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9)
2012 (58)
2013 (52)
2014 (41)
2015 (54)
2016 (49)
2017 (21)
相比金銀珠寶,考古學家最希望從古代墓葬中發現文字資料,而古人一般也會按身份等級留下一些文字。皇家貴胄有金銀玉質簡冊,大官有長篇碑文、墓誌銘;普通人有短篇簡介磚銘,甚至刑徒也有籍貫名字刑罰的紀錄。這些往往能給正史缺失的記載起到補充修正的作用。
但是後世的考古學家則肯定要失望了,現代中國人的公共墓地逼仄擁擠,沒有條件樹碑立傳,狹小淺薄的墓坑幾乎放不下除了骨灰盒外的東西,不可能存放磚石質的銘文。
當然,古墓葬的文字資料不能完全當作信史。自從先秦時有銘文以來,就立下了書寫內容規矩:“稱美而不稱惡”。隻能往死裏誇,不能有絲毫貶責不敬,這才是孝順。而且故意編造不實信息的絕非少數,酈道元在《水經注》裏記載了曹魏征南軍師張詹的墓碑背麵寫著一段極表可憐的文字,說墓裏沒有值錢的東西,隻有沒塗過漆的楸木棺材和不耐穿的衣服,懇請後人不要盜發,傷了他的遺骸。人們還真信了,周圍的墓被盜掘殆盡,卻無人觸碰這座。直到南朝宋元嘉六年才被饑民挖開,裏麵相當奢侈,金銀銅錫類的器物和朱漆雕刻飾件光彩奪目,兩口朱漆棺材,釘著金釘。
有人說,人類隻有在死上才真正實現了平等,無一例外,無可逃避。有些人還在墓葬上也保持樸素低調,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偉大的文學家,死後埋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墳包裏,連個簡陋的墓碑都沒有,卻贏得了世人的敬仰。然而多數人的墓,都想搞得特殊一些,尤其是中國人的墓更要體現奢華等級。古人不要說了,現代最能展示身份等級地位的,首推八寶山革命公墓。那裏的不平等,一目了然。現代人可能熟視無睹,但如果再來個地震之類的大災難,毀滅了八寶山。幾千年後的考古學家發掘這裏,一定可以得出當時是等級社會,階級分明,從政治到經濟,資源分配差距懸殊的結論。
其他普通公墓,除了早年間留下的達官貴人的舊墓與現代闊佬的新墳外,多數呈現無差別的狀態。現代大多數墓前的碑上,隻有名字和生卒年月日及子女信息,對社會史無涉,對生活、教育與個人傳記無補,連感情表達也沒有,幹巴巴冷冰冰無人氣,較之生前越發無個性,更加整齊劃一。除了對子女有點兒意義外,簡直就是多餘,空占土地或空間(有些在墓園中隻能放於牆上的格子裏)。別說對世人,恐怕孫子輩都不願意多訪幾次。
我覺得子女們與其建墓表示孝道,不如動筆把老人的一生經曆寫下來,即使沒有轟轟烈烈,盡是雞毛蒜皮,也能反映一個時代的一星半點,為後人留些許曆史資料,向“人啊,認識自己”的千古遺願靠近一步。缺了油鹽醬醋,曆史記載的滿漢全席還有味道嗎?寫不了長,就寫短些。一菜一飯,折射經濟;一事一物,足可入傳;一言一行,便是小品;一笑一顰,盡透人性。雖然免不了溢美,但總比啥都沒留下如同螻蟻般存滅強。後人畢竟不是傻子,他們自有比較辨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