之中——2000年至2008年增加了61%,這反映出移民勞動人口的增加、勞動力參與率高,以及薪資成長。

  移民家庭收入的中間值從1990年的23900美元幾乎倍增至2007年的45000美元,以將近15%的幅度超越通貨膨脹率。這項增長讓越來越多的移民擁有自己的住宅。在1991年至2008年間的增幅將近50%。

  貢獻比與人口比相當

  財政政策研究所的“移民與經濟”報告,主要根據1990年美國人口普查和美國社區調查(ACS)2005-07年的數據進行分析。這份報告與州主計長的報告,在區域統計上有所不同,後者分析了紐約市,前者分析了25個全美最大的大都會地區,其中“紐約大都會地區”不僅包括紐約市,還包括紐約市周邊的長島,新澤西和賓州部分地區。

  財政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凱利克(David Dyssegaard Kallick)指出,盡管移民在不同地區呈現多元化,但在所有這25個大都會地區,移民對經濟的貢獻都與其人口所占比例基本一致。這歸因於兩個主要因素:第一,移民跟本土美國人比更傾向於成為勞動力,因為他們來美國主要是為了工作,大部分人年齡在是16歲到64歲之間;第二,移民在很廣泛的行業裏工作,並且有些人自己做生意。

  在上述25個地區中,大約97%的移民分布在四大行業中:管理和專業性行業,技術、銷售和行政支持,服務業,和藍領行業。

  收入比較

  全職工作的美國人中間值收入為38000元。以中檔收入的注冊護士/製藥師/健康治療師為例,移民和美國本土人賺的錢差不多,前者年收入66000元,後者61000元。

  高收入的行業,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移民賺的錢少於美國本土人,但在大城市,他們的中間值收入仍高達80000元。在服務行業,無論是移民還是美國本土出生的人,賺的錢都不多,以大都會地區的食品工人為例,前者年收入為19000元,後者為21000元。

  大陸移民兩級分化

  根據ACS的統計(2005-07),紐約大都會的中國移民勞工人口(中國大陸移民,不包括中國台灣和香港)約有166000人,占勞工人口5%。

  擔任“移民與經濟”顧問的鄺治中教授指出,中國大陸移民呈現出兩級分化,高收入高技能的專業人士和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人,都占較重比例。例如,行政和管理人員占12%,專業人士占9%;而食品工人也占了15%,食品料理業是華人就業最多的領域。

  另外,中國大陸移民中,注冊護士/製藥師占1%,教師/教授/圖書管理員/社會科學工作者/社工/藝術家占5%,技術員站4%,銷售人員(地產/金融/保險)占3%,銷售人員(收銀員和店員)占9%,行政支持人員占11%,家庭傭人占5%,消防員/警察占0.1%,保安/清潔工占1%,牙科,醫療和護士助理占3%,機械修理2%,建築行業2%,精密製造2%,機器操作員占8%,裝配員1%,司機5%,建築工人3%,農業0.3%。

  移民改革

  在談到移民對經濟的貢獻的同時,不得不談到移民的花費。但是上述這兩個報告都沒有這部分內容。在關於移民改革的討論中,移民,尤其是無身份移民,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方麵帶來的負擔,是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美國政府花在移民身上的錢超過移民創造的經濟利益,並且根據這一思路對移民采取保守態度。

  移民究竟花了美國多少錢?以下兩個報道提供了一些參考數字:

  移民研究中心(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根據人口普查做出如下統計:戶主為非法移民的家庭,2002年花費了聯邦政府超過263億元,然而他們繳納的稅收隻有160億元,也就是說,聯邦政府白花了大約104億元,平均每個家庭2700元。還有人指出,低技能移民(沒有高中學曆)也給美國帶來負擔,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平均來說,在2004財年中,低技能移民家庭每戶獲得聯邦政府福利30,160元,但他們才繳稅10,573元,換句話說,他們從政府拿到將近3元的福利,但隻交1元的稅。

  上述移民對經濟貢獻的報告,是否能作為依據,促使立法者做出有利於移民的改革呢?對此鄺治中指出,這份報告不一定能夠幫助解決當前的移民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宏觀的圖景,可以給當政者作為移民改革的參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