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不要再次阻止經濟的正常減速
(2009-11-05 00:19:17)
下一個
中國最好不要再次阻止經濟的正常減速 劉煜輝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級訪問學者 3季度開始中央政府明顯開始嚴格了財政支出,原本安排的兩年內中央投資1.18 萬億的計劃有大部分餘錢沒有下發(今年還餘下2000 億,明年還餘下5885 億)。 拜賜於2季度開始的房地產強勁複蘇,隨後整個3季度房地產新開工麵積和投資出現了強力增長,使得政府刺激終於得以喘息,全年赤字率有望保持在3%紅線以下,而經濟反彈超預期的強勁。 坦率地講,我其實並不當心這種強勁增長的可持續性,因為我知道結果是確定的:不可持續。當下的房地產隻是臨時客串的角色,房價旱地拔蔥式地漲起來後,現在的確到了一個“剛性需求買不起,而投資需求怕加息”的階段,由於未來相當長時間段內資金麵保持整體寬鬆,房價雖還難趨勢性轉跌,但開放商投資活動可能會越來越謹慎(土地變成樓盤速度的控製關乎開發商的生死),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弱。而外需等著美歐補庫存周期結束,私人消費的跟進靠囊中羞澀西方消費者顯得有些差強人意,美歐明年下半年經濟環比二次回軟是基本確定的。 故此,中國經濟自然減速下來很正常。 我所十分擔心的是,當這種增長露出疲態時,新的一輪銀行貸款支持的、投資引領的刺激政策又重新出爐,從現在的情況看,政府似乎在為未來經濟可能的減速,預留再度刺激的空間。中國政府似乎不能容忍經濟的再度走弱,理由是失業和社會穩定麵臨風險。 中國經濟的基本麵取決於國內投資和消費的相互關係。中國投資率自2001 年以來不斷上升達到43%,不僅遠高於中國自身過去多年的平均水平(38%),也遠高於主要經濟體工業化進程的峰值水平(日本在1970 年、韓國在1991 年的產能擴張頂峰時期,投資率也低於40%)。與此相反,從1997~2007年,中國消費率從59%下降至48.8%(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的儲蓄率上升至51.2%),貢獻幾乎全部來自於是居民消費率的下降,居民消費率從45.3%下降至36.7%。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居民消費率正常水平(70%左右),甚至發展中國家,像印度,盡管近幾年投資上升很快,但是他們的居民消費率還高達55%。 由於2009年初的經濟刺激措施,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長中貢獻率達95%,即7.7%的經濟增長中7.3%是由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作為比較,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88%,比此前十年平均為43%的數據整整翻了一番。今年以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速上升意味著,投資占GDP的份額目前已經接近50%的關口。大摩的羅奇先生據此推測國內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這個最低限以下。投資和消費占GDP比重出現嚴重的反向發展趨勢說明了一切:出口和出口引致的投資現在已占整個GDP的近80%。 誰都知道,來自政府的投資需求隻可以暫時平衡供需關係,但長期來看這必然增加供應能力。居民是最終消費者,當他們的收入在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需求和供給最終將無法平衡。我們本來就已經是產能過剩,但這豈不是會在將來造成更嚴重的產能過剩?但是,去年四季度麵對出口的崩跌,經濟增長速度驟降,農民工失業急劇增加的狀況,政府難道有更好的選擇嗎? 我們很難猜想,嚴重的宏觀失衡什麽時候會出問題,這樣的非均衡趨勢往往比我們預期的堅持更長時間。2004年就有經濟學家預測全球失衡已經不可持續,會出大的問題,直到2007年危機才開始出現。但我們確信,宏觀失衡的惡化後,再平衡的曆程將變得極為難以管理,而且極其的痛苦。 中國要保持穩定和就業的壓力,所以必須保持相對高的增長速度(8%以上)。這一提法現在看來並不確當,它缺省了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在既有的政府主導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路徑和模式下。 這一模式被證明是並不符合中國既有稟賦的比較優勢,未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因為不吸收就業,是宏觀失衡的根源。中國產業呈現出超重化工化和資本密集化方向(中國目前工業化率達43%,遠高於其他國家完成工業化時的水平,其中重化工業占整個工業比重不斷上升至70%以上),必然使得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來越偏向於政府和資本,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萎縮。政府和與政府關係緊密的企業拿了越來越多的錢,隻能做投資,形成產能,國內形成的購買力又消費不了,就隻能賣到國外去,形成順差。政府主導型經濟是投資的經濟,而投資的經濟最終隻能走向出口的經濟。所以你看到,高儲蓄必然高投資,而高投資反轉過來又進一步做高儲蓄,周而複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跨了,這個以高投入換就業的遊戲就徹底完了。 經濟模式的轉變,意味著經濟增長就要自然減速下來,中國不能超脫正常的經濟規律。未來如果通過結構性改革來調節資源配置方向,抑製重化工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粗放式增長;大幅降低私人部門和中小企業的稅負,支持其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現代製造業的價值鏈做延伸,向上做原材料采購,做研發設計,向下做物流、做銷售網絡,做品牌和商譽、做零售就能夠創造出吸收大量就業的現代服務業。從本質上講,中小企業就是做就業的,做收入的。如此,微觀上個體的效率決策, 卻創造出一個宏觀上更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分配結構。解決了勞動者收入問題,最終就形成了中產階層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產階層是什麽?那就是住房和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市場,如果再加上社會保障和中國的城市化提速,這個基於收入的循環才能持久。未來的中國經濟的成功:一定是4~5%的增長,卻實現了經濟增長的最高目標: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