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六耳

想到什麽寫什麽。有時是經曆,有時是感想, 有時是議論,有時是杜撰的故事,有時是自己編的笑話。
個人資料
lanliuer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人的高調和低調

(2009-08-28 01:22:36) 下一個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國人談論起某公眾人物或身邊百姓都特別喜歡用高調和低調這樣的詞,從文字角度上講,我對這兩個詞的達意程度持肯定態度,但我不理解的是,國人在使用這兩個詞的時候為什麽總明顯地帶有褒前貶後的傾向,低調真的比高調值得讚美嗎?


其實高調還是低調,就象小學生上課,有人喜歡發言,有人喜歡沉默,發言的人可能發對了受到別人的讚賞,也可能發錯了受到大家的恥笑,不愛發言的人可能是會了不愛說,可能是不敢肯定自己會不會,也可能是壓根就不會。所以就算是真要分出個高低優劣,你也不能把這些小學生的優劣分成愛發言和不愛發言的兩類人,而應該把愛發言和不愛發言的分為肯定知道答案的,不敢肯定自己知道答案的,肯定不知道答案的三類人。肯定知道答案的愛發言,說明這個學生性格外相,有什麽說什麽。肯定知道答案而不愛發言的有三種可能性:1,性格內向,不願意表達自己。2,恃才傲眾,根本不屑於被別人品頭論足。3,城府頗深,怕槍打出頭鳥,引來嫉妒。無論是出於三種原因的哪一種,你都不能簡單地斷言那個不愛發言的比愛發言的優秀。不敢肯定知道答案的卻愛發言說明這個學生勇敢,不敢肯定知道答案而不愛發言的說明這個學生謹慎,誰高誰低,也難下定論。肯定不知道答案的卻愛發言,這個人學生如果不是弱智就一定是個活寶,給枯燥的課堂平添幾分笑料。肯定不知道答案而不愛發言的人相對來說正常一些,但他們充其量不會成為被人取笑的對象,卻絕對不具備取笑別人的資本。以此類推,以高調低調評價一個人的品行實在是有些武斷。


高調還是低調做人,大多是由本人的性格和經曆導致的,說到底是這個人自己的事,和其他的人無關。但喜歡用高調低調議論別人的人卻常常把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主觀情緒掛鉤,在經意間或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前者的反感,對後者的讚賞,這其實恰恰反映了議論人自己的心理素質:人家奇裝異服袒胸露背嘩眾取寵與你何幹?人家高談闊論指點江河賣弄才學又關你屁事?如果是那個人的虛榮心傷害了你的虛榮心你得先問問自己幹嘛揣著一顆不健康的虛榮心不去自省卻去批評別人?至於對低調流露出讚賞的人,其動機也有點令人質疑:別人幹了好事掖著藏著不說怕你受了刺激是不是有點低估了你的承受能力?別人自揚家醜,自揭老底,自貶自嘲你就高興是不是也說明了你的幼小心靈還有待成長?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國人更愛把高調低調的評價強加給做為公眾人物的藝人們。藝人的職責是娛樂老百姓,啟發老百姓,歌頌老百姓,鞭策老百姓,總之,他們做的事不能離開老百姓,爭取目擊率,獲得感召力是他們的生存基礎,高調的藝人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敬業的藝人,如果他們因此而名聲狼藉甚至還有點舍身取義的壯烈。五十歲的老太太非要演十八歲小姑娘而且還覺得自己演得象很不容易,退休了還不甘寂寞改頭換麵賺取嗷頭更是精神可嘉。我如果是影視娛樂公司的老板肯定給高調藝人褒獎,給低調的藝人加鞭,甚至規勸他們轉行——適合低調人發揮才幹的職業數不勝數幹嘛非在我這兒占茅坑不拉屎?至於娛樂公司為了迎合公眾喜好而炮製出來一批“因低調而德高望重”和一批“因高調而成了眾矢之的”的藝人,那是人家公司經營市場的戰略戰術,就像心理醫生專門賺心理病人的錢一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那麽你對藝人高調還是低調的議論就都是孫悟空拉在如來佛手心裏的屎,還自以為高明,其實不過是中了人家的圈套。


唉,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中國人太多,人挨著人,人擠著人,想忽視別人的存在或想被別人忽視你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事,人和社會的關係脫鉤,人和別人的關係卻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別人的言行舉止一不小心就闖入了你的生存空間。其實如果大家的生存空間能再大點,大到你隻要自己目視前方不左顧右盼就不會有人硬擠進你的視線,那麽中國人就不會象現在這樣那麽為別人的活法而左右自己的喜怒哀樂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lanliuer 回複 悄悄話 好像有點泄私憤的感覺吧? 其實隻是為有些藝人鳴不平。
過耳風 回複 悄悄話 感覺好像是儂被人批評高調了哈,卡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