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影響針刺療效的因素

(2016-08-30 10:13:30) 下一個

影響針刺療效的因素                

“科研質疑針灸的價值”,“針灸對膝關節痛無效”,“針灸隻是高級安慰劑”……:“科學研究”對針灸的否定接踵而來,令幾千年針灸理論與技術遇到了現代科學的強有力挑戰。而臨床針灸師們麵對的卻是針灸治愈的疑難雜症屢見不鮮,效案奇案天天發生,針灸師們的“生意”節節升高;同時民眾對針灸的評價也遠遠高於“科研”的評價,尋求針灸的熱度仍在不斷持續升溫。

李永明老師在《世界中醫藥網》2016-08-08發文“針灸遭遇科學評估的質疑及對策”中提出“氣球理論”解釋針刺的複合效應,尖銳地指出了目前“針灸科研試驗”的明顯局限性。

     "氣球理論,以一個可以逐步吹大的氣球比喻針灸治療時多種因素的複合效應。假設各種因素的複合作用可使療效達到最大極限,約90%。單純比較5和2是比較容易得出差異的,但要比較5同(1+2+3+4)的差異,就比較困難,需要很大的樣本。這就是當前針灸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問題。把自愈、安慰劑效果、泛穴療效(假針刺)、心身療法都當成“安慰劑對照組”來比較,顯然是錯誤的。"

要想評估針刺的療效,首先要看“影響針刺效果的因素”都有哪些,再看“科研”能對哪些因素進行研究,所謂“大樣本”,RCT,研究結果究竟證明了哪一個或幾個因素對針刺效果的影響,從而對針刺的效果做出客觀的評價。本文完全從臨床的角度,談談影響針刺療效的因素----“硬因素”與“軟因素”。   一般來講,硬因素帶來的是硬效果,軟因素形成軟效果。

硬因素,許多可能被“試驗證實”其效果;軟因素,包括許多難以被試驗設計的“心身療法”、醫患互動等,難以通過“試驗證實”其效果。而任何一個針刺它的硬效果與軟效果必然是並存的,有時很難準確、完全的區別開來。這正是“試驗”醫學的 “軟肋”。所以任何一個試驗隻能說,它證明了某一個、或者幾個影響針刺效果的因素,而不能通過某個試驗來證明“全部”影響針刺效果的因素。
其實西醫任何一種療法,除了藥物與手術刀的硬效果以外,也都有軟效果,例如,臨床醫生的“安慰語言”,手術前的說明談話,不過總體來講,針刺軟效果比西醫的軟效果所占比例大很多。

1.影響針刺效果的硬因素   
1.1針刺位置
這是古往今來人們最重視的影響針刺效果的因素,也是“隨機對照試驗”最容易設計的。傳統針灸用人體同身寸定位經絡穴位,RCT用解剖結構定位輸穴。無論經典經絡輸穴,五花八門的“經外奇穴”,還是近年來針灸大師們提出的穴位周圍的敏感反應點,針刺的位置往往是科學家們想到的影響針刺效果的第一因素。中醫本身有“寧離其穴,不離其經”,宋代考試用的針灸銅人,現代的經絡學,輸穴學,主要講的都是“位置”,俗話說,在哪裏紮針。剛畢業的學生如果沒治好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沒紮對地方”;某人針灸減肥成功了,首先要問:“用了什麽穴”?為此層出不窮的新穴被發現。
穴位不是“點”,經絡不是“線”,皮部不是“麵”。數學上的“點、線、麵”概念,與針灸學中的“穴位、經絡、皮部”不同。它們不僅有長度、寬度、麵積,還都有體積,都是立體的。穴位位置的選擇經常也是因人而異的,很難以數理化的思維抽象地“一概而論”。
從臨床看,同一種病症,不同的醫生用不同的穴位,每位醫生都從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療法解釋得十全十美;同一位醫生,治療同一個病人,每次選用不同穴位;同一位醫生,同樣的病證,不一樣的病人,選用不同的穴位;這一切如何解釋?不容忽視的是人體對“特異性”刺激與“非特異”性刺激所產生的多級多路調解,對人體自愈力的影響。
雖然最佳選穴位置,曆來是傳統針灸學,以及針灸效果現代證實的最主要內容,但是它經驗性的靈活,以及所帶來的複雜人體自愈效應極大的挑戰了傳統針灸的現代“證實”。 

1.2針刺技術
針具、手法等也都是針刺效果的“硬件”。特別手法,是通過人來實施的。  
Jawa發文針刺對膝關節疼痛無效的時候,針灸師們反擊文章許多講的就是,實施針灸的醫生是否合格,意思就是針灸手法技術是否正確。其實“合格”的針灸師們豈有統一的針刺技術手法?軟針灸,硬針灸;得氣留針,得氣不留針;有醫生說為了不讓病人有感覺,一律用非常細的短針,效果也很好,患者絡繹不絕;不少醫生仍然秉承“祖訓”,讓病人有酸麻脹重等針感;也有醫生強調燒山火,透天涼,鈹針,治好了不少絕症……
據觀察大部分針灸師是“軟硬兼施”,因人因症、也因針灸師本人學習受教育等諸多因素而施不同技術手法。這些如何在RCT中設計?或者設計僅僅比較這些技術手法的大樣本試驗?或者設定一種最基本的進針方法?換句話說,合格的針灸師們有統一的技術手法?以誰的技術為準?

1.3 所選病種
中醫非常強調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見到不少RCT試驗,作膝關節痛。膝關節痛本身有許多不同原因,中醫講有寒、熱、濕、燥、虛;西醫來講有退化性膝關節病,有慢性炎症,有偶發的,有2、30年的老病,有半月板問題,有周圍韌帶扭傷問題……RCT試驗都取同樣的穴位?同樣的手法?現在的研究往往局限於某一種“病”的針灸治療,例如,腰痛、頸痛、惡心、偏頭痛,這不是自己把自己拖向“頭痛醫頭,足痛醫足”的西方思維嗎?這些試驗符合中醫針灸本身的規律嗎?,試驗的目的似乎僅僅是想把針灸變成西醫係統裏麵的一個“治療工具”。我們自己也在努力“削足適履”。如何在所選病種上麵增加“中醫元素”,也是值得“研究”的。

上述進針位置、技術手法、所選病種無論如何還是可能被“設計”的。

2.影響針刺效果的軟因素(醫患雙方人為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對於針刺效果的影響)
針刺是包括“心身醫學”的藝術,單純硬效果隻是“低級”效應;其硬效果與軟效果巧妙地結合,才看出其真功夫。所謂“藝術”,不是白說的。

2.1針刺環境
總體來說美式針灸與中國針灸的針刺環境曾經是,現在也還很大程度上是它們的巨大區別。中式針灸隨著“西風進”開始有一定的轉變,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轉變,比較合適的提法大概是現代針灸與傳統針灸。
美式針灸診室基本上是一人一室,大部分有隔音的門牆,醒針期間室內調成暗光,播放輕音樂,病人不會有任何被打擾,這就造就了一個軀體放鬆、精神放鬆,有利於各種疾病恢複的環境。也是美式針灸治療範圍遠遠大於傳統針灸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現代針刺的軟效果,大於傳統針刺。

2.2 熱效應
經絡“得溫則通”,“得寒則凝”,熱效應有利於疏通經絡。單獨熱療有一定效果,基本不如針刺加熱療效果好。 
也有個別人體質是熱型體質,患的是熱性疾病,特別怕熱,則要因人而異的選擇“冷療”。有一個30-40歲的年輕人很怕熱,站在他身邊都會感到熱,治療上不但不用熱療,還要用瀉熱法。

2.3 針刺中病人精神與軀體放鬆狀態“mental and physical relax”,對於針刺能否取效是極其重要的。
中醫理論體係的核心是“氣”,人體病症的關鍵是“氣機紊亂”,針刺的本質是調理氣機。隻有在精神與軀體全都放鬆的情況下,氣機才最大可能被調整,自愈力才有可能被激發。
醫生要有意識,因人而異,創造易於病人精神與軀體放鬆的各種條件。有的病人不要音樂,甚至暗光燈也不要,全憑病人意願,隻要他/她能放鬆。每次放針後離開病人前的三個詞都是mental relax,  physical relax, deep breath。
這與氣功調身,調息,最後調心的原則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在身心均鬆弛(入靜)的情況下,大腦皮層處於內抑製狀態,有利於通過自我(例如氣功),或者外界治療(例如針刺)調整神經、免疫、內分泌等係統 。

2.4 針刺強度因人而異。
從臨床來看,穴位的選擇,針法的選擇,以及針刺的強度必須因人因病而異。其針感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能夠接受為原則。過強的刺激反倒引起氣機紊亂,過輕達不到“刺激”的目的。
除了針前的詳細解釋,操作時的觀察很重要。慢慢進針,觀察病人的反應,無論是疼痛解除,還是氣機被調理,最佳針感是病人舒適,即使酸麻脹重也說“舒服”,“good sore”,特別是急性氣機紊亂,內髒平滑肌痙攣的時候,馬上就“氣順了”。但是有的人對任何針感都不能接受,一概說痛,精神上難以放鬆,那也隻好用軟針法慢慢來,不能急於求成。所以針刺過程中,醫患互動非常重要,針灸師是主動的一方。
有一個白人女性,自稱“懶腸子”,經常來針刺,她對針非常敏感,稍稍進針深一點,或者撚針快一點兒,都要哆嗦。20年前我為她進了最細,最光滑的針,後來發現,她對什麽針都敏感,很多穴位都不能接受,隻能天樞,足三裏。有幾次我分別加過大橫,百會,外關,髀關等穴位,希望對她幫助得多一些,最後都被她“叫停”了。我問過她多次,細細的針在這4個地方輕輕的紮上,“肯定幫助了你?對你有多大幫助?”她說:“喔,幫助可大了,每次紮完腸子就動了”。這其中心理作用到底有多少?
同樣是白人女性,另一位可大不一樣。每次提插撚轉反複運針,她都說舒服,“sore, very good sore”。如果不運針或輕運針,她都說:“I have not got it.”
這種因人而異的針刺強度,如何在“雙盲的科研”中體現?

2.5 病人自我護理十分重要,針灸師對病人的教育對於減少複發,痊愈疾病是至關重要的。
很讚成有的針灸師所言,針灸是治痛,不是鎮痛。痛閾也是一個很神奇的個體感受。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是一種社會自然心理等因素誘發的內髒功能失調,內髒平滑肌異常收縮,甚至痙攣,是其常見表現。一位膽絞痛的白人女性,她看病那一年,此地異常的寒冷。病人大冬天的穿拖鞋短褲,腿都凍瘀,腳趾凍紅,仍然說自己“不冷”,膽區疼痛的時候還敷上冰袋。規勸她熱水泡腳,熱水浴,她仍然說“我不冷”。每次針刺都能100%緩解她的10/10疼痛。很明顯,異常的寒冷循經而入,導致平滑肌痙攣,祛除寒冷,解除誘因對這類病症的徹底痊愈就十分重要。而這位病人根本不相信她的病症是經絡有寒造成的,不注意自我護理,那麽即使針刺治好了,也很容易複發。
精神沮喪,不良的人際關係,憂鬱的情誌,也是許多慢性疾病的誘因。這些誘因的解除隻能靠病人自己。 遺憾的是人們對“醫學”過分依賴,而且一般對醫生的解讀是“調整指數”,“解除症狀”,而非徹底“治愈”疾病,所以病人往往不重視自身不健康因素的排除。
一位白人女性針灸師來看高血壓,她比較有自然醫學,東方醫學的頭腦,我分析的她的高血壓原因:季節氣候、生活方式、更年期體內的變化、略肥胖的身體,她能接受,也相信,很配合,所以幾年來偶爾血壓高的時候調整一下。我也一再提醒她,注意監測血壓,必要的時候可能需要西藥調整一下。迄今為止平均血壓尚可,尚未開始用任何化學藥物降壓。。
個人以為心理素質在很多疾病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用在這類病症的說明再合適不過了。雖然我不是心理醫生,但是碰到相信的病人,我總要叮囑一番。一位夫妻關係失和導致憂鬱沮喪全身不適的年輕女病人,堅持認為她的一身病痛都是坐月子期間丈夫不關心造成的。針刺對她有幫助,但是不能避免複發。每次我都要對她的心理建設花點時間。例如:“‘氣’是自己生出來的,與他人無關”,“快樂與否是自己的事”。再加上教會的精神支撐,慢慢學會精神獨立,走出“怨婦”狀態,孩子大了以後,再有了工作,才徹底“治愈”了她的病痛。
因此,醫生對病人的教育,病人的相應自我護理,對於“痊愈”疾病,減少複發十分重要。當然,這些都屬於心身療法的範圍,RCT難以“設計”。
 
2.5 季節氣候變化本身就影響人的健康,療效會受影響。
中醫有言:“至而不至,不至而致,至而太過,非其時而有其氣”,大道至簡,至理名言。人的所有生理病理都是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春季到夏季是人體血管從冬季的比較收緊變得慢慢鬆弛,血壓容易下降的時候,春夏之交的高血壓比較好治;秋季到冬季是血管從鬆弛到略略收緊的時候,血壓容易升高,秋冬之交的高血壓不好治。
一位50歲左右的白人男性,11月初來看我,說血壓Border  Line偏高,希望針刺調整。並且自述,同年4月底曾經有過一次血壓偏高,看過針灸,2次就治好了,直到現在。
我心理暗暗叫苦,殊不知,4月底是春夏之交,而現在是秋冬之交。
本來已經控製得比較好的病證,突遇降溫,刮大風,病情反複,疼痛複來,失眠加重等經常使得病人感覺針刺無效而失去信心。
雙盲試驗能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嗎?一位西醫科學家試驗針刺降壓,結果是10次針刺,血壓下降10%。以中醫的思維,這是什麽季節做的?病人是什麽樣的高血壓?老三高的病人與一時性的偶發高血壓都一樣的參加這個實驗嗎?

2.6病人對針刺的敏感程度影響療效。
或許應該承認有針刺敏感人,正如經絡研究中所說的經絡敏感人一樣。完全同樣的病證,不同人的效果可能會不一樣,這當然也與病人的心理狀態有關。
針刺敏感人指的是:
A.在病人的耐受度內,能產生一般得氣的感覺,得氣感以略有酸脹到酸麻脹重,程度不等;
B.在病人的耐受度內,能接受以上一般的針感。可接受針感因人而異,基本也是以病人舒適為宜;
C.針刺中與針刺後能產生預期的效果,醫患雙方都感覺滿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病人表現出的對針刺的依賴性與排斥性;針刺第一次效果最佳型,效果累加漸進型,波浪式進步型,這些都與病人的敏感程度和複雜社會自然心理因素有關,目前還沒有準確的依據,需要針刺中注意觀察,尋找最佳效果。
為什麽會有這種差異,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病會表現出第一次效果最佳,又是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病會出現效果累加漸進性。錢仲陽在談到小兒特點的時候說過:小兒為純陽稚陽之體,《景嶽全書•小兒則》指出:“小兒髒氣清靈,隨撥隨應”。似乎成年人中也有這種“髒氣清靈,隨撥隨應”者,特別是從來沒有針刺過的人。
個人感覺似乎與針刺所提升的腦內啡呔水平,一次提升,以後身體就有了“適應”,以後就不太敏感有關;與局部病變的物理改變,例如,炎症的好轉程度,肌肉緊張的緩解程度等有關。

2.7 病人對針刺的理解與期望值也影響效果。
病人對針刺的理解對針刺的效果影響非常大。如果他/她認為針刺隻是止痛,不能治病,即使症狀好了,他/她也會再去“看病”,不會認真的繼續針刺以徹底痊愈疾病。
還有的人,認為躺在那裏,什麽感覺也沒有,起來就沒病了。甚至有的病人讓我先打麻藥,再針刺。這些理解阻礙了他/她們從思想上接受針灸,間接影響療效。
有一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腿散發著腐臭的病人,西醫要截肢。他沒有保險,希望針灸一兩次就治好。有些幾十年的慢性疼痛,期望一次針刺完全治好……
這些期望值太高,與針刺實際能達到的效果相差太遠,使得他/她們不能按部就班的進行治療,當然效果不好,甚至治療以後他/她們還會宣傳:針刺沒效。
另外,有時候病人對針灸服務的“滿意程度”與針刺效果不成正比,有不少病人總來針刺,從醫學的角度看,針刺的幫助有限,甚至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他/她為什麽來針刺,或許是針刺提升了內啡呔的水平,使得病人增加了愉悅感?而有的病人,種種原因,對針刺並不太滿意,但是我知道,從醫學的角度衡量,他的“複視”好了;他的腫瘤縮小了;她的疼痛減輕了,但是經濟原因,她不得不回到止痛片去了……
如果病人的滿意程度不能衡量針刺的臨床效果,那麽醫學指標,例如血壓讀數,腫瘤縮小等,是唯一的“效果”?那些對針刺十分舒適滿意,又沒有“指標”支持者,算不算針刺的效果? 

3,雙盲試驗
雙盲實驗(Double-blind trials)的關鍵是要排除所有的“人為”幹擾,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subjective bias)和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s)。 說白了是“機器對機器”。
針刺是基於人體自我組織、自動反應、自控調整這些係統特點而創立和實踐的療法。完全截斷被治療者與治療者和內外環境的關係,單純研究人體對一個“物理刺激”的反應,其安慰劑(placebo effect)組的設定,是十分“艱難”的。所以雙盲試驗,它隻能對“硬針刺效果”中的“一部分”,進行試驗,不能對全部針刺效果進行檢測。

4,針刺效果的評估標準
醫療的目的應該是痊愈疾病,Cure。現在不少醫療的目的僅僅是降低或升高某項指標。現代越來越多的代謝病,生活方式病,醫源性,藥源性疾病困擾著大眾,其痊愈必須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等多方麵的改變。但是不少“試驗”、“治療”僅僅是看“指標”,血壓多少,膽固醇多少,血脂多少,血糖多高等等。這牽涉到針刺效果的評估標準。有不少病人針刺“有效期”短,沒有“治愈”,幾小時、幾天、幾周以後又會複發,這算不算“有效”?西藥那些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降胃酸的藥,哪一個不是所謂終生服藥,它們Cure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胃返酸了嗎?因此效果的評估標準是否也應該“研究研究”呢?例如膝關節痛,如果針刺以後可以得到8小時、24小時、72小時緩解,這算不算“有效”?不要講經濟代價、時間代價,僅就醫療效果來比較,針刺與止痛片哪個更加優越?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是一項綜合了許多社會因素,自然因素,醫患雙方人為因素在內的醫療方法,雙盲試驗完全不考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試圖排除所有人為因素的影響,看單純“針刺”的療效,這對於針刺效果的“證實”比較艱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