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無所長,唯餘文墨,一息尚存,筆耕不輟。
個人資料
大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謙遜麵麵觀

(2016-01-29 02:28:59) 下一個

以前,不知從哪裏得來的印象,好像中國人比較講究謙遜,跟別人介紹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如果不自我矮化,抹點偏黑偏灰的雜色,甚至說點自己的壞話,就混不進謙謙君子的圈子。一張口便是:寒舍、鄙人、拙荊、犬子、淺見、不才什麽的,請客要說,不好意思,沒什麽好菜,湊合吃吧。連送禮都要說,不成敬意,乞請笑納。弄得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韓語中也充滿了敬語、謙語。

到美國後,才發現這一套吃不開了。尤其當找工作寫簡曆和麵試時,不搜腸刮肚掏出戰國士子遊曆求職表演的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忽悠路數,還想優雅地展示謙遜美德,承認有很多不足,尚在學習,經驗欠缺,希望不吝賜教,一定遭到冷遇碰壁,兩分鍾就打發了,根本沒興趣深入了解你。

在當今個性張揚,浮躁虛誇的時代,謙遜已經日益淡化、變色,很多人不知謙遜為何物了。

那麽,什麽是謙遜呢?仔細想開去,不由得吃了一驚,發現許多以前忽略了的東西。這個詞,真不簡單!

謙遜與謙虛的含義既相近又不同。謙的本義是敬、肅,後來人常說的自謙或單說謙,實際在指放下身段,自我降格。與遜、虛等詞搭配,則隻有其本義。虛是敞開心懷接受更多新東西,所以謙虛使人進步。而遜的本義是遁,是退讓。遜字出現較晚,最早的古籍六經中沒有這個字,凡有遜義者,皆用“孫”。遜字避讓、矮一截的意思是從孫引申出來的,“卑下如兒孫”。孔子罵原壤,有一條“幼而不孫弟”,即遜悌----敬順長上。原來,謙遜和許多國產的道德規範一樣,都是源自宗族血緣關係。按照老禮,兒孫在家族中地位低,諸事靠後,排不到前麵去。遜不是孫,但是要裝孫子,依照孫子的範式來,遵從孝禮。好事盡著長輩先來,不能跟長輩爭搶,若長輩憐幼,給予晚輩優惠,晚輩也要辭讓再三。孫--孝—讓--遜之間的內在聯係,一目了然。遜從孝順演化出來,推廣了孝中敬事長輩、不敢僭越、講究辭讓的意思,並從小輩、下層延及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普遍認可的修養準則和處世態度。從這個意義說,謙遜更接近孝順、謙讓、謙恭及謙卑(蔡英文勝選後告誡黨徒謙卑、謙卑、再謙卑。與謙遜不同之處在於更強調壓低自己,表現得更敬順些。由此可知,民進黨內躁動冒進情緒正熾)。站在長輩和別人麵前,腰不要挺得太直,低眉順目,語調柔緩,出言中規中矩(不能出言不遜),凡事不能搶先,自甘人後,是對謙遜的標準詮釋。

如此看來,謙遜比謙虛帶有更多的中國特色,即打上了倫理、等級規矩的烙印。它原本與輩分等級的權利義務緊密相連,是對小輩下級的行為規定,是必須做到的。幼對長,下對上能夠做到謙遜,屬於合乎禮儀,也就是守法公民的水平,算不上德,更算不上美德。要說美德,應該是在同輩同級或上對下長對幼的敬讓中。也就是說,隻有從原有較高地位、輩分以及才能退讓的,才是真正的謙遜。這在古籍中不叫“遜”,而是“讓”。孔子的知識多從不恥下問得來,所以被讚為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品德。

自春秋以來,謙遜便隨著禮崩樂壞逐漸演變為虛禮客套,甚至成為罕見的品格。同時,與處於較低社會等級的“士”日益活躍崛起相應,人們開始更多地推崇“三不朽”觀念。君子害怕死後默默無名,即使無德無功而貧賤,也要在文章上傳世留名。“生前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由於名利和謙遜格格不入,難以兼容,追名逐利必然以張揚自我、自以為是為主要表現方式,所以“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往往自視甚高,便成為華夏士人千百年來的常態。漢末把孔融讓梨這種原來幼事長應有的做法加以特別褒獎,證明當時這種做法已經罕見了。其實孔融並不是謙遜之人,如果不是因為他輕狂自大目空一切,也不會遭殺身之禍。

也是從戰國以來,士階層便形成一股較強勁的反禮(即否定舊等級製及觀念包括謙遜)傾向,培養出以所謂“風骨”和“名士風氣”為標誌的士人形象。古時有人不許子弟看《世說新語》,恐怕“未得其雋永,先習其簡傲”。雖說偏激,卻不無道理。左宗棠曾描述過清末的所謂“名士氣”:“近時聰明子弟,文藝粗有可觀,便自高位置,於人多所淩忽,不但同輩中無誠心推許之人,即名輩居先者亦貌敬而心薄之,舉止輕脫,疏放自喜,更事日淺,偏好縱言曠論,德業不加進,偏好聞人過失。好以言語侮人,文字穢人。與輕薄之徒,互相標榜,自命為名士。此近時所謂‘名士氣’。”即使被人稱道的名士傲骨,在拒絕向權貴折腰的同時,也有在同行同類中“相輕”,眼高過頂的詬病。

謙遜具有多麵性,通過更加複雜的人表演出來,越加難以捉摸。說起來有點慚愧,我常常辨不清謙遜的真偽。因此,隻能粗疏劃分,模糊陳述。

大體上說,謙遜有三種含義:其一是不吹牛、不自誇;其二是刻意低調自貶;其三是不爭,凡事退讓一步,從不主動出手,絕不先聲奪人。

第一種保持著真實,第二種隱藏著偽裝,二者都屬道德品質範疇。第三種植根於古代哲學觀念,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

老子關於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具體到個人,就是不炫耀自己的優點。某方麵有優勢,卻不誇張顯擺。真正會用兵的人,就不會耀武揚威。真正有德行操守的人,就不會大作德的表麵文章。列子說:“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荀子說:“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明朝人形容,“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宋代人說得明白,“大抵不足則誇”。都揭示了真美真能者不需要誇誕的粉飾這一事實。一開口滿嘴跑舌頭,賣弄王婆賣瓜的手段,難免惹人困惑,就算本義是自我安慰,也避不開欺人的嫌疑。而不吹牛、不自誇的謙遜是因有深厚底蘊而具強大自信的表現,因而更接近真實的本質。這種人可能並不認為自己謙遜,反而會認為是一種驕傲,不屑於淺薄行為的驕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自我堅持。

刻意低調自貶來自於古老的宗族傳統禮儀。不僅兒孫要遵守卑下敬長上之禮,而且長輩首領也不能高高在上,傲視天下,而要自謙“孤、寡、不穀”,若以權位壓製本族成員,則是領導才能欠缺的表現。舜的父親、兄弟品質惡劣,總想置他於死地,但舜無怨言,仍能善待他們,有大胸襟,因而符合古禮規定的做首領的條件。以後當人們的社會關係不再局限於宗族,於是生於血緣集團中的謙遜品格,便變味了,成為需要刻意維持的一種姿態。因為人們沒有在無血緣關係的長上麵前自覺謙遜的必要,除非不得已。然而,在中國,這種不得已的時候和場合太多了,以致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做人教訓。魯迅曾說過,“與名流學者談,對於他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可是這還是謙遜嗎?隻能歸之於心機或偽裝中去。曆史經驗告訴人們,越是刻意這樣做的人往往越需要特別警惕。春秋時外交辭令句句謙遜,卻句句包藏殺機,司空見慣。如果聽不出弦外之音,那就太缺心眼了。中國古代有許多苦心告誡,“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謙,多出機心”。因為“謙近乎諂”,在自謙的同時,也是對別人的恭維獻媚,所以容易包藏著針對人性弱點整蠱的叵測居心,清醒者不得不防。

不爭是道家思想,老子認為,“自見(薦)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因為自誇一類行為都像吃飽後多餘的食物和無效重複的動作一樣惹人厭煩(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所以,了解事物規律的聰明人不會做這樣的事。老子做人的三條準則包括“不敢為天下先”,如果“舍後,且先,死矣。”老莊的著作中充滿了低調做人與世無爭的說教,莊子還特別欣賞沒心沒肺無知無識順遂自然不假雕飾不爭名利的逍遙快樂。這是政治經驗和社會經驗的總結,也是一種人生境界。謙遜不爭是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中保全自己的有效做法,否則很容易在仕途上翻車毀家。“不爭則無憂”。這點很難做到,人到了一定位子,往往身不由己。真正能做到的隻是莊子、列子、陶淵明一類與統治者不合作的隱士。他們的不爭實際上是爭自己的理想和處世準則。錢鍾書年輕時好臧否人物,尖酸刻薄,恃才傲物,五十年代從清華轉入社科院,整個人為之一變,從此真的像其字一樣“默存”,不再爭了。他大概並非學得謙遜,而是領悟了不爭的真諦。又或許認同了他並不太談論的魯迅的話,在中國,“有什麽稍稍顯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長刀來削平它”。身邊被削的人和躍躍欲試準備來削他的人太多了,血腥味和寒氣逼人,老先生能不默存嗎?

儒家多從道德意義上闡述謙遜內涵。孔子在祭祀魯桓公的廟裏看見一種傾斜不易平放的容器(欹器),詢問何物,守廟者回答,這是讓在位者警惕的器物。孔子說他從古書上看過這種東西,“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弟子灌水試驗,果然如此。孔子由此進一步解釋對君主的警惕作用,“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孔子不承認自己達到“聖與仁”的高度(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與人打交道保持溫良恭儉讓的態度,謙遜得可以,但在他看來,謙遜也是有條件的,也有不謙遜的時候:“當仁不讓於師”。他顯然不讚成一味謙遜,處處謙遜。而決定是否謙遜的,是最高的道德“仁”。

儒家還從人性的層麵把謙遜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之一。荀子說,君子有無才能都美,小人有無才能都醜。君子有才能會寬容,平易近人,正直無私,並用這些品德引導影響別人,沒有才能也會恭敬謙遜敬服別人;小人有才能就傲慢邪僻壓別人一頭,無能則會妒忌、怨恨、誹謗,搞垮別人。要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那就應該地位高尚尊貴而不以此驕人,聰明智慧而不以此讓人難堪,思維敏捷,言辭靈通而不與人爭先,剛毅勇敢而不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這才是有德之人,也就是君子。

美國有位社會學教授,莫裏·施瓦茨,他的想法與荀子有點接近。在他的學生整理的生前最後的講課筆記中,有這樣的勸告:“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你打消這個念頭,他們隻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麵對整個社會。” 這種認識,對我們不無啟發。人的身份與地位的差別,排斥別人誇耀,為了不引起反感,自我設置障礙,最好保持一種平常心和謙遜心。

謙遜是為了糾正人性中勇於惡鬥的劣根而樹立培養的一種品德。既然是人為的,自然洗不掉裝飾的色彩。因此要把握過謙與近諂的尺度,要像孔子那樣有條件的謙遜、謙讓。不過,任何時代真正能認識到謙遜好處並自覺實行的人恐怕都是少數,因為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多數人則偏向極端,或毫不謙遜,目中無人,驕橫跋扈,或包藏機心,笑裏藏刀,暗算陰險,或趨向奴性,把謙遜變成了謙卑,自輕自賤到塵埃之中,隻會對別人匍匐跪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洋蔥炒雞蛋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博雅之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