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奶奶的心事(中篇小說)一

(2016-05-13 02:36:20) 下一個

奶奶穀靜出生於一個極普通的書香人家,世居縣城,沒有土地,沒有店鋪,不事生產,不做買賣,既不富有,也不貧窮。家中人丁不旺,每代隻有一兩個男丁。子弟以讀書走科舉道路為目標,大多能達到秀才一級,偶爾中舉,無一人考中進士,也無人謀過一官半職。在小縣城中曆代都出秀才的人家畢竟不多,所以受到當地人的尊敬,縣誌中列有專章。幾百年來,設館教書是他們的謀生手段,家族財富就是文章道德。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永遠是端硯、湖筆、徽墨、宣紙以及滿架詩書。要說他們心滿意足於這樣的結果,恐怕未必。每一代都參加科舉考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瓶頸”,更上層樓。

光大門庭的可能,出現在奶奶的上一輩。她的大伯聰明過人,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各類書籍涉獵廣泛。他寫得一手好字,行家評論有王羲之的飛靈、顏真卿的端莊和蘇軾的雄渾。三十歲考中舉人,正要乘勝進京,科舉製度結束了。他一麵感歎時運不濟,一麵仍在縣城繼續祖傳的行業。由於他學問好,名氣大,人們都以孩子能上他的私塾為榮。

奶奶的父親,我的太姥爺也是經綸滿腹。讀書時,他最崇拜的是項羽學“萬人敵”的豪傑氣概。他不想走祖上的老路,蝸居縣城,授徒為生。他認為林家應該改變一下,學學曾國藩、左宗棠,由書生而將軍,或者能夠光宗耀祖。辛亥革命後,投筆從戎,成為林家曆史上第一位軍人。連年征戰,憑著對《孫子兵法》的精湛研究和以吳起愛兵如子為楷模以及個人的英勇無畏,多次挽救危局,轉敗為勝,深受長官的器重,被提升為團長。本來前程似錦,不想在一次帶兵渡河的時候被突發的洪水衝得無影無蹤。那一年奶奶五歲,她清楚記得,勤務兵來報信時,全家人哭成一團。屍首沒有找到,在衣冠塚裏埋了一套家居穿的長衫與《四書集注》、《孫子兵法》兩部常讀的書。

奶奶出生時,恰逢連綿多日的淫雨停了,但依然烏雲滿天,空中沒有現出麗日彩虹。太姥姥有點不高興,太姥爺指著奶奶說,天上無虹,因為虹降我家,這是老天賜給我的虹。於是便以虹為名。縱觀奶奶的一生,確實和虹極為相似,有過短暫的絢麗,但是更多的時光是被雲遮霧掩著,而虹的本質不過是無色無味的水。太姥爺在世時喜歡女兒,奶奶是他的掌上明珠。隻要他在家,總是把奶奶抱在臂彎中,頂在頭頂上。吃飯時,奶奶吃一口,他才吃一口。走到哪裏都要先把奶奶舉給人看,並且充滿驕傲地說,這是我的虎女。在奶奶的記憶裏,五歲以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與太姥爺相反,太姥姥卻重男輕女,不喜歡奶奶。與幾個兄弟相比,他們失去父親,仍然有慈愛的母親,奶奶就不同了,太姥爺去世,奶奶的幸福童年也就提前結束,從此在家中落入最底層。奶奶後來說,當時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太姥姥接到噩耗,一時精神失常,反複念叨娃他爸沒死,坐船去了俄羅斯。從此“俄羅斯”作為一個最神秘美好的地方印在奶奶的腦子裏,就像佛教徒心目中的西天淨土,基督徒向往的天堂。由於太姥爺為官廉潔,沒有多少積蓄,所以家裏一下從小康跌至貧民。悲痛過去,太姥姥強打精神靠縫窮掙錢養活幾個孩子,日子十分艱難。幸好太姥爺的大哥時常接濟一點錢糧,還把奶奶和我的舅爺們收進自己的私塾,親自講解《論語》、《孟子》。大伯思想並不完全守舊,他看到新學越來越時興,又出資供奶奶家的幾個孩子去新學堂念書。

受家庭變化的刺激,奶奶從小自強好勝,學習刻苦,年年成績第一。可是奶奶的媽媽重男輕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幾個兒子身上,不但不獎勵奶奶,反而把家中的髒活累活全壓到奶奶身上。每天吃飯都是兒子先吃,剩下的才輪到奶奶。幾個兒子有錯,一定是奶奶代受責罰,輕則打手心,重則劈頭蓋臉,全身一起招呼。每次挨打,倔強的奶奶從不吭一聲。結果太姥姥越發生氣,下手更狠,有一次竟把奶奶打昏。就這樣奶奶沒有流過一滴淚,也沒有一句抱怨。每次都是太姥姥事後哭了。其實奶奶滿腔委屈,甚至懷疑過自己是否親生。她時常懷念父親的慈愛,抱她騎馬,教她打槍,給她講風波亭、穆柯寨的故事,也因此越發向往“俄羅斯”,夢想有朝一日能到俄羅斯去尋找父親。

“九一八”事變後,一個年輕人給奶奶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他是奶奶表姑的兒子,奶奶叫他大表哥。那一年春節,他陪表姑來家裏拜年。高大威猛的外表讓幾個表弟妹們十分崇拜,一整天都圍著他轉,逢人就搶著介紹,腦袋揚得高高地向人炫耀自己的親戚。大表哥跟他們說了許多國家民族的災難,勉勵他們長大後要抵禦外侮、寧死不屈。講到慷慨激昂處,大表哥目眥欲裂的表情,幾十年過去奶奶還記得清清楚楚。不久,聽說大表哥神秘地失蹤了。家人四處打探,毫無線索。奶奶當時固執地認為大表哥一定是被日本人和漢奸暗害了,長大後要為他報仇。直到解放後,才知道他改變名字參加了東北抗聯,並領導了一支隊伍。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成為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英雄。後來被叛徒出賣,與敵人在山林周旋數日,彈盡糧絕,用最後一顆子彈為國盡忠。

十五歲那年,奶奶以優異成績初中畢業。原本打算繼續升學,偏偏大伯去世,家裏境況更糟了。為了不耽誤幾個兒子念書,太姥姥便要奶奶回家準備出嫁。奶奶寧死不從,她不顧別人恥笑,四處奔波,尋找工作。一所小學的校長是大伯的學生,很同情她的遭遇,也看中她的才能,就把奶奶留下當了音樂教師。每月五個大洋的收入讓太姥姥改變了對奶奶的看法,從此不再責罰她,也不再約束她。

奶奶天生一副好嗓子,聲音洪亮圓潤。從我記事起,她總是唱抗日戰爭時的歌曲。唱的時候,眼睛明亮,流溢出動人的光彩,那是她最難忘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富傳奇色彩的階段,也是她最感自豪的歲月。奶奶十五歲當老師,盡管年紀小,但學生們都很喜歡她,願意接近她。在和學生的接觸中,她的性格也逐漸開朗起來,滿校園到處是她的歌聲。教員中有幾個年輕人經常傳看一些進步雜誌,奶奶和他們相處投機,一起演過文明戲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在縣城裏轟動一時。奶奶後來說,那時已經接觸了馬列主義理論,但並不懂,隻是覺得描繪的共產社會圖景很誘人,尤其是和刻在腦子裏的“俄羅斯”緊緊聯係在一起更為親切。當時最吸引她的還是有關婦女解放的理論,一想到要擺脫封建羈絆,衝破家庭牢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激動得老想唱歌。

那時日寇侵占了東北,正向華北進逼,大批難民紛紛南下,縣城裏每天都有難民過往乞討。奶奶日日耳聞目睹,加上報刊雜誌經常登載宣傳抗日的文章,心中充滿了對日寇的仇恨和對難民的同情。她和幾個年輕教員帶領學生走上街頭,為抗日募捐,教唱抗日歌曲。校長要求他們停止活動,安心校園。奶奶據理力爭,惹得校長十分惱火,警告如果不聽勸告,後果自負。有人退縮了,奶奶年輕氣盛,認準了抗日有理,仍然組織學生上街唱歌,宣傳抗日。校長認為他們搞亂了教學秩序,解除了奶奶的聘約。

已經進入社會,裝了一腦子新思想的奶奶不可能再回到自家小院埋頭女紅,待字閨中,等著嫁個有錢人。她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家鄉的縣城還不夠發達,一個上過初中的年輕女子盡管在當時屬鳳毛麟角,卻仍然很難找到工作。奶奶每天眼看成群的難民流離失所,別說提供幫助,連自己的生計都成問題,她彷徨於毫無出路,心中更加苦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xyz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