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城裏吃飯,看到窗外滾動的廣告牌(大致如下圖),指給孩子們看,老二問了一句:為什麽?原來孩子並不知道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或者叫常識)。我想正值暑假,馬上要回國探親,有必要整理一份《公共場所禮貌行為注意事項》,跟孩子們一起捋一遍。一個人的行為代表自己的文化修養、代表了家庭的教育素養,也代表了國家的文明進步。
整理的過程我發現:在這邊長大的孩子,大部分在學校接受了係統的教育,又有著良好的大環境熏陶,不少的方麵他們甚至做的比我們家長(第一代移民)好。比如說,學校非常強調indoor voice, 很少聽到他們吵吵嚷嚷。我們家的孩子對國產電視劇的評價就是:“不是吵架、就是哭鬧,太戲劇化”,這與我們的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有關。她們有時也會對我和老公的高噪門闡述已見,表達歧義:“請好好說話,no yielding”。我們倆立刻握手,趕快表示:我們隻是表達觀點,沒有吵架。私底下,我們也常告誡自己這個大噪門說話真得改改。
想起了龍應台在《人生三書》裏的一段描述:“經過聖約翰學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樹上我發現一隻長尾山雉,興奮地指給華飛看——他卻轉過身去,一個快步離我五步之遙,站定,說:“拜托,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麵的五歲的小孩!”這些在公共場合“用手指指點點”、高興的時候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不知道算不算也是我們部分華人的通病。
整理了十幾條,我和女兒一起錄製了小視頻,分了三段:1、公用場所應該注意的一些行為規範;2、給帶著幼兒出門的家長的一點點小建議;3、就餐時應該注意的一些餐桌文明。歡迎點擊收看:
找到和列出的這些或許並不全,但都是我們社會人應該遵守和尊重的基本的行為規則。都説文明禮貌從娃娃抓起,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舉止要先起模範作用,“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要從點滴入手,從小培養。希望大家集思廣益,給出更多的注意事項。感謝你收看!
===========
的確,很多國人在外麵在家裏不注意說話音調,常常被小孩子認為象是 yell at someone。好在我沒有這方麵問題,在國內就被教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