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漲來襲?通漲!馬上要通漲了!風聲鶴唳。股市已經開始飆升,黃金價格攀援而上,成品油、原油、銅、農產品……紛紛開始了主升浪。盡管,與此輪上漲行情相背離的是基本麵,產能過剩、下遊需求不足、經濟前景未明……但眼明手快、身法矯健者已紛紛采取應對之策。
看不懂嗎?實際上很簡單——流動性資金突然多了,商品還是這麽些,結果隻能是“票子毛了”,通膨來襲。100美元的紙幣,成本隻有區區6美分啊。常常發出警報的謝國忠說,開動印鈔機為經濟“打激素”帶來的通脹危機,已經近在眼前了。以宏觀經濟分析著稱的宋國青感慨:“2008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轉換之快前所未有。我們剛剛把通貨膨脹理出個眉目,通貨緊縮來了;還沒把通貨緊縮研究完,通貨膨脹又要來了。”
無往不複,從來如此。麵對又一次轉勢,你是睜開“牛眼”,還是無動於衷?
投資狂歡卷土重來 “在美聯儲宣布萬億注資後,全球印鈔機一片轟鳴,我身邊的朋友都已開始搶房子搶地!”
“瞬間”輪回 六一這天,彩陽走進熟悉的咖啡館,翻遍酒水單,尋不著往日那種19元二人共享、免費續杯的現磨咖啡。一問服務生,原來價位已經上調為每位25元。“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彩陽忽然覺得,這句座右銘需要重新斟酌。
她的好友王睿,一上午都在瀏覽網友怒斥油價上漲的評論,以解心中怨氣。“我每個月的油錢是1000多元,97號油每升提價0.34元,一個月增加60元,漲了6%,而我在IBM的時候一年工資才漲10%。更鬱悶的是公司附近的停車場,今天也趁火打劫,收費從每天10元漲到了15元。”
“通脹會降臨中國嗎?這是擺在經濟學家麵前的問題,本來我大可以袖手旁觀。然而老爹對菜價的抱怨就讓我恐懼了。一個需要大開發的西部城市,菜市場的蔬菜普遍都是1.5-4元一斤,買菜都不用零錢了。”一位剛從國外歸來的網友驚歎道。
菜價猛漲,甚至讓成都的葉女士打電話向報社反映“快吃不起蔬菜了”。據成都市物價局監測數據,從5月初到5月中旬,大白菜、蓮花白、空心菜等蔬菜的價格上漲了兩至四成,一些蔬菜都賣出了豬肉價。而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5月13日全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24個蔬菜品種綜合平均批發價比5 月6日上漲3.46%。
身為資深財經評論人士,葉檀的觀察更為仔細。“最近一係列的漲價傳聞讓人心驚。雪糕、冰淇淋等冷飲的價格今年也較去年有所上調。如果不是受到疫情困擾的豬絆住了食品價格上漲的步伐,CPI或許已經擺脫負數的糾纏。水、電、氣漲價也可能借著資源稅、節約能源等名義卷土而來。”
最無厘頭的還數食用油。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說法大豆等原料的價格還在下跌,金龍魚卻理直氣壯地宣布由於大豆漲價,自5月25日起上調油價,漲幅為10%。而中糧集團旗下的福臨門品牌豆油、菜油據說也在“蠢蠢欲動”。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 從通縮到通脹的輪回,仿佛隻在一彈指間。正如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教授的預警:不要把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5萬億直逼去年全年4.9萬億元的水準,中國廣義貨幣(M2)供應量較上年同期增長25.4%創199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仍假以“適度”之名。也許“大數目字疲勞症”正在全球流行,人們已經處變不驚。但中國沒有美國那麽多“毒資產”,需要泡入高通脹的藥液才有望解毒。大手鬆出來的貨幣也不能漫遊世界,累積的貨幣壓力主要將作用於國內。
ddhw.cn 預期還是現實 “去年11月份的信貸飆升,恰好和去年11月份的股市反彈、今年1月份的房地產轉暖完全吻合。”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保守估計,“信貸飆升造成了國內的流動性過剩,今年下半年國際資本的流動可能再度反轉。國內外兩股流動性過剩疊加在一起,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將會出現一輪新的資產價格泡沫。”
葉檀則告訴《新民周刊》,我們已身處資產價格泡沫之中。“從潛在的增長率和失業率來看,還不會發生整體通脹,目前正處於局部性通脹。靠貨幣拉動刺激經濟、有意識釋放流動性,實體經濟肯定是跟不上,便在大宗商品、股市、樓市等投資品種裏麵興風作浪。”
“現在不是通脹預期,已經是通脹了。”曾任某權威財經網站總編輯的劉峻更是直接宣稱,“在美聯儲宣布萬億注資後,全球印鈔機一片轟鳴,我身邊的朋友已都開始搶房子搶地!”
“今年購房的朋友請關注最近樓市,個人認為入市時機已到。”6月1日中午,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董事總經理楊少鋒給記者發來短信。這位房地產市場曾經最富盛名的“空軍司令”,已經在去年年底率先唱多。在他看來,中國麵臨房價再度暴漲的危險。
而他統計,進入5月,北京新開盤的項目幾乎都提高了價格。比如金隅可樂+,之前對外宣傳的均價不超過7500元/平方米,但5月10日的開盤均價達到7831元/平方米。5月9日開盤的首城國際中心再次將均價上調了300元/平方米,成交均價已逼近15000元/平方米。此外,中信城的價格上調至21800元/平方米,此前該樓盤成交均價約為18000元/平方米,6月份預計房價還將繼續上漲。潤澤悅溪4月初均價10300元/平方米,5月漲到 11800元/平方米,6月新入市的918號樓報價上漲到13300元/平方米。
而另一位著名的房地產評論人士牛刀最近也總被追著問同一個問題:“通脹要來了,我有點錢,是現在買房子,還是過一段時間再買?”
牛刀的小兄弟在深圳布吉有一套房,去年10月掛牌價44萬,現在是53萬。半年的時間不僅漲了18%,還免去了交易環節的稅費。在財富示範效應的刺激下,據說很多人都在動員父母把養老錢拿出來炒樓,而且看上的都是300萬左右的豪宅,準備現在吸貨,等到9月以後見機拋售。
在牛刀看來,這輪所謂的“通脹預期”實為誤導市場、誘導買家入市、搜刮老百姓的財富,不啻為中國樓市又一個驚天騙局。而楊少鋒不惜與之打擂台: “等再過半年,我們就可以看出牛刀是在誤導公眾。我們需要告訴公眾一個真相。實際上現在不是誰在炒通脹預期,而是在大勢麵前,單個人是無能為力的。信貸的高速增長,麵臨著經濟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缺錢的部門很缺錢,龐大的流動性偏偏又湧入了樓市和股市。因為現在最明顯的兩個底部就是樓市和股市。銀行會貸款給做出口加工、出口貿易的企業,還是做房地產開發的企業?我相信90%的行長都會選擇後者。如果你是做出口的企業主,你是把錢拿來買設備,還是轉移到房地產市場去抄底?”
“次貸危機再晚來半年,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就到位了。”楊少鋒認為。他在2007年就曾向記者指出,隻有保持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的壓力,房企才可能將現金流的安全置於利潤之上,房企才會將銷售量而不是價格作為第一要務。這是調控房價最核心的秘訣。
然而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控製物價,而是如何避免經濟全麵衰退和解決農民工大量失業、大學生無法就業的雙重壓力,政府不得不再次倚重最易立竿見影的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
“房地產行業雖然沒有被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但是比任何一個行業獲得的政府支持的力度都要大。國家允許一些房地產公司緩交土地出讓金,很多銀行緩收到期貸款。為什麽國務院要降低房地產自有資本金的比例?這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信號。”
張明認為:“2005年以來實施全方麵的宏觀調控,2008年開始取得成效,深圳房價降了30%。北京上海成交量急劇萎縮。本來在開發商和老百姓的博弈中,老百姓是可以勝出的,但次貸危機爆發了。要靠房地產拉動宏觀經濟,就不能再調控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中央政府和大部分地方政府基本放棄了宏觀調控的措施,造成了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從今年1月份開始,全國範圍內房地產交易量開始反彈,北京、上海的二手房市場急劇轉暖。中介們興高采烈,認為房地產在‘小陽春’之後,又迎來了新的‘豔陽天’。”
久違了的“地王”,又躍入人們的眼簾。5月21日,北京廣渠門外一塊規劃建築麵積為72500平方米,僅能建幾百套房子的“彈丸之地”,竟紮堆了70家企業拚搶。去年還被傳資金鏈緊張的富力地產,更以10.22億元生猛地拿下。使得這塊袖珍地皮成為2004年北京實施招拍掛製度以來報價次數最多、成交單價最貴的土地。
去年10月,楊少鋒還曾建議朋友,即使不買房,也可以先買房地產股票。在友人的半信半疑中,萬科、保利、金地紛紛翻番。但這樣的漲幅在今年A股“黑馬奔騰”的行情中,算不得戰績彪炳。
招商證券聯合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近日發布了《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城市居民投資信心及投資意願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居民對未來三個月整體投資市場信心與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有了明顯提升,投資意願更傾向於增加投資。
“中國經濟的前景好於其他國家;人民幣升值和貶值的預期分化,降到了匯率風險;人民幣利息高於美元利息;經過一年多調整,股市重新具備了投資價值。防止資本流入的政策,和去年相比已經變得寬鬆。這決定了一旦國際資本從美國市場撤出,中國就是最主要的目標地。所以外資對於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是歡欣鼓舞。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在次貸危機中虧了很多,需要一次新的泡沫才能把虧損收回來。” 張明認為,中國大陸的外匯控製使得直接投資大陸市場比投資香港市場要難,於是押寶中國大陸經濟複蘇的熱錢便先將香港的股市、樓市炒了個沸反盈天。
香港政府預計今年本地經濟的萎縮幅度最高可達6.5%,失業率將創下3年來的高點。瑞士信貸香港房地產市場分析師梁啟棠本預測今年房地產價格將下降20%,但令他大跌眼鏡的是,今年以來房價卻漲了約13%,基準恒生指數同期漲了18%。
謝國忠透露,流入香港的2000多億熱錢多為公募基金。“都是當初從香港逃出去的錢。搞金融的很多人都失業了,這時候看到機會大家又卷土重來再炒一把,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錢。”
又見泡沫 “這一輪股市、樓市的上漲,將是又一輪通脹的序幕。”楊少鋒斷言,“我們國家的通脹通常都是率先從資產領域開始。”
“由於食品類在整個CPI比重中占據大頭,物價指數並沒有明顯的表現,PPI傳導到CPI也需要一個過程。但資產價格泡沫將會給中國老百姓帶來實際上的通脹壓力。”張明認為。
“到現在為止,伯南克的救市方案,已經很成功地把全球投資者的通縮預期轉變為通脹預期。大宗商品的飆升,肯定不是基於經濟基本麵的改善,而是基於美元貶值的前景,美元貶值的預期本身就會把油價推高。而一旦去杠杆化結束,銀行重新開始放貸,貨幣乘數就會突然放大,通縮的壓力很快就會變成通脹的壓力。美元又是大宗商品的計價貨幣,這會導致很多國家,特別是依賴於能源進口的國家,麵臨一個新的輸入式通脹,甚至是經濟長期低迷與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並存。”
“中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強勁反彈。但我對中國經濟未來3-5年的經濟增長非常謹慎。居民消費依然低迷,政府並沒有花大量的力氣提高居民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外部來看,外需可能會持續萎縮好幾年。而我們在應對短期經濟下滑的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其實是在削弱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帶來新的風險。刺激投資可能進一步形成過剩產能、信貸飆升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以及資產價格泡沫,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中期內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
張明說,他很難說服自己,“直升機上的伯南克”能夠在市場反彈之際迅速抽回流動性。“盡管美聯儲賬麵上有大量證券,但其中國債數量有限,故而通過出售國債能夠收回的流動性有限。另一方麵,美聯儲通過創新信貸機製積累的其他種類債券很可能短期內無人問津,這意味著短期內美聯儲抽回流動性的能力有限。此外經濟剛剛反彈就要收回流動性,伯南克就會麵臨‘把經濟複蘇的嫩苗掐斷’的指責,他不一定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而他認為中國央行比美聯儲收回流動性更困難。“美聯儲注入的還是短期流動性,而中國央行則是直接放款。即使剔除了票據融資,中長期信貸規模也很大。隻能通過提高法定準備金率,讓銀行不提供新的貸款,短期回收談何容易?”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張明建議現在不能再“現金為王”了。“在資產價格泡沫裏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現在可以重新配置股票、尋找性價比比較高的房子。靠寬鬆的信貸政策幫開發商維持融資鏈條,一兩年沒有問題。”
而葉檀正在讓身邊的朋友們摒棄價值投資的理念。“說實話,在中國做投資,確實是需要非常靈活。現在這個市場很不穩定。一旦說到了3000點,一定會推出新股發行、創業板。如果對於宏觀和部分行業判斷得很準,可以做一些短差,高拋低吸。如果沒有相應的理財能力,還不如做一點房地產更保險一點。從未來來看,起碼還有個城市化進程可以依靠。如今房價進入了一輪資產泡沫的周期,開發商開始投資了,等到開發完成起碼要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還是比較保險。”
而楊少鋒也認為,房地產的這一輪上漲,至少需要兩年。在其他行業沒有從經濟危機中複蘇之前,國家不會對房地產行業再有太大的打壓。
謝國忠:世界經濟進入“滯漲時代” “一般人認為,經濟低迷的時候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大開印鈔機,我認為這種邏輯是錯誤的。”
在北大聽課,以宏觀經濟分析著稱的宋國青教授有感而發:“2008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轉換之快前所未有。我們剛剛把通貨膨脹理出個眉目,通貨緊縮來了;還沒把通貨緊縮研究完,通貨膨脹又要來了。”
和宋教授“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是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近日他在上海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說:“這一輪通脹,來得比我想象中要快。”
《新民周刊》:2008年原油價格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從每桶147美元一路狂瀉到去年12月最低每桶32美元,瑞銀甚至悲觀預言2009年原油可能會見到20美元。然而僅僅過了3個月,原油突然發力,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漲了近一倍。在沒有經濟基本麵好轉的支撐下,是什麽推動了國際原油不可思議的飆升?
謝國忠:與油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原油需求總體疲軟。國際能源機構預計,2009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將比2008年減少3%,我則認為和去年相比有可能會下降四五個百分點。而從發達國家庫存來看,國際市場原油供應也是充足的。美國的石油儲備比曆史最高點僅減少了一個百分點,大部分倉庫現在都很滿。
這一輪油價反彈已經不能用需求和供給的關係解釋,這主要反映了金融需求的驅動。由於各國紛紛效仿美國采取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引起了通脹預期,大宗商品作為抵禦通脹的資產重新受到青睞。大量資金湧入石油市場交易所基金(ETF),直接推動了原油期貨價格大漲,和現貨的差價甚至一度達到每桶20美元。這20元穩賺的套利空間,引發了找倉庫的熱潮,從而推動了對存貨的需求,最後現貨的價格也急追直上。
《新民周刊》:現在全球的央行都在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最為敏感的大宗商品已經“聞雞起舞”。在您看來,通脹的腳步還有多遠?
謝國忠:通脹來得比我想象中要快。我原本以為要等到經濟稍微有點上升的時候,通脹預期才會反映到大宗商品的價格上來,但現在都等不及要漲了。美國、中國通脹的苗頭已經出現。4月美國零售價格下降了0.4個百分點,批發價格卻上升了0.3個百分點。中國的物價也開始呈現向上走的趨勢,這些都值得重視。而其他國家因為有人口老化等因素,會顯現得慢一點。
《新民周刊》:然而目前各國政府最擔心的問題是發多少錢也膨脹不起來,隻不過是減緩了通縮的力度。他們認為在全球經濟複蘇之前,流動性激增不會成為問題。即使從“直升機上撒錢”,需求的大幅下滑也會使通貨膨脹處在可控範圍內。
謝國忠:一般人認為,經濟低迷的時候不會發生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大開印鈔機,我認為這種邏輯是錯誤的。
上世紀70年代油價暴漲,導致發達國家在增長疲軟、失業率上升的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高企,陷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滯脹。而在發展中國家,同時出現經濟停滯、通貨膨脹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因此不一定是經濟過熱、供給跟不上需求才會導致通脹。由於美國必須向海外借款以彌補預算赤字,美元很可能在未來數年內疲軟。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美元一旦走弱,將引發全球性的貨幣擴張。金融市場已經發達到,隻憑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通脹預期,就可以通過大宗商品、工會這兩個渠道,徹底打通貨幣供給和通貨膨脹之間的傳導。
首先寬鬆的銀根遲早將引發商品投機活動,導致原油、銅、鐵、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後者將迫使勞工組織提高工資需求。
很多人認為在過去的20年裏工會已經不如以往強大了。這是因為當時經濟飛速增長,通貨膨脹壓力很小。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工資漲不上去,工會就會重新活躍起來,對雇主施加加薪的壓力。我們現在看到美國、歐洲的工會力量都在增加,沃爾瑪這麽多年一直不允許組織工會,現在它的工會也組織起來了。法國今年也已經爆發了好幾次全民罷工。目前美國已經進入了工會帶動工資上升的時代,而歐洲是最典型的在出現10%的失業率的情況下,工資依然會上升。
《新民周刊》:在執掌美聯儲的18年間,每次美國經濟有什麽風吹草動,格林斯潘就會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美國經濟保持了3%的年增長率的同時,也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謝國忠:很多人都以為,格林斯潘對保持經濟增長和低通脹有什麽奧秘,其實這種資產市場驅動增長模型之所以奏效,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是IT革命,壓製了白領的工資,二是全球化壓製了藍領的工資。三是蘇聯解體導致對原材料、自然資源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商品價格長期低迷。所以在格林斯潘時代,通過放錢刺激房地產、股市,從而拉動需求的模式,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到了IT革命和全球化產生的“生產力紅利”終結的時候。
如果世界各國的政策製定者們對此不能充分理解,執意增加流動性,將會把全球經濟引向一條危險的道路。現在看來,世界經濟已經沒有懸念地滑入了一個長達10年的“滯漲時代”。
《新民周刊》:有觀點認為,即使未來發生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中國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也會抵消通脹帶來的壓力。
謝國忠:過剩的產能會抑製通貨膨脹的“宏大觀點”,現在並不適用了。全球化驅使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和原材料相比,製造業增加值比以前要小很多。比如中國鋼鐵的生產能力過剩那麽多,但設備折舊、勞動力成本隻占到產品價格的一小部分。鋼鐵價格隨著鐵礦石價格1:1地波動,與鋼鐵的生產能力已經沒有關係。
由於西方的工廠搬到中國來,自然資源的價格又保持低位,我們過去經曆了一個10年的低通脹時代。但是現在從“美國價”變成“中國價”這個過程已經完成了,自然資源的價格又在上漲,“中國價”開始變成“資源價”。中國勞動力成本的紅利也走到了盡頭。
《新民周刊》:沒有全球主要國家的果斷一致的“開動印鈔機”,目前經濟可能已經崩潰,更何談複蘇?
謝國忠:稍微刺激一下經濟,我覺得是應該的。但主要國家的政府已經在為投機實施補貼,他們以為問題在於流動性短缺和信心喪失。如果能把投資者和投機客拉回市場,世界經濟就將回到良性循環中。但通過補貼投機、製造通脹帶來的經濟回暖是不會有後勁的。就像光給病人打激素,而不治病,雖然他看起來還很精神,站不了多久又得倒下去。一味把股票炒上去,讓老百姓覺得有錢了去消費,這與“點石成金”有何異?出路主要靠機構改革,但不幸的是,現在大家都傾向於多打點激素,希望再搞一個泡沫去掩蓋結構性問題,先混過去再說。但現實條件是回不到昨天,這個藥方已經不靈了。炒一把過了之後問題沒解決,通脹卻來了,這個局麵今年年底就有可能來襲,而現在資產價格泡沫已經形成了。
《新民周刊》:您認為應該進行哪些改革?
謝國忠:美國需要降低醫療成本,歐洲是要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成本過高的問題,延期退休年齡,鼓勵就業。中國則必須進行增長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繼續刺激經濟。
《新民周刊》: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認為,各國央行已經從金融危機中汲取了足夠教訓,當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即將走火入魔之前會及時回籠貨幣。
謝國忠: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因為央行既想保持價格穩定又想保增長,以等待經濟的回暖。所以當它收縮流動性的時候,必定是雷聲大、雨點小,加息的速度趕不上通脹上升的速度,我們在70年代看到就是這個現象,央行不願意加息太猛,怕把經濟拉下來,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一直維持一個高位。直到 80年代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不得不拚命加息至21.5%,引起經濟大規模的衰退才把通脹打下去。
大宗商品“牛市”:資本的直覺 作為經濟的先行指標,大宗商品部分品種能夠敏銳地、超前地反映經濟狀況變化的細微征兆。
除了股市的紅五月之外,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也不期然出現一個紅五月,而且是“10年最大”:截至上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在連續五個交易日上漲後,報收於66.31美元/桶,5月份單月漲幅高達29.7%,創下1999年3月以來單月漲幅新紀錄。
而國際原油價格的此番暴漲,隻不過是大宗商品避險功能發揮後,整體上漲隊伍中的一個“後起之秀”:
通過對比各種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後發現,自美國3月18日宣布開動印鈔機以來,無論是當天,還是次日就出現大漲行情,其共同點都是,商品價格都出現了主升浪和強勁的多頭行情。到記者截稿時,NYMEX原油漲至67美元,LME銅漲至4921美元,較前期最低點分別上漲了86%和74%,農產品的漲幅亦多逾10%——但與此輪上漲行情相背離的是,大宗商品市場的基本麵依然不容樂觀,產能過剩、下遊需求不足、經濟前景未明等等利空因素依然存在。
如果說出現脫離基本麵的“義無反顧”的上漲行情,總是需要一個理由,那麽隻可能是美國“印鈔機政策”啟動之後,各路資金基於寬鬆貨幣政策而引發通脹壓力下的避險需求。
強迫性博傻 應先生是某商業銀行杭州分行的個人銀行部經理,對個人理財產品市場上的風向轉換,有著第一線的了解。
“自從美國開啟印鈔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中,穩健盈利投資風格的產品非常難銷售,很多客戶都去投資股票,甚至是去買大宗商品了!”這位經常在電視財經節目上拋頭露麵的經理表示:“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國外春節前後,債券型、貨幣型理財產品非常暢銷,但就在美國宣布開動印鈔機之後,理財產品市場急轉直下,整個行業的理財產品銷量都下降了三四成,我們單位還算是比較好的!現在,推銷理財產品是我們以及其他同類商業銀行的理財部門需要抓的頭等大事。”
陳柏是一個40多歲的專業投資者,也是一個在江浙地區亦算得上是“大客戶”的投資者,對多種金融投資產品具有足夠的了解,具備專業知識去甄別和挑選適合自己的投資品種,同時也是應經理的“忠誠客戶”。
在降低應經理推薦的銀行穩健理財產品在自己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之後,陳柏向應經理坦承了自己投資思路的變化:“美元印鈔機政策導致了美元貶值預期,全球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帶來了流動性的泛濫。在各種風險大量積聚的時候,我們要不去博傻,要不就去尋找更為安全、或者說風險更為可控的市場——撤出來的資金,有一部分進了股市,更多的還是進了有避險功能的市場中,比如黃金,比如大宗商品市場。”
陳柏的觀點,與應經理所在銀行對所有理財產品客戶的回訪調查統計如出一轍:相當大比例的客戶認為,美元貶值、通貨膨脹勢在必行,購買理財產品已不一定能發揮保值增值作用,大家都需要一個新的避險選擇。
弱市下的“大宗商品牛市” 如同個人的直覺反應通常是一種最能保護自己的反應一樣,在金融投資市場上,足夠規模的資金流的“直覺反應”,通常就是市場最優方向。
回顧美國開動印鈔機當天各種金融工具的不同表現,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避險資金在極端情況下的“直覺選擇”:美元指數當天大跌2.97%至84.26,一舉刷新美元指數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貴金屬和大宗商品市場卻做出了強烈的升值反應!
就在當天,黃金現貨先跌後漲,大漲69.7美元/盎司至948.75美元/盎司,漲幅7.84%;原油期貨漲3.47美元/桶至51.61美元 /桶,漲幅7.21%。有色金屬市場,也出現了“狂飆”的單日行情,LME銅漲65美元/噸至3845美元/噸,漲幅1.71%。而被羅傑斯高度看好並受其連續吹捧的農產品也有較好的表現,印鈔機政策的次日,美大豆漲25.4美分至940.4美分/蒲式耳,漲幅2.78%!
這些暴漲的品種,在隨後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引發的通脹預期的不斷推動下,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連續上漲行情。即便以國內品種而言,無論是滬銅、燃料油,還是一些大商所的化工類期貨品種,均出現驚人漲幅。6月1日,滬銅主力合約甚至出現了漲停。即便是行情較為獨立的國內農產品,都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上升行情。
記者所采訪到的幾位期貨公司研究人員均認為,這樣的行情顯然缺乏基本麵的支持,“如果嚴格按照一般基本麵、供需關係來操作,那肯定都是做空策略。但是就目前市場走勢來看,做空方向顯然已經是大幅虧損。避險前提下的做多,才是一段時期內的正確方向!”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專門做金融衍生品研究的陳近認為,未來兩年將會出現全球性的大通脹,這才是大宗商品市場最大的基本麵!“開動印鈔機後,通脹預期大增,不僅股市可能出現好的表現,商品市場也必然大漲。”
在他看來,如果投資者認為歐洲央行真的會開動印鈔機,美國開動印鈔機可能就不再是簡單的博弈策略。因為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將直接導致美元升值——“這顯然不是美國政府現在願意看到的。如果美國政府真的開動印鈔機來應對,貨幣戰爭將不再是夢!”
“貴金、色金和黑金” “對普通居民而言,投資黃金避險是最恰當的選擇。而對於政府而言,‘黑金’原油才是它們的首選。雖然各國都在推行新能源政策,但目前新能源的廣泛使用還不具備成本優勢,為經濟複蘇儲備足夠的能源、資源,才是政府所應該考慮的。
“最近原油價格的大漲,恰恰也證明了這一點。經過從140多美元高位暴跌的洗禮後,原油的投資價值在創下了反彈新高之後,現在市場仍然普遍對原油看高至80美元/桶。同時,因為原油市場規模很大,單個經濟體要控製原油市場已非易事。原油價格的反應,已經較為接近真實市場的供需。”陳近談到。
大宗商品市場中,除了原油有條件成為避險功能的主要工具之外,同時具備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的有色金屬也成為公募基金和金融炒家的喜好——對於這一點,無論是大宗商品市場的參與者,還是股市的參與者,都會有深刻感受:證券市場中的有色金屬板塊上市公司,一直都是本輪反彈以來最熱門的行業板塊,被各種性質的資金所追逐,炒作概念常翻常新。而大宗商品市場,越是兼具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的品種,無論是整體漲幅和波段利潤,都是“油水多多”!
“有色金屬儲藏條件簡單,儲藏成本低,而且市場供應量非常有限,單體生產企業對有色金屬價格的影響非常顯著,換句話說,就是有色金屬同時具備投資和投機的雙重屬性。”陳近分析認為。
而對於同樣占據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半壁江山”的農產品而言,期貨行業研究者們對這一板塊可能的表現預期,則出現了分歧。申銀萬國期貨北京營業部總經理閆淦智認為:“農產品也會有表現機會,但是投機空間不會太大,這主要是因為國外農產品和國內農產品集結存在較大差異,品種規格差異也很明顯,有較強的儲藏期限要求,且儲藏成本也比較高,這些因素都是製約農產品充當經濟危機中有效避險工具的阻礙!”
也有從經濟學角度的分析觀點認為,“農產品的價格是由供應因素來決定的,而不是由需求因素來決定的——供應因素對價格影響較大的商品,缺乏與經濟周期密切吻合的性質,無法準確反映出經濟變化的細微征兆,所以農產品在大宗商品市場中的避險作用,要遜色於其他有色金屬品種。”
狩獵複蘇 江蘇弘業期貨金融衍生品研究所所長助理王丹則認為,除了避險功能,大宗商品市場顯然還具備另外一個讓投資者“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投機)屬性——“對賭經濟複蘇”。
王丹表示,作為經濟的先行指標,大宗商品部分品種能夠敏銳地、超前地反映經濟狀況變化的細微征兆。在資金投入到該市場中尋求避險的時候,一旦經濟麵轉好,大宗商品市場必然成為最先反映這一信號的市場,而經濟轉好後的生產需求,則必定促使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再次飆升!
“這個時候,避險的功能發揮了,因為經濟反轉而導致需求放大,大宗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的所帶來的差價利潤,顯然將是另一塊豐厚的‘風險饋贈’!”
她認為當前大宗商品市場的連續反彈,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是在去年10月份爆發金融危機,大宗商品價格斷崖式下跌後,各國救市政策開始不斷出台,萬億的救世資金逐步到位,大量注入的流動性使得人們原本認為的從2001年開始的商品牛市已宣告終結的觀點得到扭轉,原本因經濟危機已經枯竭的流動性得到扭轉,加之宏觀經濟一直被宣稱觸底反彈,投資者的信心正在逐步得以恢複——“要知道,這原本就是一個依靠信心堆積起來的市場,恢複信心,將是至關重要的!”
而美國的印鈔機救市政策,顯然是在火上“潑了一瓢油”。信心和恐慌情緒,交織出一種難以言明其中況味的投資潮出現。在這部分“投資潮”的推動下,不過數十個交易日,大宗商品市場最具避險功能的兩大品種——原油和銅的價格均接近翻番:NYMEX原油漲至67美元,LME銅漲至4921美元,較前期最低點分別上漲了86%和74%!
由於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主要采用美元計價,因此大宗商品的價格和美元走勢息息相關。隨著通貨膨脹預期的增強,美元由強轉弱,持有美元資產的投資者轉而投向其他資產上,國際市場資源類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走強。
“從曆史上來看,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大規模地印鈔票的時候,通脹是不可避免的,物價上漲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現在全球各國都在大量印製鈔票,這種情況前所未有。所以在今後一段時間將會有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而且這個情況會更加的惡化。其實像鋅、棉花、石油這些商品的供應目前已經非常緊張,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這些商品的價格會大幅度上漲。因此,在今後10年內會有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
“雖然黃金是抵禦通貨膨脹極佳的投資品種,但就目前的經濟形勢而言,大宗商品的漲勢既有通貨膨脹的預期,又包含了經濟麵轉好從而導致需求增加的預期,並且與前期商品高點相比,商品現在的價格處於10年來較低的位置,而黃金的價格自金融危機開始後並未下跌多少,所以反過來看,黃金可上漲的空間也沒有像原油、銅那樣大。換句話說,黃金的避險、保值功能是得到認可的,但是對於經濟反轉後的增值功能,黃金市場則要略遜於大宗商品市場!”王丹如是說。
在具體的大宗商品可避險品種上,王丹認為,無論是從躲避通脹風險角度,還是“對賭經濟複蘇(或反彈)”角度,“黑金”和有色金屬中的銅,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最優之選”。
因為原油是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在經濟中油價占非常大的比重,原油的下遊產品產業鏈非常強,影響麵非常廣。原油的需求、原油的價格、原油的供應,某種形式上是資源類商品供求關係的縮影。
其次是銅。銅的價格的波動,是在很大程度上由需求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麽銅是經濟轉向的最敏感指標之一的原因。而從經濟學角度講,價格波動因素是由需求決定的商品,才與經濟周期結合得最為密切,而與之相反,供應因素對價格影響較大的商品,缺乏與經濟周期密切吻合的性質,無法準確反映出經濟變化的細微征兆。”
“很顯然,基本金屬中,銅才是將上述特征表現得最明顯的品種,在所有期貨品種中,銅是反映經濟周期的一個非常好的指標!”
滿城盡是炒金人 “難怪各國政府不喜歡黃金,因為黃金價格上升時,等於告訴全世界它們正在貶值貨幣。” ——理查德·羅素 ,《道氏理論通訊》
自2002年進入股市以來,張群完整經曆了中國股市的4年陰跌和2年暴漲,多年熊市練就的謹慎操作風格,直接使得他在暴漲的“次高點”、2007年春節前最後三個交易日裏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清空手中所有證券賬戶,停止自己的“小私募”操作,轉投黃金市場。
今日看來,這個決定給張群帶來的收益就是:避過了2008年股市65%的大跌,同時在黃金市場裏,大賺30%。
從事金融分析與投資工作的張群,在意識到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惡化趨勢短期難以消弭之後,即最大比例地壓縮了手中所有證券類投資的操作,並且從 2008年中期開始,從每個月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逐月買入實物投資金條,作為規避經濟風險的保值工具——隨著金融危機的惡化,張群買入的比例不斷加大,並發動了所有向其谘詢投資建議的客戶配置實物黃金資產。
這樣的“定投”計劃運行到今年5月,以今年出現的兩個市場的最低點至今年最高點的反彈漲幅計算,張群錯過了證券市場40%的反彈,賺得黃金市場30%的漲幅——加上去年一年“僥幸躲掉”的65%的證券市場係統性下跌風險,張群穩賺了!
在今年3月美國頒布一項救市政策之後,張群看多黃金的理由更為堅定:美聯儲3月18日宣布一次性向市場投放1.05萬億美元的貨幣供應量,其中 7500億美元用於增持房利美、房地美兩家公司債券,3000億美元用於購買長期美國國債。這次被媒體稱為“救市殺手鐧”的“印鈔機政策”,成為所有人擔心通貨膨脹的集中爆發點,自此,全球各種可能的避險工具,如貴金屬、大宗商品市場一浪接一浪的連續上漲正式展開。
“盛世珠寶,亂世黃金” 據張群介紹,其離開股市轉投黃金市場,開局並非一帆風順。
從股市“撤走”之後,張群細心觀察和分析了各種避險投資品種很長一段時間,才最終決定購買實物黃金(投資金條),孰料,一進場就被深套,“半年未得動彈”。
2008年7月初,張群開始買入第一筆實物投資金條,數量不大,7個交易日後,國際金價衝上調整後的第一個高峰,達到988美元/盎司。但好景不長,國際金價隨後開始大跌,從最高的單價988美元跌至681.45美元。
雖然出師不利,但是張群堅持了自己的判斷。在此期間,張群逆勢開始了自己的“小定投”計劃:每個月領取工資後,次日就到金店購買數量不等的投資金條(非首飾類黃金)。“這隻是我個人的投資計劃,至於聽取我的意見而去買黃金的客戶,我就不了解他們具體買了多少了,如果是定投避險,都是根據個人的收入水平來計算的,我建議是20%-30%,但是如果有過於悲觀的客戶願意多投,我也不攔!”
張群認為,全部收入的20%-30%的資產如果可以保值,或者升值的話,“應該可以抵消掉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貨幣購買力折價損失”。
從2008年7月份開始,張群的“小定投”計劃一直嚴格實行著,其中有兩次國際金價急跌機會,張群都適當地加了倉,多購進了一部分,並且每次“都僥幸賭對”:急跌之後,均有幅度不小的反彈,高位被套的損失,張群都通過低位加倉的方法,全部賺回!
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張群雖然是金融科班並且在金融市場工作了多年,其依然還是未能擺脫祖輩在理財觀念上對自己的影響。“盛世珠寶,亂世黃金”之類的傳統投資觀念依然在其心中根深蒂固。
“經濟危機大爆發,其實也是一種亂世的形式,而且,這個亂還是直接發生在自己的錢袋子裏麵的,當然屬於要嚴陣對待的投資決策了”,張群謹慎地對待自己以“避險保值”為出發點的新投資計劃。
2008年中期開始,大宗商品的價格開始出現高位久盤無力、逐漸下行的跡象,作為經濟先行指標,比較擅長宏觀經濟分析的張群以銅為鑒,意識到經濟可能要出“變數”。而此時中國股市已經連續陰跌7個月,到2008年6月份的時候,更是加速下行,此時再樂觀,“煮熟鴨子嘴硬”的分析師,也承認了“牛市已遠,熊市確立”的市場格局。
於是,在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中,張群開始出手購買實物黃金(投資金條),投資目的隻為“避險和保值”。
炒金熱 如果說張群專職從事金融分析和投資工作,有便利的條件接觸到各種金融投資品,並且具備比較專業的分析判斷能力,才能在危機的時候,找到正確的避險工具,那麽對於那些並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普通投資者而言,是否就任由經濟危機來給自己“剪羊毛”呢?
中國黃金集團營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雲濤至今仍對發生在今年春節後第一個開盤交易日裏,中金旗艦店門口排起的長龍隊伍記憶深刻:從業務櫃台一直排到大門外台階下的投資者們,都是在黃金上“賺了大把鈔票,等著來變現的短線客”!
發生“回購井噴”(回購是指金條的賣方按照約定買回投資者手中所持投資金條)的中金旗艦店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當時的情形,“我們去年準備了 1000多萬的回購準備金,已經綽綽有餘了,而今年我們甚至已經預先加碼一倍,準備了2000多萬資金。但是僅2月2日(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上午半天的時間,回購準備金就已全部告罄——就這一天,隻旗艦店一家,我們就回購了實物黃金230多公斤,為投資者變現5000多萬元!”
2月3日,這一數量似乎未見減少。“我們第二天又回購了70多公斤的黃金。節後兩天加起來,300公斤的回購,近6000萬元的回購額,而且這一數字還隻發生在我一家門店裏,可想而知,如果全國數據統計上來,將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數字——這確實是黃金市場前所未有的新現象!”蔣稱。
有賣的環節的瘋狂,則上溯必有買的環節的激情。據蔣回憶,與“回購井噴”遙相呼應的,是去年曾發生過的連排五天長隊“買金井噴”。去年10月份,黃金價格在170元(國內金價)左右低位徘徊時,公司門店的購金者“排了五天隊”。
“五天時間裏,我們一個旗艦店就賣掉了2噸黃金!”而金價隨後的走勢證明,170元/克的價位正是一個“築底”階段:在不到20個交易日後,金價開始連續向上跳空高走,綿延數月,今朝依舊!
讓專業分析師出身的張群和中金旗艦店被訪的領導感到驚奇的是,這些市場自發的“購金”隊伍,對金價高低點的判斷與對抄底時機的把握,“令人難以置信地精準!”
中國黃金為本刊提供的獨家內部銷售增長數據顯示,2006年下半年開始銷售投資金條,當年僅實現了3000萬元銷售額,2007年這個數字增長到6個億,2008年則已經達到了25億元。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個數字裏麵,“含黃金首飾的銷售額,但是投資金條肯定超過20億元了!”
中國黃金另一位參與數據統計的工作人員介紹稱,2008年全年在北京地區售出的投資金條總量在5噸左右,而對於2009年,業內比較認可的預測值“應該在20多噸左右”。“這是一個實物黃金投資市場更深層次的巨大變化!”其認為。
金市新貴與舊紳
與以“避險保值”為投資指導思想的程洋相同,同樣是頻繁穿梭於各種證券金融投資市場的一些專業從業人員,也早於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後,悄悄轉向黃金投資——這個在當前證券金融投資環境中,唯一的“非信用資產”。
王鬆林是個證券市場的“短線客”,在漲漲跌跌、是是非非的2007和2008年中,零敲碎打地賺了些“小錢”,於市場式微之下,“痛看資產縮水”,最終也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時候,開始分批買入黃金,“不求賺大發,隻求能給我從股票市場賺回來的錢保個值!”
老王給自己的投資行為的定義是,“等於給自己的錢買了個保險”。
據一位要求匿名的黃金銷售公司高管介紹,整個2008年,其接觸到的從證券市場退出轉而投資黃金的大客戶,不下50人,“其中不乏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們”。
據其介紹,這些大客戶中,有六成是在證券市場盈利後轉投黃金,“來買個保險的”。從現在的金價走勢來看,這部分人在黃金市場裏,不僅買到了保險,而且全部“落聽了(賺到錢的意思)”;另四成則是在證券市場中被深套,自覺解套無望後而慘痛割肉,把錢“扔進”黃金市場裏“避險保值”。
而被其形容“在2008年裏活得最辛苦”的基金經理們,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開始個人藏金。在浙江這個遊資泛濫的地方,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依然跟記者大談其在資產配置中黃金投資比例——雖然作為私募組合中的資產配比,其並沒有持有現貨黃金頭寸,但是在期貨市場上,對黃金頭寸的操作收益,卻占到他們今年以來基金的整體收益的27%。
“雖然從實物金和期貨金、TD金、紙黃金的交易製度上來講,機構避險並不一定需要購買實物金,但依然還有個人購買投資金條的現象。”這位高管說。
在信達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範海波看來 ,“黃金期貨、TD金甚至是銀行的紙黃金,均是機構真正開始紮堆的地方”。範海波表示:“雖然目前沒有數據可查證國內轉投黃金市場(不局限於實物金)的機構到底有多少,但國內私募基金在期貨黃金、上金所TD金以及銀行的紙黃金中的投資比例和影響力,絕不可小覷!”
同樣的避險需求,從國際黃金市場的變化數據分析,目前避險資金進入黃金市場最明顯的例子是全球最大的黃金ETF—— SPDR GOLDSHARES的持倉量的變化上,該基金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黃金持倉量時,已達曆史最高的853.37噸,對應價值為250億美元。
而到了一季度結束,這一數字再破紀錄。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黃金ETF一季度持倉量創紀錄地增加了469噸,打破去年第三季度145噸的紀錄,截至第一季度,黃金ETF總持倉量為1658噸,約合489億美元!
無論是新貴還是舊紳,在經濟危機之下,黃金市場因為多方的參與,顯得越來越熱鬧,在習慣了紙質貨幣多年之後,一個最原始、也是“最終極”的貨幣,卻因為經濟危機而開始喧鬧。無論參與追逐的是沒有專業知識、僅是抱著“盛世珠寶、亂世黃金”的傳統思維的投資者,還是科班出身、長期從事專業金融投資工作的市場主力參與者,在危機麵前,都表現出對原始貨幣形式的迷戀——或者說,是依賴。
金價,前途何在?
國際金價在2008年10月24日觸底(681.45美元/盎司)反彈以後,到2009年2月20日創下本輪反彈新高(1005.95美元/盎司),隨後就開始了近3個月的調整期——直到本月20日,築底後的“碗底”形態終於被一根大漲14.13美元、漲幅1.53%的大陽線突破了頸線,國際金價開始強勢衝高,最高摸至961.42美元/盎司!
很明顯,隨著金融危機對金融市場第一波劇烈衝擊的逐步淡化,國際金價正逐步回歸到美元走勢的負相關中,而以往股市與國際金價走勢的負相關性也正在被逐步弱化。由於股市是市場風險偏好的集中反映,而當風險情緒上升之際,往往引發資金轉入金市尋求避險,故兩者負相關性明顯。但近兩周來無論股市如何波動,金價均保持了震蕩上行格局。這其中美元的弱勢格局是一個重要推動因素。美國開動印鈔機和全球實行寬鬆貨幣政策以來,市場由此擔心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進一步擴大,將引發美元的大幅貶值並可能導致類似2008年初的大幅通脹格局,美元指數由此創下5個月來的新低,這直接推動金價形成技術性突破。
在金價與美元回歸經典的負相關性後,市場的投資欲望也將格外強烈。世界黃金協會最新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可以確認的黃金投資需求,包括ETF、金條和金幣是第一季度黃金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比上年同期大增248%,達到了596噸。流入ETF的投資需求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增長540%,至465噸。
而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至今的持金量仍為1105.62噸,自5月13日以來未曾變動。穩定的投資需求將成為在黃金實貨買盤淡季推動金價走強的重要力量。
世界黃金協會(WGC)投資研究與市場部總監馬庫斯·格拉伯(Marcus Grubb)認為,推動金價繼續上升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目前各國政府已向市場注入了30萬億美元左右的流動性,相當於全年全世界GDP的 70%,這部分資金目前還隻被注入到銀行體係,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這導致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很糟糕”,銀行惜貸情況很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黃金的保值和避險功能就會非常明顯,“今年一季度黃金投資的需求量已經顯示出了大規模的上升,並且要遠甚於去年!”
另外,這部分注入的資金,一旦等到經濟回暖並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過大的流動性必然導致通貨膨脹。
中國黃金集團營銷總公司副總經理蔣雲濤認為,“這些為補窟窿而平白多出來的貨幣,將流入市場,這一因素導致的貨幣貶值就足以讓黃金價格上衝一段時間,而這部分回流的資金,同時也將追逐利潤並規避貨幣貶值的風險,這種情況下,黃金就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短期內的國內金價,蔣雲濤認為,“春節以後,中國市場的黃金需求,本身就是一個淡季,這段時間也還都是淡季,所以在年初的黃金回購大井噴之後,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投資者購金行為。”
除了淡季的因素,蔣認為,對金價的回調預期也是導致投資者持觀望策略的一個原因。“包括我們黃金行業的業內人士,以及一直喜歡做黃金投資的客戶,一方麵都肯定地認為黃金還會上漲,但另一方麵又認為,黃金肯定還要出現一個回調期。”
等待回調期的到來並結束,“市場必然會再出現一個購金井噴!”“這個情況,光從我們的全國各地的經銷商的溝通情況來看,我們基本也能確定——所有經銷商都跟我們溝通過,一旦黃金價格掉下來,一定會大量采購,他們認為,人民幣金價跌到190元/克以下的時候,肯定會出現黃金消費的井噴”。
不過蔣介紹,出現“購買井噴”的主要對象,還是投資金條。“首飾在2006年的消費占到90%以上,我印象當中,投資金條還不到30噸,而到了去年,光我們公司一家就賣出10多噸的投資金條,而2007年的金條的需求增長速度,遠遠高於首飾的增長——金條增長之快,說明了黃金的保值避險功能越來越被重視了!”
但是就如同股票市場當中“踏空”的投資者一樣,國際金價卻開始了調頭直上的漲勢,至少從目前來看,似乎並未給這部分打算抄底買進的投資者機會 ——“我們也做過這個假設,一直穩步上去的話,上了1000美元的話,幾個月之後,還會出現井噴的”,蔣雲濤頗有調侃意味地說,如果金價持續向上,踏空的恐慌情緒依然會刺激市場出現激增買盤。
“票子毛了”怎麽辦?
統一發行貨幣的權力是把“雙刃劍”。國家擁有了它之後,能不能謹慎地使用這個權力,這是現代經濟史的一條中心線索。
政府發行紙幣,實際上不是很久遠的事情。1935年國民黨政府才對貨幣製度進行改革,完成了法幣化。
為什麽會發生以紙幣代替貴金屬這個轉折?其中一條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就是貴金屬作為交易的媒介不是那麽方便,沉甸甸的、目標又大,容易被賊惦記。
統一發行貨幣的權力是把“雙刃劍”。國家擁有了它之後,能不能謹慎地使用這個權力,這是現代經濟史的一條中心線索。
國家發行票子本身有巨大的好處。法國曆史上每當國王有了財政困難,往往從這個環節下手,鑄幣的名義值與實際的含金量之間開始有了差額,這就是劣幣的由來。所以很多勢力都要爭奪國家政權,從經濟角度看首先就是爭奪鑄幣權。從經濟史來看,很多國家在很多時候都經不起印鈔機的誘惑。把手裏的印鈔機開得快一點,就可以解決財政缺錢的問題。所以金本位解體後,全球經濟的波動就不是金本位時代可以比擬的。
在政府介入貨幣領域後,當政府有財政需要的時候,本可以靠稅收體係征稅,但很多沒有完成現代化改造的國家稅收基礎很薄弱,也不願意通過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發放國債來籌錢。在政府機器運轉又需要大量錢財時,它就直接印鈔。從曆史上看,這樣做後來都釀成了大禍。最著名的就是上個世紀1921、1922 年的德國。鈔票印得離譜,物價指數有過每月上漲500%的紀錄。德國那場危機最後導致了希特勒的崛起。而在中國曆史上,蔣委員長也是這方麵的一把好手。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要打共產黨,又沒有稅收基礎,隻好直接印錢。那個時候的記錄每月通貨膨脹率大概是50%以上。這累積起來是非常驚人的。而且為了讓老百姓接受這種越來越毛的票子,規定民間不得持有美元、英鎊、黃金、白銀,強力推行這種政策,把民間的貴金屬全部收掉,你隻能用它發行的金圓券,而金圓券越印越多,使國統區民不聊生。
我們北大的季羨林教授,前幾年他就住在我們CCER(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後邊,我們過年去看他,聊起老蔣的事很有意思。他當學生的時候,一個月七塊大洋就過得很好了,這些錢足夠他交學費、吃飯了,他有時出去時還可以坐坐黃包車,等到他當了教授,月收入提高了很多,那時候有一兩百塊、兩三百塊大洋,但到40年代中後期,物價漲得很離譜,季老領到錢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跑步去買米,而且跑慢了與跑快了米價都是不一樣的,這是當年大學教授的生活,更不要講普通老百姓了。還有個是費孝通的故事,《鄉土中國》是他從美國回來以後40年代後期寫的,寫得非常短。後來有人就問費老說,那麽好的學術著作你怎麽寫得那麽短?他的回答就是因為通貨膨脹。因為你必須寫完就發表,發表就領稿費,領了稿費就跑去買米。這個流程不能打亂。所以如果寫一部大著作,等寫出來早就不值錢了。這就是通脹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獲得國家政權以後,在貨幣問題上接受了老蔣的教訓,接管上海後的第一仗就是打通脹的仗。
當時外國人、國民黨都等著看共產黨的笑話,看它怎麽收拾這個局麵。
解決通貨膨脹的辦法就是增加生產,減少貨幣供應。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困難。所以共產黨剛剛進城時候的那些政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當時怎麽保障增加供應?
現實情況是戰爭已經毀了整個生產係統。資本家認為共產黨來了要共產,都不敢開工生產。資本家不開工不生產東西,但貨幣還是這麽多,最後貨幣可不就是毛了嗎?
我是上海人,過去聽父母講,當時上海人人都在囤積,一領了錢就跑步去買米。剩下的錢就囤東西,有囤毛巾的,有囤紙張的,每個人都在囤東西,隻有實物才能保值。
但是陳雲組織把煤炭和大米源源不斷地背進上海。三野後來就組織部隊不斷往上海背米,你囤我就供應,要一直供應到讓市場上的米價撐不住。預期都是過了一定臨界點後才會破。糧商看你還有便宜的米,他再囤,直到錢也沒有了,倉庫也沒空的了,最後他看市場上米的價格比他進貨時候還要便宜了,那他不就要虧了嗎?這時他就往外吐。這樣物價就平了。所以上海是靠一黑(煤炭)一白(大米)把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收拾了。
當然更重要的一招是舊幣換新幣。解放區當時也印了好多錢,各個根據地的鈔票五花八門,東北就有十幾二十多種,當時叫解放票。中國中央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的回憶錄裏說,他當時就跟中央講,說我們解放軍占領了北京,不能像八國聯軍進北京一樣。後來他做的一項工作就是統一貨幣,一萬塊換成一塊,等於是一次幣製改革。那次改了以後新中國在貨幣問題上一直是比較謹慎,特別是陳雲管經濟的時候。那時他老講三大平衡,其中一個就是貨幣平衡。
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貨幣體係也出過問題,最突出的大概就是1958年、1959年“大躍進”時候。
冒進的政策背後要有貨幣基礎,實際上1958年、1959年超發貨幣情況也是蠻厲害的。流入到市場中的錢多了,商品沒有相應增加,甚至在 1961年、1962年時還出現了供應量減少,不管是東方社會主義還是西方資本主義,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即鈔票就會發毛。但那時與現在不同之處在於,那時是所謂計劃時代,我們對價格是進行管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後來叫做隱性的通貨膨脹。就是在計劃體製下,物價沒有變化,雞蛋總是五分錢一個,但常常買不到。因為錢比貨多,雞蛋一來就賣光了。我們國家後來出現的排隊、發票子,其實都是因為隱性通脹。
隱性通脹在中國持續了好多年。蘇聯也有相同的遭遇。當時蘇聯老大媽上街就背個大口袋,一看到排隊也不管賣什麽就跟著排上去,因為不排的話家裏生活就會有問題。匈牙利有個經濟學家把計劃經濟下出現的這種情況叫短缺經濟。
為什麽資本主義國家老是生產過剩,東西都賣不掉?我們卻老是短缺?這個謎今天看來很好破解,其實就是因為物價管製加上鈔票偏多。
市場上的隱性通脹很嚴重。那後來怎麽解決問題?
陳雲在第一代領導人當中是最懂經濟的一個,他知道問題出在票子太多,那就回籠貨幣,那麽怎麽把發出去的錢給收回來呢?當時想了很多辦法。當年國家就用很少的外匯進口了一批伊拉克蜜棗,然後高價在市場上賣。市場上不是沒有農副產品嗎?就把伊拉克蜜棗價定得很高,記得上海賣到5塊人民幣一斤。就通過伊拉克蜜棗把一部分貨幣回收回來了。
陳雲還提議,用外匯進了一些比較好的麵粉,加上黃豆粉,用來做高級點心,然後放開這個市場。
北京財貿戰線的人後來回憶陳雲時,說到這個事,因為當時計劃時代的人還沒做過高級點心,做完送到中南海給陳雲看。陳雲看了以後就批評說做得這麽粗糙,這怎麽能高價賣?拿回去重做。後來改了模具,把這點心做得比較好一點了,然後高價賣。
還有一條是開放高價飯館。1962-1964年時,北京、上海有很多高價飯館。我的父母後來跟我講,建國以後所有儲蓄,就在那幾年全部吃光了,因為我那時還很小,要長身體,所有東西都是定量供應,老吃不飽。我記得有了高價飯館以後,我們好開心,一到周末父母就帶著我們下館子。而開放高價飯館其實就是回籠票子,就把票子收回去了,多發的票子收回去以後,物價就比較平衡一點了。60年代後期國民經濟形勢好一點就跟這次回籠貨幣有關。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有過兩次超發貨幣。第一次是1978年。當時因為農民窮了幾十年,一毛錢一斤糧食從農民手裏收了幾十年,這是農民給國家工業化做的貢獻。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陳雲就說農民太苦了,要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村征購的任務。
那怎麽滿足城市需求啊?第一個舉措是用外匯進口一部分糧食,第二個舉措是提高國家對農副產品收購的價格,
但是農副產品價格提高後,城市裏國家機關公務人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人員還是低工資。過去之所以實行低工資,就是因為物價低。為什麽物價低?就是因為壓低農副產品價格,這是計劃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幾個法寶,牽一發而動全身。
國家收購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城市賣的農副產品價格,財政就出現了赤字。當時財政盤子很小,赤字大概就有兩三百個億。還用老辦法,財政有窟窿,人民銀行多印一點錢,使財政收支平衡。第二年又有窟窿,再多印錢。這麽連續超發貨幣,1985年以後市場上就看出來了。
1984年,北大學生國慶遊行的時候打出“小平你好”的橫幅。1985年以後牢騷、怪話、異見就開始多了。這當然有各種原因,其中一個經濟原因就是票子開始發毛(鈔票貶值),物價上漲的壓力開始逼近。
1980年、1988年、1993年,弗裏德曼三次來中國都是通貨膨脹比較高的時候。他是貨幣主義者,講來講去就這一條。不管是什麽主義什麽國家,票子多了,物價一定要上漲,通貨膨脹是個貨幣現象。這個規律全球是一致的。
實際上1986年-1988年是以前累積的通貨膨脹釋放過程。最嚴重的是1988年。中國不得不麵對物價上漲的問題,所以從1988年3月份鄧小平見外賓就不斷講價格要放開,要進行價格闖關。當時為了進行物價改革,在物價改革決定之前大概半個月的時候,先放開了名煙名酒價格,20來塊的酒一下子就變成200塊,漲了10倍,香煙差不多也漲了這麽多倍。於是老百姓就得出一個簡單公式,價格放開就等於物價漲10倍。所以人們一聽價格要改革,他先把下個月的米買回來再說。於是誰也沒料到,1988年那次《中共中央關於改革物價工資體係的決定》一發表,竟變成了一個搶購動員令。
沒人好好學習中央的決定,都去買東西了。這就是貨幣偏多的情況下,價格一旦放開,隱性通脹就變成顯性通脹了,有價無市變成了商品價格急劇往上衝。
就在幾個禮拜裏,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大概一下子比正常情況上漲了兩三百個億,很多商店都賣空了。凡是不要票不要本的東西見什麽買什麽。最厲害的是擠兌。人們為了要搶購就要把銀行的存款拿出來,這下銀行傻眼了,因為銀行的錢已經全部用到基建項目裏去了。現在那麽多人同一時間取錢,哪能應付?前頭的人領不出錢來,後頭的老頭老太就急了。這個局麵還怎麽穩定?
後來中央出來聲明,價格改革要持續五年以上。現在就是要控製物價,誰也不準漲價。我記得國務院還發了明碼電報給各地,共產黨員,國家機關幹部,不準到銀行取錢。後來總算把局麵穩定住了。這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政府貨幣發行超過經濟增長需要,引起了這麽大的麻煩。
第二次是1993年。實際上是陰差陽錯導致的結果,當時為了回收80年代初期多發的貨幣,1989年-1991年,中國政府實行了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控製基建規模,控製投資規模,就是要消化多餘的貨幣。那時的經濟增長率非常低,增長率隻有1%-2%。
當時這樣收縮了兩三年後,過度貨幣回收差不多了。鄧小平在南方說經濟增長不能這麽慢要加快,中國還是要發展。
南方一些銀行就把貸款額度全部發光,然後跟中央銀行要錢,倒逼中央銀行放款,於是中央銀行也開始放款了,一下子基本建設1993年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幾,1988年中國的CPI最高達到19%,1993年,1994年達到24%,這樣下去一定要翻車!
後來據說鄧小平很快明白了加快經濟發展沒有錯,但是不能通過一下子發這麽多票子來發展。朱鎔基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調到北京當副總理主管經濟工作,兼任央行行長。他當時主要任務就是關貨幣龍頭。所有借出去的錢一道命令下去都要收回來。北京上海1994年房地產價格大概跌了一半以上。
當時許多人都批評朱鎔基的調控,但事後看要沒有這次調控中國經濟這艘船早就翻了。朱鎔基在三年之內把CPI從24%降到了3%以內。之後人大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財政出現赤字再也不得向人民銀行透支。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部法律,貨幣發行一定要跟經濟增長保持平衡這個原則才在製度上落實下來了。政府花錢隻能第一靠稅收,第二靠發債。做這樣的自我約束,在發展中國家還真是不多。
1994年以後,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是我們沒有想到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開放環境下,貨幣發行遇到了被動多發的問題。外貿順差導致大量的美元流進中國,因為中國實行外匯管製,企業賺到美元以後必須把它換成人民幣。央行拿什麽換?就是基礎貨幣。在美元流入量很小的時候它不是個問題,中國過去多年封閉,沒有多少外匯進來,而且國家外匯嚴重不足。可是我們沒有想到外匯問題竟轉變成這幾年宏觀經濟不平衡的根源。
一元美元進來,八元多人民幣就出去了。現在一個工作日流進中國的美元有26億,每一元美元進來都是八元多人民幣流進市場,這些錢全是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帶動多大的市場力量?
然後又組織短期央票去對衝回籠。但因為流出去的量太大,最後收不幹淨的部分進入市場,就在市場裏頭漫遊。
國內前兩年為什麽經濟那麽熱?現在大家都說是冬天,別忘了這個冬天前麵有個非常炎熱的夏天,熱得離譜。什麽價格沒有飛漲過?CPI是最後漲起來。2007年5月CPI漲之前,其他資產的價格早就漲得離譜了。為什麽會漲?購買力擺在這裏啊!政府還去壓供給,先是鋼鐵,電解鋁,水泥三大行業過熱,派工作組去壓,壓不下去。因為市場有需求,工廠怎麽關得了?越關價格越高,後來又說九大行業過熱。
九大行業過熱還沒有解決,房地產又開始升溫,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多人都忘了2003年以前的房價是多少。季老當年是跑步買米,這兩年我們是跑步買房。不買房更貴,每月漲10%,一個房價就把中國人民分裂成兩大集團,買上房的越漲越高興,因為家庭財產增加了。沒買上房的真要急死,工資追不上房價啊!
經濟學家講什麽話也不對,後來幹脆閉口不講房地產問題。如果要講這問題至少有一半人要跟你沒完沒了。那已經不是學術討論了,那是利益衝突。
中央管了這個城市,那個城市又漲,一線城市捂住二線三線又漲。國務院為了抑製房價發了多少文件,房價還在漲。之後股市也開始升溫,一年半的時間裏,上證指數就從1000多點升到6200點。股市以外,哪一個投資品這幾年沒熱過?古錢、字畫、普洱茶,價格都漲得離譜。還有郵票、紅木家具、瓷器、字畫這兩年價格都是飛漲。齊白石的畫貴,畢加索的畫貴,這都好懂,因為這些畫家都死了。但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炒活著的畫家,這也是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沒見過的。因為作者還活著,他會對價格飛漲做出反應,天天畫,從早畫到晚,這就不是有限供給的產品了,那畫的投資價值怎麽守得住?
先是讓很多家庭、企業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一個跟頭紮下去,就這麽折磨人。上證曲線也是尖尖地上去,然後滿倉地掉下來,讓長三角、珠三角的多少企業都關門了。企業關門不完全是受當時外部因素的影響,還因為很多公司把流動資本都投進股市了,因為覺得穩賺不賠啊!資產價格飛漲最大的問題是侵蝕了人們的工作倫理、企業家精神,讓人們覺得根本不需要辛苦工作,根本不需要什麽創新,數錢都數不過來了。很多炒股的人武功就因此被廢了,不願意再去好好上班了,不願意再把一個產品好好做好了。所以貨幣出了問題,就得療養一段時間。現在是冬天,冬天也有好處。腦子比較容易清醒,想清楚什麽叫做經濟增長。哪有天上掉餡餅這種事情?所以不要怨天怨地,大落之前有個大起。大起大落跟貨幣製度有關,跟這種法定貨幣的困境也有關係。
現在看來我們對於過量貨幣流到了哪裏還缺乏認識。80年代很好懂的,政府隻要頭腦一熱,基建項目上得多,基建項目投資100元錢裏頭,有40元錢肯定進了工資口袋。工資一漲人們立刻買農副產品,農副產品價格就跟著漲。CPI一漲政府就著急,因為老百姓的利益會受到侵害,然後就調控。現在錢多了以後首先不是衝擊消費品市場,不是衝擊農副產品,而是衝擊投資品,在各種各樣偶發因素的影響下,過量的貨幣會凝聚到某種投資品上,凝聚到哪種投資品上,哪種投資品價格就會飛漲,在微觀上,人是很難抗拒這個力量的。
當然人民幣超發有一個更大的背景就是美元超發的問題。
過去很多專家講的也有道理,發展中國家如果把本幣跟一個好的貨幣掛鉤會有好的結果。因為發展中國家政權不穩定,掌權的人沒有長遠行為,今天上台了今天就開印鈔機,所以發展中國家通常都會把貨幣搞得亂七八糟。如果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假定美元是好貨幣,就不能濫發了。這個邏輯我直到今天也還是承認。
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幾年中國自己倒是有了自律,特別是1994年那場改革後,我們把財政動機超發人民幣這個龍頭關上了。但是倒過來看這幾年美元超發得一塌糊塗。美國調控貨幣的辦法是通過聯儲基準利率,簡單講基準利率升高就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降低就是擴大貨幣供應。1999年美聯儲的基準利率是9%,現在快降到0了。
在美國過量的錢裏麵,有很大一塊不是美國人民儲蓄得到的錢,而是外國人把錢借給美國人花。列寧當時說:帝國主義國家是資本輸出,在全球食利,現在是發展中國家把錢借給美國人。
說到底因為美元是世界主要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做了個承諾,任何國家央行可用持有的美元換黃金,36美元換一盎司的黃金。昨天金價是多少呢?1000美元了。所以美國人沒有很好地履行他當年的承諾。特別是60年代末打越戰時,財政大窟窿最後也是靠發票子解決的。最後到1971年時尼克鬆宣布,美國關閉黃金窗口,1944年承諾不算了。世界各國持有的美元我不給你換黃金了,我黃金窗口關了。說穿了這就是往地上一躺耍無賴啊!這真是把全世界給坑了一把。如果美元不斷地鬆,人民幣又跟它掛鉤,那通脹就會引進中國。所以前兩年各種資產價格漲得離譜。
現在世界各國政府又開始比賽發貨幣,這樣做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不發,短期就受不了。但即使能躲過這一災,下一次就會有更大的災難。這是對貨幣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
來源: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