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小兒子有爭強好勝的性格。六歲時,自己主動跟老師說,要從哥哥一個小時鋼琴課裏擠出十分鍾教他,結果“擠”到了現在的半個小時課,已經堅持了兩年,(哥哥從一個小時退出到半個小時)。現在八歲了,又開始跟我提出要學小提琴。正好國內的表姐有一個二分之一的小提琴,就送給他了。接下來是拜師,就近找一找,又碰巧名師有一個空位給初學者,半個小時收費三十美元,似乎是上帝點頭同意兒子拉小提琴似的。
畢竟是名師,嚴格也出名。老師要他從八分之一開始抱琴,四分之一開始拉琴,上了兩個月課了,還沒開始摸弓。隻練習單手撥弦,居然也撥出“鈴兒響叮鐺”小曲兒。今天晚上老師又邀請他參加和其他老同學的同台彩排,他的任務就是靜聽全曲,然後配合樂隊,在正確的時間撥出正確的弦聲。老師安排程度好的人獨奏,弱一點的和弦,新手撥弦,反正不管大小好壞,每個學生都不閑著,就這麽一場排練下來,整個曲目聽起來還頗有摸樣氣勢。兒子弓還沒拿上手,下個月居然要和樂隊一起,登台演出了,兒子喜出望外,受到極大鼓舞,真有點名師出高徒的意思了。
大兒子學了八年鋼琴,上月剛以97/100分成績,通過紐約州業餘最高級考試,然後就如釋重負地宣布退役,開始追逐聲樂和吉它等新的興趣愛好。聽到他終止彈鋼琴的宣布,我這心就如同跌到穀底一般鈍痛。八年來風雨無阻接送學琴路,就這樣嘎然而止啦?我付給老大的心血,金錢,還沒見回報的影兒,而這小的兒子又重蹈覆轍,還兩樣琴一起學。又是一個N年漫漫學琴路,說實話,我優點“心不甘情不願”呦。但孩子主動要學琴,當媽的如何開口阻擋?換其他中國媽媽可能做夢都笑醒了,我還真笑不出。
應邀參加了朋友十一年級兒子的小提琴獨奏音樂會,看了演出節目單,我真是目瞪口呆。同樣是高中生忙得每天滿地找腦袋的年齡,瞧人家課餘之外,還要練習如下曲目:(懂點小提琴音樂的人都會感慨其高精尖難度)
Sonata in Amajor------Ludwig van Beethoven Op.47(Kreutzer) (1770-1827)
I. Adagrosostenuto—Presto
I. Andant ConVariazioni
III. Finale: Presto
Burleska------JosefSuk Op.17,Nol4 (1874-1935)
HejreKati------Jeno Hubay
Op.32 (1858-1937)
Scenes de la CsardaNo.4
Concerto-------CarlGoldmark Op.28 (1830-1915)
I. Allegro Moderato
II. Air:Andante
III.Moderato-Allegretto
我自知自己兒子沒有這份天才,但也絕不會嫉妒別人孩子的優秀,隻是感歎,人家父母花在培養優秀孩子身上的時間,金錢和心血,一定比我多多了,也沒要圖什麽回報,我卻老自私地盤算著,圖什麽?
今晚我坐在家長位上,觀看小兒子彩排,心緒就飄蕩了很遠。原來一場華麗的交響樂,無非就是每一個個琴手練習好自己負責的簡單曲調部分,然後由指揮(老師)組裝拚合而成,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操練成獨奏大師的,關鍵是合作成果。孩子就是在這樣日常枯燥的集體演奏練習中,學習到忍耐,協調,分工,合作,犧牲,然後再享受到舞台上演出成功後,整個梯隊的自豪和喜悅。通過學琴,孩子訓練出守時,條理,不輕易放棄的習慣,和細致,耐力,尊重權威等人品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