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標題黨了,討論的又是藝術
(2011-10-22 04:36:20)
下一個
本來不想在公開場合和另外一個藝術家討論具體的作品,但看漢至給我的留言,顯然是誤會了我的意思,以為我要私下裏切磋,意在給他留麵子的批評。其實完全相反,我不想在公開場合下表揚,是因為在公眾監督下說話, 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抬高自己,或者通過抬高別人爭取好人緣, 這樣會減弱我說詞的可信和真誠程度。
看漢至的兩幅素描,一幅《晨曦》,另一幅《Alex seely》,冷眼看上去,我更喜歡第二張,因為那是一個對觀者很有說服力的生命。真正好的肖像,不用看被畫者的原型就知道那是一幅好的肖像,所以對漢至“畫的很像”的解釋,我一點都不用懷疑,因為一幅畫出了呼吸和心跳的肖像,肯定不會是畫家的杜撰,造物主比任何一個畫家都偉大,當一個肖像偏離的了生命原型的時候,肯定就會在哪個細節上暴露出虛假。
肖像藝術是人類永恒的一個主題,不用有任何寓意和象征,一個生動再現生命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
第一幅《晨曦》,技巧非常成熟,筆法和丟勒的銅版畫很像,能用硬鉛筆以如此嫻熟的筆調畫出刀刻一般的線條,這是一種功夫。從素描角度上講,最精彩的線條就是象刀刻出來一樣的線條。 從內容上看,第一眼看上去覺得有點落入俗套,我知道有人會說: 俗套怎麽了? 人家描繪的就是一個最平常的生活場景。我不反對描繪平常的生活場景,但用過於習慣化了的語言去描繪,往往不容易調動起觀者的情緒和思考。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非常喜歡別出心裁,不是隻為了嘩眾取寵,而是覺得新鮮的語言容易引起注意從而會啟發思考。習慣性用語常有口號感和形式感,誘導讀者習慣性的思維。
當我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畫麵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種幻覺:那個麵部安詳的女人專注地看著盛有液體的玻璃杯,陷入遐想,她在想什麽? 如果想的是自己美好的童年,或者是剛剛開始的戀愛,那顯然就是落入了俗套,但試想一下,她杯子裏的液體是毒藥,一個人能如此從容安詳地麵對死前的最後一刻,她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曆,她此時此刻的心思和感受會是什麽? 產生了這種幻覺之後,我對這幅作品又產生了興趣,如果這幅畫的標題不是《晨曦》,而是《吃下200片安眠藥之後的早晨》, 我一定會更喜歡,遺憾的是漢至肯定不會接受我的這種審美取向:你為什麽就不能欣賞一下簡單的,純粹的甜美,非要追求衝擊力,震撼力? 這個又涉及到我們前麵談到的藝術含義的不同層次問題,藝術有純粹審美價值的層次,也有留給後世作為精神遺產價值的層次,隻關心審美價值的作品是不會有精神遺產價值的。
漢至無疑是個優秀的藝術家,比起國內很多匠氣十足的藝人,有更多的內涵和感受。但是要把這兩幅作品做為人類精神遺產份量顯然不夠(留給自己子孫的除外)。搞藝術的人大都有流芳千古的鴻鵠之誌(能不能實現另當別論)如果漢至根本不屑於流芳千古什麽的,我會很敬重這種精神,因為這也是一種境界。假設漢至有鴻鵠之誌,就不該對“評論家皺眉頭”一味持反感心態,他們皺眉頭,是因為他們對你的期望值更高,如果單單從手工勞作的角度上講,沒有人會否認這些作品的上乘質量,他們會比你說的“普通人”更興奮,驚歎線條的力度,造形的準確。。。
說了這麽多,如果漢至仍然認為我隻不過是讀通了西方藝術理論,被收買和同化了的本本主義,那也無妨, 活了這麽年,一直被國人罵成放蕩不羈的自由主義,現在突然成了個被理論套住的學究兒,自己還覺得挺有新鮮感呢。
最後再說一句,關於藝術,真的不想再這麽無休止地爭論下去,有時間還不如我們一起編寫一本繪畫教材,你寫在規矩中達到極致的部分,我寫弄懂規矩之後打破規矩的部分。
乘著小孩午睡,匆匆寫下這些,有不周的地方,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