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六耳

想到什麽寫什麽。有時是經曆,有時是感想, 有時是議論,有時是杜撰的故事,有時是自己編的笑話。
個人資料
lanliuer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兒童慎入

(2011-10-20 07:32:50) 下一個
本來很害怕碰上某個體製內的寵兒“藝術家”揪住我不放要和我討論藝術,第一人家是中國寵兒,我是中國的棄兒,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固然不會有共同的創作體會,所以沒法在一個平台上講話。 第二我一向輕視在被迫放棄自由意誌的環境中還能混得如魚得水的藝術人,而往往這些被我輕視的人卻偏偏覺得自己被輕視的理由是自己引以得意和輕視別人的理由,兩個互相輕視的人還要湊在一起討論,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討論變成討伐。
現在這個要和我討論藝術的藝術家漢至曾經在中國美術學院當過十多年的教師(亦或教授?)正是我害怕的那種寵兒,但聽他講自己在美院裏的不幸遭遇,覺得我們還是有討論某一問題的共同基礎的,這個共同的基礎就是:我們不會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其中的一個突然發話:你算個神馬東西? 老子當教授時,你還是個眼巴巴要進美院的備考生哪!
斷定漢至不是個習慣以這種方式討論問題的人,所以現在就一改嘻皮笑臉的常態,和漢至嚴肅地討論一下寫實主義繪畫的問題。
我對漢至的觀點,有的讚成,有的反對。 現在混在一起,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
首先我認為繪畫的技巧隻是一種表達自己和溝通外界的語言,就像文學一樣,語言優美是當好作家的一大前提,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 所以,對漢至說的“藝術,首先是一 種手藝,是一種讓身心安寧的手藝,如同和尚撚動念珠,修行人打坐,或農人的耕作,或垂釣者的等候,都不應該是以結果而論過程的。”的說法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同意藝術首先要擁有手藝的說法,但不同意藝術“就是”手藝的說法。這相當於說文學就是寫字一樣。寫字寫投入了,也可以象和尚念珠,修行人打坐一樣讓人身心安寧,但寫出來可不一定都是文學,藝術有別於手藝,文學有別於寫字,正是因為藝術和文學是一個升級了的概念,討論到概念升級的問題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因為大多數的概念都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有不同層次上的含義,所以我估且說我和漢至的觀點本無實質性的差異,我們隻是在討論藝術時使用了“藝術”不同層次上的概念而已。
漢至對當代藝術“勵誌於改變社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和藝術家“憂國憂民的思考”似乎持的是否定態度,其實否定當代藝術的杜尚,安迪沃霍爾和博伊斯,就和否定文藝複興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是沒有本質區別的,難道《蒙娜麗莎》》《大衛》和《西斯廷聖母》的價值就僅僅在於技巧上的高超和藝術家的自娛自樂嗎? 會畫畫的人都知道,純粹從繪畫技巧上來說,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技巧遠遠沒達到後來巴洛克和洛可可時代的水平,就是當時被捧為色彩大師的提香,在色彩把握的程度上也不如後世的魯本斯和更更後世的倫勃朗。你能就此得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不如魯本斯倫勃朗的結論嗎? 每個時代都有不朽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那個藝術作品在它所處於的時代在人文領域裏起到了啟蒙和引領的作用,從這個啟蒙和引領作用的角度上講,杜尚博伊斯的藝術在本質上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過是異曲同工而已。否定了藝術的社會價值,其實就等於否定了藝術史在整個人類曆史中的價值。
幾天前看過對德國藝術家呂培爾茨(前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院長)的訪談,盡管不喜歡這個驕橫跋扈的老頭,但還是記住了他說過的一句話:當一個曆史時期過去了時候,留下痕跡的,除了幾場戰爭以外,不外乎就剩下了幾個藝術家(包括文學,美術,音樂等等)。人類除了用科學用技術創造物質生存基礎之外,得以維持到今天的就是這些堆積在一起的精神財富,
藝術作品之所以會價值連城,是因為收藏家弄明白了這個道理:在除去能給子孫留下足夠的物質儲備之外,自己還能為人類留下點什麽? 以藝術為代表之一的精神財富唄。
如果我們連藝術作品的價值(我這裏指的是能標價的價值)都要懷疑,那我們是不是要懷疑一下整個人類存在的意義?漢至認為當代藝術的價值不過是資本操作的根基,說得不錯,當代資本的高度集中,導致少數富人掌握了幾乎是無限的資產,而人們認為(我說的是人們當下的估計)能傳為後代作為精神遺產的藝術品數量有限,無限的資產和有限的藝術之間供求關係的市場效應,導致藝術品價格的不可思議。
漢至做為一個源於國畫世家的藝術家,對技巧和修行過程的偏愛是可以理解的,和西方的藝術史相比較,東方藝術比較孤立,無論是和其他藝術精神層麵的聯係上還是和社會大眾生活的聯係上都是如此。所以東方藝術重技巧輕精神,東方藝術家也比較沒有社會和曆史責任感。

當然,在標榜關心社會的當代藝術中也有很多魚目混珠, 質量低劣的作品,更可惡的是,因為評判標準的模糊和目前還不具備的“曆史的公正”的條件,讓許多膽大心肥的人有了拉大旗,當虎皮的借口,動不動就拿“你不懂”來嚇唬人,關於這個,我以前曾經寫過一些評論,現拿來引用一下。


1,真政治和假政治
我不反對藝術和政治牽連,甚至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在於它對人類對社會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政治。我喜歡艾未未和陳丹青, 很大成分正是因為他們藝術背後的政治。讓我覺得反感的是為了拔高自己的藝術價值,牽強地使用政治符號,或者為了讓自己左右逢源,模棱兩可地暗示自己的政治 立場。用什麽符號來象征什麽,是不能遊離於時間和空間兩大格局之外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西德藝術家把芭比娃娃作為象征符號來諷刺對物質貪得無厭的消費社 會,柏林牆倒後馬上就有本來窮得衣不蔽體的東德藝術家也來畫什麽芭比娃娃,剛剛從吃不上飯變成抹著油嘴打著飽嗝高興還來不及呢哪有那麽靈敏的反思係統能這 麽快就去質疑物質消費的無度?如此濫用象征符號,感染力和說服力當然要大打折扣。艾未未用幾千個七歲孩子背過的書包去捅觀眾心靈上的傷疤,這麽個捅法,不 可能不讓每一個明白“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幸福地生活了七年”意味著什麽的成年人都流血不止。於是乎就有人把幾千個大紅燈籠羅列在一個什麽地方,至於那些燈籠 是用來象征遍布神州大地能娶得起四個老婆的地主老財還是用來象征遍布在整個地球範圍內的中華飲食文化發揚者,我們無從得知。這種到處可見的模棱兩可的象征 手段不能不讓人懷疑藝術家有類似蝙蝠觀戰時的投機心理——鳥贏了我就是鳥,獸贏了我就是獸。文革的符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不僅讓人覺得陷入了老生常 談的車軲轆裏麵,而且還讓人聯想到讓我說的我使勁說,不讓我說的我堅決不說的阿Q革命精神。至於有人從鼻子裏哼出的那句“讀不懂尼采就看不懂我的畫”的名 言,聽了以後總讓人覺得和“愚蠢及不稱職的人看不見這件衣服”的話有相似之處的嫌疑。再至於有人一邊吃著自己剛拉的屎一邊說“你選擇強權,我選擇吃屎”, 雖然是勇敢地使用了“強權”這樣的敏感字眼兒,但還是讓人感覺到有些嘩眾,看了之後除了讓人對該藝術家挑戰生理極限的勇氣歎服之外,並沒有覺得吃屎和強權 之間有什麽必然的聯係,看來搞出真政治的藝術除了有膽量之外,還要有智慧才行。我沒有苛求藝術家都要當張誌新的意思,我的意思隻是說,要政治就 請給我們來點真的,不政治的話也沒有人逼你政治,實在是沒有扭捏作態的必要——當然,為了賣相好,把自己梳妝打扮一番的行為在我們這個商品社會裏也不是無 法原諒,如果真是這樣,那些化妝成藝術家的商人們也不必在意另一個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而向買主們透露了一些本來隻屬於圈內人的商業秘密。
2,真抽象和假抽象
和假政治比起來,假抽象簡直可以算是無傷大雅,所以在歐洲這樣的福利之地好之者趨之若騖。歌唱跑調了沒法遮羞,文章寫跑題了也不好解釋,但是畫兒 畫邪了卻可以鄭重宣布:我抽象了。其實抽象和抽筋一樣,不是想抽就抽得了的,抽象是建立在對大量具象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最後好不容易才提取出來 的一點精華,抽象來源於具象,高於具象。周易算經裏麵有“勾三股四玄五”的記載,那是個具象的現象,後來又有人發現了勾六股八玄十,那還是個具象的現象, 直到畢達哥拉斯由此推理出了a的平方加ḅ的平方等於c的平方時,具象才算上升到了抽象,蘋果蒂落掉到了地上是具象的現象,桃杏李梨蒂落掉到了地上也都是具 象的現象,隻有當牛頓告訴我們那是萬有引力定律,具象才上升到了抽象,沒建立在具象基礎上的抽象不叫抽象,應該叫抽風,就像有人一聽“勾三股四玄五”挺神 的馬上就跟著說“勾四股五玄七”,那就是抽風,因為沒遵循從具象中抽象出來的定理。好的抽象藝術作品比好的具象藝術作品還耐人尋味,但不好的“抽象”作品 比不好的具象作品狗屁得多,因為不好的具象作品頂多暴露了作者水平的低下,但不好的抽象作品卻揮舞著抽象的大旗,讓膽小的人看著這麵旗的威風就不敢妄加評 論。
對於一件藝術作品,評價它到底是抽象的還是抽風的遠遠沒有在自然科學領域裏那麽容易,曾經被貶為抽風的作品,在短短幾十年後卻突然變成了抽象 的極品,正因為不容易辨認,才導致一群領著社會救濟金又不願意說自己好逸惡勞的人,趨之若騖般地躲在抽象藝術家的大旗之下,誰對他們產生質疑,他們就用凡 高的不幸遭遇來教育誰。說實話,關於真抽象和假抽象,我雖有勇氣明確闡明我的評價卻沒有信心肯定我的評價正確。記得幾星期前和一個中國的款姐一起逛商場, 從來不和我談論藝術的款姐突然間指著一幅印刷品對我說:我挺喜歡那個人的這種畫。我順著款姐的食指看去,見到了馬提斯。把馬提斯叫成“那個人”,在畫畫的 人聽起來好笑的程度相當於七零前的人聽見九零後的人指著屹立於廣場上的毛主席塑像說“那個向我們招手的大老爺們”,本來想笑,但轉念一想,此話出自不知道 馬提斯何許人也的款姐之口,更加說明了款姐的欣賞水平,其可信的程度反而要超過有專業知識積累的業內人士,當一無所知的款姐對幾十年前的藝術欣賞能力都會 偶爾超過了業內人士的時候,說明了那個愛幹什麽就幹什麽的後現代主義時代已經早就徹底地成熟了。
我一直認為,能把複雜晦澀的理論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是一種比能把簡單明了的理論用複雜晦澀的語言解釋更加不容易掌握的技術,基於這種認識,我 把我對真抽象和假抽象的理解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闡明:我兒子兩歲多的時候,喜歡嘰裏呱啦地亂說話,有德國人說聽不明白他說什麽,他就告訴人家:我說的是英 語,惹得德國人哈哈大笑,因為英語是否,德國人有評判能力,後來兒子學聰明了,對不明白他說什麽的德國人聲稱他說的是漢語,德國人果然不敢大笑了,因為漢 語是否,德國人已經沒有了評判能力,隻能求助於我這個有評判能力的專家,後來兒子更加聰明了,知道事先和“專家”勾結好就不會被揭穿,所以在我被收買的時 候,仍然有德國人上當,我想,如果在不久的將來有一天兒子告訴我他說的是阿拉伯語,我盡管不是專家也不會上當,因為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判斷這件事真偽的線 索還有很多其它來源,但是如果在很久的將來有一天兒子告訴我他說的是阿拉伯語,我也隻能求助於專家來判斷了,如果在更久更久的將來兒子告訴我他說的是月球 普通話,那我就連求助於專家來判斷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文章越弄越長了,趕快收筆。感謝所有能把這篇文章讀到底的朋友,也感謝漢至有別於我認識的X院長,X館長,一聽到有女性後輩藝人和他們平起平坐地探討藝術,就臉紅脖子粗地憤然沒而去(因為不會外語,當時沒敢憤然而去)。



附:漢至的文章





我的第四隻蘋果-關於繪畫寫實主義


我想盡量把這篇文章寫得低調些,不希望人們把此文當作什麽宣言,把問題學術化。

我想寫的僅僅是個人在目前的經驗積累下的感受和判斷。

前 幾天,在海外文學城論壇上和藍六耳有幾段“交鋒”,我們隨後就成了朋友,我不懷疑她對當代藝術理論知識的全麵和深度的理解,也毫不保留和她在藝術觀念上的 不同認識。我希望聽到她的見解,也想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朋友之間的切磋。事實上,我有很多美國的同事和朋友,甚至學生,都不時地和我有這方麵的互動。而 他們所受到教育,尤其是現當代藝術史的教育,幾乎給他們灌輸了清一色的現代主義觀念,但是我還是很懷疑這些觀念的資本主義根基。

“不辭辛苦 地······把一幅彩色照片放大了幾十倍,······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時代,照相和電腦技術比畫筆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這是個“現實”,實際上對於大多數藝術家,還有批評家,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幾乎是共識。但是,作為畫家的我,還是要咬文嚼字一番,看看是不是自己的經驗出 了偏差。

我認為,以為照相技術真的取代畫筆的技術,是不恰當的。雖然,就繪畫的結果的低質量要求下的“圖像”來說,畫和照片是沒有區別的, 古代藝術家創作繪畫的目的,就是要完成現代照相的要求,而所有的藝術史家研究繪畫發展史的時候,也都把“圖像”作為唯一的依據,分析作品的結構,內容,意 義以及在技術上的進化,對他們來說,照片就是畫本身。所以,當攝影技術誕生的時刻起,繪畫的合法地位就被動搖了,藝術家“不得不”去創新,去開拓藝術本身 的形式,加入新的內容,甚至對過去的繪畫進行顛覆性的革命,以此來保持繪畫的合法性或必要性。於是,藝術就“發展”了,對於西方繪畫,為什麽有如此多的創 新,每一次都走在時代的前麵,而每一次又被更新的科技刷下來,就是這樣一個合法性的掙紮過程。以致於,我們也不斷地在開拓藝術家本身的範疇,藝術的目標和 誌向也越來越大,更多的年輕人勵誌要用藝術改變社會,而論改變人們的生活,沒有一個藝術家趕得上喬布斯,我想,政治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了,將來的藝術家,一定應該有偉大的心。

但是,所有前麵所說的這一切“藝術發展史觀”,都是錯誤的。

我覺得,藝術,首先是一 種手藝,是一種讓身心安寧的手藝,如同和尚撚動念珠,修行人打坐,或農人的耕作,或垂釣者的等候,都不應該是以結果而論過程的。藝術首先是一種勞動,不是 憂國憂民的聖人般的思考,而是心的勞動,手的勞動,僅此而已!以西方功利主義的邏輯看藝術,必然會膚淺地把古典藝術商業化,現代藝術政治功能化。

在 我看來,繪畫的過程,就是藝術。無論是用模特也好,用照片也好,甚至就是描摹照片也好,就是一個過程,是一種修行。對於有專業素養的畫家來說,描摹一個本 身已經存在的圖像,並不等於白費力氣。這是一個重新發現的過程,是一個觀察入微和欣賞的過程,這是一個把主觀意念集中起來,在畫布上生長出新的生命的過 程,就是藝術的意義。我在教學生素描的時候,就要求學生仔仔細細去看,仔仔細細去畫,我說:這就是我們重新用新的眼睛去看我們本來熟視無睹的世界的過程! 不要以為那些學者,大牌藝術家一定不是瞎子,他們不停地抱怨,不停地要“創新”,好像不滿足這個世界的現有存在,他們根本不懂人生,不懂造物主創造的偉 大!

藝術史不是閱讀出來的,不是以“圖像”來判斷出意義的,而是要去看出來的。當你為一幅作品的偉大再現力而感動的時候,管它什麽“藝術史”,你會明白:千言萬語,不如那輝煌的一筆!

當 然,欣賞能力是和繪畫訓練的多少直接相關的,不學著唱幾句,怎麽能理解京劇呢?我們的現代藝術教育走到了死胡同裏,就是不懂藝術的,和淺層次的“專家”的 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對於老百姓來說,具象繪畫更容易看得“懂”,即使是西方的老百姓,也是一樣,於是,他們成了低層次的粗糙具象藝術的支持者;而有高 等教育修養的學者,又不可能通過藝術實踐去理解我所說的繪畫藝術的艱深博大,隻能以書麵的理論為依據去分析藝術的價值。他們當然一定會對老百姓所欣賞的藝 術表現出不屑。但是他們也永遠沒有機會自己去畫一筆,所以對藝術隻能是猜想和隔靴撓癢。而西方在實踐藝術的教育上也已經斷層很久,藝術學院的學生,手裏隻 有照相機,沒有速寫本,他們學藝術,幾乎就是過去業餘級別的投入,而更多依賴的隻能是現在通行的藝術理論的價值判斷。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定 論:具象的,沒有特別的構圖和題材的“新意”的,就是過時的藝術,而隻有企圖“說真話”,去批判社會,去改變社會,或學術地說:引起人們更深層“思考和啟 發”的才是好的藝術。而問題在於,人們總是想得多,做得少,對於藝術,我們的教育已經久違了。我常常和學生們說,我們的繪畫課、素描課,不是繪畫和素描的 欣賞課,你說得頭頭是道沒有用,去畫出來,用你們的畫說話!

現代藝術,真的是迷霧重重啊!藝術已經變成了外行人根據自己的理想操作出來的怪 物,它對社會的影響力被誇大,而它的實際質量和水準在跌落,或者說,完全泡沫化了。專心學習繪畫並確實了解繪畫的意義的人越來越少,我相信有一天,他們象 恐龍一樣會被滅絕,而世界上有更多的以研究恐龍為生的學者在滔滔不絕地講他們所研究出來的恐龍。

有時候,我更願意把我的作品展示給普通人, 因為他們會被感動,我說的是原作,不是網上的圖片,他們會激動地說:這是真的藝術!這好比在中國的小女孩被車碾過以後,所有的人都失明了,隻有一個拾荒的 老婦,可以正視這個小女孩,去幫她 - 因為她沒有其他人那種過多的考慮或顧慮。我的學生們,我的同事們,雖然在美國現代主義的極濃烈的學術氣氛裏,還是對我的繪畫原作徹底地肯定:他們說他們看 到了呼吸,看到了色彩的驚人的深度和內涵,看到人物在作品裏的意義。可能他們的現代主義觀念的定力不夠,才被我俘虜了?我在改變他們對具象主義的理解,讓 他們認識到低俗商業具象繪畫和真正藝術品的差別。

但是,對中間層次的,已經被觀念牢牢捆綁的學者,我的作品就沒有這樣大的說服力了。他們往 往先是一怔,然後馬上皺起眉頭,去梳理腦子裏的概念,先建立一個視覺“保護屏”,再把繪畫的結構,形式,圖像意義等東西套上去,得到一個結論:這樣的技巧 已經過時了,形式不新穎,沒有社會意義。對我來說:他們幾乎都是瞎子!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一個著名的評論家,叫比特·弗蘭克就很欣賞我的作品,雖然 一開始他也皺眉頭,但是還是忍不住注視,再注視,最後寫下一段話在他的藝評文章裏:他的畫,除了對經典的做了重新詮釋,也加入了對現代藝術的一劑藥。

實 際上,資產階級革命粉碎了傳統-人類藝術裏最高貴的成分,在大眾化的過程中被衝刷洗滌,消失殆盡,現代文明,裹挾著高利貸資本主義,把社會推向破產的邊 緣!我曾經說過,現代藝術,和華爾街的投機家已經如出一轍,他們鄙視勞動,鄙視手工技術,鄙視勤儉積累,鄙視兢兢業業,如果一個畫家,沒有出色的商業成 功,或沒有投機政治,隻是和他的畫布打交道,他就被排擠,受到生存的威脅。

我在三年前,說到美國現代藝術的時候,說這些藝術家,都是銀行 家,而不是勞動者,當時所有的人都笑了,說:銀行家好啊!我們就要做銀行家!現在,他們裏麵的多數都同情“占領華爾街”了,我又說:華爾街是合法的,愚蠢 的是你們自己,而愚蠢的人不可以引領時代。如果你們早知道勞動的意義,知道生活不是隻有用錢堆積的“現代主義”一種方式,你們就可以自己擺脫華爾街的控 製,做真正的藝術家了。

第一個蘋果讓人知道羞恥;

第二個蘋果讓人知道重心在哪裏;

第三個蘋果讓人知道什麽是現代的生活;

我現在重新給大家一個蘋果,去觀察它,去畫它,去了解生命的甘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andy_samaan的評論:
無語,我說的就是這些,你還看不懂我為什麽這樣低調地說那些是手藝,你以為真的隻是手藝那麽簡單嗎?
sandy_samaan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本人也像發表一下個人觀點,如有人反對,請輕拍。

漢至說“藝術,首先是一 種手藝,是一種讓身心安寧的手藝,如同和尚撚動念珠,修行人打坐,或農人的耕作,或垂釣者的等候,都不應該是以結果而論過程的。”

這個我不太同意,無論藝術,打坐都很不應稱為手藝。用心與否才是關鍵。即使耕作,垂釣,如若用心,其結果不一定會比掌握手藝卻不願體會的人差多少。藝術,無論繪畫,攝影,裝置或行為,不用心的創造者是不會得到觀眾多少共鳴的。很多騙子並不明白其中道理,但明眼人自然能分別。

反過來說,即使是天才(無論藝術或者其他方麵),也需要基礎。白石老人的畫也不是一天練成的。絕大部分非學院派的藝術家也都經曆了很長時間反複練習體會才成為“家”的。沒有具象的基礎,很難畫好抽象。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inbox的評論:
把藝術僅僅看作技巧,是片麵的,我並不排斥其他的藝術,我自己就是國畫家庭出來的,我在國內的時候,就是畫抽象的。但是,我說的是西方藝術評論界的另一個傾向,請仔細閱讀。
winbo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漢至的評論:
我覺得你不該把繪畫寫實和當代藝術對立起來,更不該拘泥與誰是真的藝術。藍六耳有篇關於色情與藝術的文章寫的很好。我覺得能激起人們深層次思考的就是好的藝術,無論什麽形式技巧。光強調技巧的確能給人以視覺美感但我覺得那個還是有別於藝術。
小泥山 回複 悄悄話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 art of 繪畫, but I did enjoy read both artists' writings :)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京城的燕子的評論:
謝謝!我很高興你有耐心看我的文章。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噢,我說的是貼在文學城首頁的目錄裏,實在不麻煩你貼自己的空間裏。我也知道你無能為力的,隻是想說明這一點而已。
京城的燕子 回複 悄悄話 真高興一下子就能認識兩位有思想的藝術家。問候二位!這樣的交鋒是值得的。
漢至 回複 悄悄話 還說體製內寵兒呢?你看,我的文章先發,文學城就沒有登出來,你的後發,倒是登了。看來至少在文學城我就不是寵兒了。實際上,沒有絕對的,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這樣的專製,那些口號喊得響的,那一天上台,可能更獨裁。我呢?不在乎,不給我發,我就隻貼論壇裏,有人看到幾分鍾就夠了。
winbox 回複 悄悄話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比較好奇,我認識的好幾個比較喜歡的藝術家,其中還有包括搞印第安人藝術的一位北美原住民藝術家,好像都去德國定居和發展了,是巧合還是有其他原因比較好奇.
winbox 回複 悄悄話 饒有興趣的看完了全文,謝謝好文。非常喜歡你對精神財富的闡述,可能基於篇幅或本文的重點的關係,說的並不是很多。對於東西方的藝術遺產的對比,以我個人的愚見,東方藝術比較孤立,無論是和其他藝術精神層麵的聯係上還是和社會大眾生活的聯係上都是如此。所以東方藝術重技巧輕精神,東方藝術家也比較沒有社會和曆史責任感。瞎說,期待您的斧正!
lanliu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婭米的評論:
我不用這樣的標題,你咋能知道是我呢?咱們不是說好了要對暗號嗎?
婭米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好,要頂!就是你老玩兒標題黨,玩兒的讓我有點審美疲勞了哈。(進來之前就猜到是你!)
zyxlady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I love i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