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n的博客

中醫養生,針灸止痛,健康生活,太極養生,Acuherb Clinic,Houston
正文

《黃帝內經》的長壽養生觀

(2015-09-30 19:33:39) 下一個

《黃帝內經》的長壽養生觀

  長壽是人類的美好願望,美好願望的實現需要有正確的養生觀指導。千百年來,許多仁人誌士對此進行過詳盡的探討和論述。然而,真正從醫學角度對養生之道和長壽之法進行係統論述的,《黃帝內經》則為首創。因此,弄清《黃帝內經》養生觀對於實現長壽之善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隨從四時變化規律

  《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與之相適應,結合四時變化進行了形象地論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們應夜臥早起,在庭院裏多散步,暢生機,抒情誌。做到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應賞心悅目,恬愉和平,不扼殺勃勃生機,要適應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的特點,逆之則傷肝氣;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天地氣交,物生以長,至夏茂盛,應夜臥早起,不以氣候炎熱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煩悶,心情愉悅,不隨意發怒,逆之則傷心;秋三月,是萬物成熟的季節,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應早睡早起神氣收斂,不與肅殺秋氣相違逆,反之亦傷肺氣;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凍,陰氣盛於外,陽氣伏於內,應早臥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隨陽光起落,以免陽氣外泄,適應調養藏氣之理,逆之傷腎氣。《黃帝內經》針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特點,提出的以上養生法適應了四時變化規律,易於使人和自然產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為務  和於術數

  恬淡虛無,是《內經》以靜養生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求人們光明磊落,心無邪念,摒棄私欲,對人友愛等。其養生觀非消極厭世,而是要“內無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樂觀,精神內守,“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張情誌安寧,思想純潔穩定,精神振奮飽滿,使真氣和順內收,從而才能築起穩固的思想防線,增強機體抵抗能力,防治疾病發生。

  《內經》的和於術數,就是要人們適當掌握一些養生之術,如“八段錦”、“太極拳”、“廣步於庭”等,通過柔和的呼吸,適中的活動,來調氣血,和陰陽,去病健身,以達靜養愉快之目的。

飲食有節  不宜偏食

  《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飲食有節是享盡天年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長期過量,必導致消化不良,使筋脈瘀滯,氣血流化失常。“節”,還包括飲酒必須適當,少則益身,多則敗德損命。《內經》對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飲酒過量對身體的傷害是何等的嚴重。

  飲食有規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進髒腑機製的良好運轉,反之危害亦大。《靈樞》五味篇說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鹹味先走腎。可見,酸苦甘辛鹹五味對五髒正常的運轉有著直接的關係,任何偏食行為都將會增加某一髒腑的負擔。如不偏食,調和適度,則五髒各得其所,將會為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精神內守  心胸開闊

  臨床實踐表明,人的情誌與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內經》對於情誌的分析更為精到,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緒的變化之所以能傷及內髒,《素問·舉痛論》有明確的論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可見不良情緒能使髒腑氣血出現異常,使五髒運行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要有一個好的身體,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內守。理解別人,善待自己。

  總之,《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內容之翔實,經驗之豐富,論述之具體,是一篇文章難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順四時規律,以恬愉為務,飲食合理,守精神,闊心胸的精辟論述,已為我們提供了良好養生觀,勤學多練必會獲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