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財務自由,大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你不需要工作或什麽也不幹,你所擁有的財富也足夠你此生所需。
大家雖然在什麽是財務自由上有共識,但是在具體數字上,有人說一千萬,有人說五百萬,就沒有統一的標準了。我由此而生的聯想是,數字的高低從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一個人精神上的自由程度。有人天生恐懼,任何不確定因素(uncertainty)都被視為巨大的風險(risk),所以財富一定要多,高到罩住所有的風險。然而財富多了,新的風險也出來了,因此總是忐忐忑忑,惴惴不安,一生處於求生存的狀態。有人天生貪婪,想要的東西隨著財富的增多也越來越多,永無止境。所以說,你不達到精神自由,財務自由的目標永遠在前方,直到被迫接受現實的那天。
當大家談到財富自由的時候,我注意到大家更注重資產(asset)的數額,而極少人談到現金流(cash flow or income stream)。而我覺得,決定生活質量好壞的因素是可用於消費的現金,所以財務自由的關鍵是擁有隨通貨膨脹而不斷上漲的現金流。如果隻擁有不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會有坐吃山空的感覺和危險。所以為了達到財務自由,去建立現金流吧。
聯想之三是財務自由不等同於生活幸福。錢不是一切,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不能以生活幸福為代價。
聯想之四是財務自由隻是給了你不幹事的選擇,但是有成效的做事給人以成就感,是幸福生活的關鍵因素之一。經常會看到有人表達出這樣的意思,我要是財務自由了,就可以退休什麽也不做了,從此享受生活。我認為,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從來沒有放開享受過生活,屬於我上麵所說的精神不自由的一類,也因此永遠不會享受生活,一生在恐懼與貪婪之間搖擺,為生存而忙碌。我覺得,我們需要找到一件事或一個技能,能讓你一直忙到老,並且越做越好,越老越有經驗越值錢,並對社會有所貢獻。另外,結合上麵所說的現金流,工作也是產生income stream的手段之一,如果你擁有一個熱愛一生並無虞被淘汰的工作,也應該算是達到了財務自由。
最後要說的是,人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的生活重心有所不同。有正常家庭生活的人,一般三十多歲時孩子還小,主要是在照顧他們;四十多歲時,孩子們是teenager了,是和他們共同成長,交流並給他們guidance,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他們的時候。五十多歲時,孩子獨立了,我們空巢了。而我們在三四十歲時,往往是工作最忙的時候,無暇與孩子們相處。而且這個階段也是最需要錢(cash)來享受生活的時候,卻往往與攢錢投資存退休金相悖。等我們空巢了,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工作了,卻麵臨在工作中被年輕一代淘汰的命運;而且我們那時老了,消費意願不會象年輕時那麽強烈了(年輕時克己存錢的習慣也會顯現),而隨著孩子們的獨立突然變得很有錢,錢卻變得沒有那麽需要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最好能倒著活,三四十歲時就達到財務自由,並享受生活;五十多歲時,想幹的話,再開始事業的第二春,為興趣而做,一直做到老,做到死。這應該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你的文章很有思想深度,很喜歡
大實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