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表標題為《德國也拚爹,美國的白手起家鳳毛麟角》的社論,說: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民眾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歸結於家庭背景的差異。也就是說,父母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較高者,他們的孩子進入社會較高階層相對更順利,反之則阻礙重重。德國的“拚爹”現象遠比一般人預想的嚴重。
“德國民眾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歸結於家庭背景的差異”,這個調查結果是可信的。我們看電視, 聽廣播, 關於“比薩研究”(Pisa Studie)的討論,常有類似的報告結果。但是,人民日報評論員由此得出“也就是說,父母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較高者,他們的孩子進入社會較高階層相對更順利,反之則阻礙重重。德國的“拚爹”現象遠比一般人預想的嚴重。”的結論,卻非常值得我們質疑。
咱首先說說“阻礙重重”。我通讀了全文, 發現評論員對此沒有具體的解釋, 隻好憑著在德國生活過18年的經驗,自己總結一下。
上過德國幼兒園或送過自己小孩兒上幼兒園的華人都知道, 德國公立幼兒園的收費原則是按父母收入為標準,最低線為0, 最高線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方300多, 有的地方500多, 也就是說, 父母收入在最低標準以下的, 比方說大學生或失業者,要為孩子上交的托兒費是0, 父母收入超過最高標準的,(基本上雙職工的白領就會越限)要上交的托兒費是300多或者500多。對於這個原則, 我聽見最多的抱怨是:上限定的太低了,父母年收入超過八萬上的,要上交的托兒費和百萬富翁, 億萬富翁一樣,這個太不合理了。不過, 真正的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送子女去公立幼兒園的也不多,如果非要比較普通白領和百萬富翁子女的幼兒教育機會, 還要去比較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的差別。這裏是資本主義社會,私立幼兒園千奇百怪,認真比較起來,可能需要十幾萬字, 咱就暫時在這個結兒上打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交費差別那麽大, 會不會因此而受到幼兒園老師的差別對待?這個問題我可以替評論員先回答一下:德國公立幼兒園的收費由市政府的兒童局統一製定標準和統一收費,哪個家長交得多, 哪個家長交得少,幼兒園老師壓根就不知道。
總而言之,上述分析可以概括成一個問題:誰是這個製度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拚爹拚不過的家庭?人民日報的評論員可以自己去回答這個問題。
說完了幼兒園, 該說小學。這裏還隻說公立小學。德國公立小學一律免費, 實在錢多得非要交費的家長, 可以在家長委員會上踴躍表現一下, 這個委員會純屬民間組織,裏麵幹的一切好人好事都完全出於自願, 不僅自願, 還常常匿名。另外, 德國小學的選校原則是:市政府給該入學的兒童家長寫信,按照家庭住址建議幾個路程較近的學校可供選擇, 信的最後還要嚴正聲明一下:這裏提供的選擇隻是我們以家庭住址為前提供的參考,至於您最終到底要選擇哪個學校,還是您自己看著辦吧。如果您選擇我們為您建議的學校,學校沒有權力拒絕您的選擇, 如果您非要選擇離你家更遠的學校, 該學校有可能因為生源以滿拒絕您的申請。這個原則和非誠勿擾的男生權利差不多:選擇人家為你留燈的,好歹會有學校去上, 選擇你自己的心動學校, 有可能會被拒絕。 不過, 找學校的家長比找對象的男生有一大優勢: 可以先試試看, 一旦被心動學校拒絕了, 再回頭去找為你留燈的學校也不遲。
一般來說, 家長為孩子選擇學校, 會著重考慮孩子上學的遠近,然後再在比較近的幾個學校裏, 按自己對好壞的定義選一個較好的去處。居住的區域對小學的風氣有一定影響,但既然選擇是自願的,就是選了風氣不好的學校也基本上是出於父母的懶惰或對此壓根本就不在乎。甚或還有抱著另類想法的:讓孩子在複雜的環境裏鍛煉一下。最後,如果當初看走眼選錯了學校,過後還有糾正的機會,不管上到了哪個年級都可以隨時換地兒。
總而言之,上述分析又可以概括成一個問題:誰是這個原則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 拚爹拚不過的家庭?人民日報的評論員可以自己去回答這個問題。
說完了小學咱再說中學,還是以公立學校為例。德國的公立中學大致分為文理學校,混合學校,主要學校三類。無論哪種類型的學校,還是一律不收費, 錢多得非要交費的, 可以參考小學的模式。文理學校相當於中國的重點高中, 主要培養將來要上大學的學生。主要學校相當於中國的普通中學,著重培養將來動手大於動腦類職業的接班人。學生是要上文理中學還是主要學校,原則上是小學老師按學生小學期間的表現為參考,為家長的選擇提供建議, 最後定舵還在家長,非不聽老師建議的家長,後果得要自負。不過家長一時做了錯誤的決策也沒關係,上了錯誤的中學以後還可以反悔。之所以還設置混合學校, 就是給那些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還沒確定的人準備的,上了這樣學校,既可以將來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拿高中畢業證書),也可以半途改了主意,決定要當光榮的體力勞動者了。
總而言之,上述分析還是可以概括成一個問題:誰是這個製度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拚爹拚不過的家庭?人民日報的評論員可以自己去回答這個問題。
說完了中學, 咱再說大學,還是以公立大學為例。德國的公立大學曾經是一律免費, 幾年前改革了一下, 變成每學期收幾百歐元的學費,後來又改革了一下, 變成了學得太久還不畢業的收費,動作麻利的不收費, 後來又改了。。。但不管怎麽改,好像還沒聽說過有哪位父母因為交不起學費不讓孩子上大學的,就算有哪個孩子實在倒楣,攤上了吸毒的,酗酒的,混賬的父母,該上大學的學生大都已經成年,可以自己半工半讀。值得一說的是德國的助學金和獎學金製度,助學金的標準和幼兒園一個原則-按父母收入為標準,父母收入超標, 孩子沒資格拿助學金,如果該父母過分摳門, 有錢也不資助, 該學生可以陳明理由,申請特例。至於獎學金, 憑的全是學業和社會活動業績。那有沒有發放獎學金的機構暗中做手腳的呢? 也許有,但大多憑的也還是學生自己的社交能力-父母的權力再大也不敢亂用,哪個機構還會看在父母的麵子上給差勁的孩子發獎學金? 有不信這個的, 請參看德國前任總統的下場, 越是地位高的就越有人盯,一不小心就被涉嫌以權謀私。
總而言之,上述分析最終還是可以概括成一個問題:誰是這個製度的益者和受害者?-低收入家庭?拚爹拚不過的家庭?人民日報的評論員可以自己去回答這個問題。
既然從幼兒園到到大學,該上學的沒人敢攔著,想學好的沒人敢擋著,“重重阻礙”又從何說起?
有意思的是, 即便製度如此, “德國民眾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歸結於家庭背景的差異。”仍舊是個事實。我對這個事實的分析是:其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自己當年就不愛學習,怎麽去指導孩子學習?其二,德國的仿共產主義製度已經多年造就了懶人日子挺好過的形勢, 父母吃失業金吃慣了,孩子也就不會覺得這麽過有什麽不好。其三,德國人堅決不肯在公開的場合下承認職業有三六九等之分,工人有工人的自豪, 農民有農民的驕傲, 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尊心的維護,打心眼兒裏就不希望孩子和自己從事的職業區別太大。這個現象與其是被叫做“拚爹”, 還不如叫“別跟爹拚”更準確。其四:在低收入階層中占大部分的外國人群體,或者因為有語言及文化的障礙, 或者是因為本民族的心理定勢,不能或不願主動融入德國主流社會,自願放棄政府提供的平等受教育機會。其五,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遺傳性的。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個是自然界的法則,人與人之間的先天差別遠沒有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差別那麽大,但聰明父母生聰明孩子和愚笨父母生聰明孩子, 在比率上畢竟還有差別。 文明社會努力製定公平合理的競爭機製, 隻能給公民創造同樣成功的前提條件, 卻沒有可能強迫上帝給公民同樣水平的大腦和身體。
說到底,在德國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 想不想受教育的幾率卻不一樣;受教育的條件是平等的, 被教育的結果卻不一樣;製度給公民提供的法律是平的,老百姓利用的方式和效果卻不同。
說完了教育,咱再說就業。就業時倒的確是有拚爹現象。
先說中小型的家族企業。 子女再爛也是自己的, 大部分的家族企業都不會大義滅親-讓自己的子女閑著,把老板讓給更有能力的外人。 再說, 企業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原本就是留給子孫後代的,也就不存在什麽大義, 一定要用滅親去成全。 所以,中小型企業主的後代還是中小型企業主的現象非常普遍。不過, 資本主義講究的是市場競爭,太爛的後代就算是繼承了祖業也還得麵對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企業要創收; 員工不僅要養, 還要好好地養, 否則會有工作熱情很高的工會來找你算帳,還會有大多時候都偏心窮人和弱者的法官在詮釋法律。中小企業主的後代,如果能力太差, 淪為社會底層的可能無時不在。除非有人一繼承了企業就變賣家產, 吃一輩子老底兒, 不管後代死活。遇到這樣的也沒關係,他老底兒吃完了,大家就又公平了。
再說大型集團企業。大型集團高層的子女進入集團高層的可能性的確比其他百姓大,但集團是股東製, 股東的目的是要賺錢。 高層的子女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 但得了月後還是要出成績。成績出不來的,就是位於高層的父母也掩護不了兒女被炮轟的命運。
再說政客。政客的後代進入社會的高層也的確是比其他百姓大,不說別的, 光在世麵和見識上,他們就比平民的後代要優越。但德國政客是老百姓選出來的,連他們自己也要左顧右盼,小心謹慎,三思而後行, 隻有不留任何小辮子給人抓的,才能有幸繼續當政客, 如果他們指望自己後代也當政客, 隻能從能力上培養他們比別人傑出,或者從陰謀詭計上秘傳點絕招。想直接把兒子女兒安排個一官半職,窗子都沒有,更別說門。
要說拚爹情況最嚴重的, 我覺得是在文化藝術領域。文化藝術, 評判起來沒有強硬的標準, 再加上德國人反對文化藝術的完全市場化。 什麽事情, 一輪到專家來指定, 部門來分配, 馬上就會出貓膩。搞體育的還好,快就是快, 不快就是不快,是優是劣, 一目了然。做時尚娛樂的也可以, 這些是做給老百姓看的, 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決定一切。最糟糕的是做高深狀的“純藝術”,誰入圍了, 誰獲獎了, 全由著專家權威來做主。你請我兒子到柏林,我就請你女兒來漢堡,誰說你兒子我女兒的藝術不行, 請拿出證據。這個有證據嗎? 而且, 在文化領域裏, 人們更情願迷信祖傳世家,先天基因,所以藝術家的後代還是藝術家,讓人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不過,藝術的好壞自有曆史的驗證,活著時暫時占了便宜或吃了虧,還有百年之後的第二輪兒角逐再辯勝負。
總而言之, 由出生的不平等導致發展的不平等在德國的確是有,但不平等的是軟件,平等的是硬件。不平等是民間性的不平等, 平等是政策性的平等。把這種軟件和非定性的不平等拿過來到中國說事兒,不是不可以, 但不能信口齒璜,更不能有意或無意地混淆民眾的視聽。
人民日報評論員說:在美國,能白手起家的鳳毛麟角, 我不知道白手起家的定義在他那裏是什麽。二三十年前, 大批的國人身無分文地來到美國,那算不算是白手? 二三十年後,他們有房有車有體麵,安居樂業,兒孫滿堂,這算不算是起家? 如果這樣的都能算是白手起家的話,我覺得“鳳毛麟角”這詞他用錯了, 應該是“滿地雞毛”才對。
人民日報是給中國老百姓看的, 老百姓關心的是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比爾蓋茨式的鳳毛麟角還沒有進入和中國百姓生活發生直接關係的視野。什麽時候,進城打工的農民能像當年闖美的華人一樣,自己有車有房,兒女和當地人平起平坐,就算還沒有鳳毛麟角, 那又能怎麽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