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裏屋

感悟中國的社會,感悟中國的曆史,感悟中國的發展。 感悟自己的人生
正文

一個公民的呐喊聲:“我要分紅!”(全文)

(2009-06-25 21:05:35) 下一個

一個公民的呐喊聲:“我要分紅!”

——第一部分 所謂“國有企業”應當正名

摘要: 1 一個術語——“國有企業”——幾乎迷糊了所有的地球人,可是,它隻是“全體國民公有的企業”的不恰當的別稱而已; 2 既然是全體國民公有的企業,它所產生的利潤,作為一個公民當然要吼:“我要分紅”!因為,即使政府有理由控製所謂“國有企業”的人事任免權以及產品流向指定權等,也沒有理由占有所謂“國有企業”的利潤的權利; 3 同時,應當說,所謂“國有企業”實現了向全體國民的分紅製度,才能解決與自身發展有關的諸多難題和弊端,例如,貪汙腐化問題,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問題,關係風氣盛行問題等,從而令社會和諧、國家穩定,並使企業自己得到健康發展。

一、一個愚弄人的概念——“國有企業”

1 政府的職能不是使用稅收來產生利潤

政府是依靠國民繳納稅款而運作的,它的說法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以國家名義舉辦、管理企業,如果獨占其利潤,從經濟行為上看,就可能不光是將賦稅“用之於民”的行為,而同時是使用甚至挪用稅收去產生利潤的行為。

2 “國有企業”的稱謂與做法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的財產關係

當然,政府可以舉辦企業,有些企業還是隻有政府或者政府牽頭才能舉辦。但是,不管政府是用稅收還是發行債卷,甚至印發鈔票來舉辦企業,其風險的承擔者還是全體國民,而不是政府本身,更不是當事的政府官員。這樣,這種企業的所有人,應當是全體國民,而不是政府自己;所以,將之叫做“國有企業”不僅名不副實,而且,是個讓不法官員渾水摸魚的名稱。因為,企業利潤應得人與企業風險承擔人分了家的管理人員,比自己拿錢辦企業的人,辦事時會不操心,花企業錢會黑心。“國有企業”的概念與做法,讓它的管理人不大可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成為奮勇的搏殺者,而容易成為請求政府政策救援的專家。

政府是“公”,國民個人是“私”;政府要國民注意“公私分明”,以保證社會和國家的正常運轉,國民也應當要求政府及其官員“私公分明”,以防止腐敗官員假公欺民,剝奪自己私人財產,保障每個國民都能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得到本來應該得到的利益,從而同步富裕起來。

3 政府的職能決定了,從政府官員中選拔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般而言,並不是用人之長而不很恰當

人民對政府官員的技能上的要求與對企業管理人員的技能上的要求,不僅不同,而且是大不相同。籌款、用錢的本領是考核政府官員工作的內容,因為政府沒有牟利的任務;而用錢去生錢是企業的任務。所以,用錢去生錢的本領是考核企業管理人員業績的內容。

所以,從政府的職能看,管理全民所有的企業是不務正業。既然管理企業非政府官員之所長而又隻在官員自己熟悉的圈子裏找尋企業式管理人員,社會成本當然不會降低到合理水平。因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必須與政府官員搞關係,企業也必須向社會大眾顯示排場,等等。這是企業管理人員容易低能和腐敗的根源之一。

隻在官員自己熟悉的圈子裏找尋企業的管理人員,首先是政府官員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政府不相信自己人民的表現,更是政府基礎不夠寬廣的表現。

4 管理國有資產的能手管理所謂“國有企業”,對企業文化的最壞影響是沒有分紅意識

不管哪個國家,都有國有資產;例如政府擁有的自用辦公樓就是國有資產。國有資產的確實存在,當然會產生許多管理國有資產的傑出人才,和廉潔幹練的管理政府資產的官員,畢竟,管理國有資產與管理企業所需要的技能相差太遠。所以,在個人的基礎上來考慮官員轉向企業管理人員是可以的;但是,一般而言,即使政府隻在有管理政府資產背景的官員中選拔人才去管理企業,仍然是不按照專長用人。實際上,這種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已經讓社會為他 / 她付出了不少學費。可歎的是,有些官員還心安理得地要社會不斷地為他 / 她付學費,而許多人還在自己交納學費學習企業管理和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呢!然而,這種向政府官員傾斜的不公平還隻是個小問題。

企業管理人員的最大壓力和動力來自向投資人的分紅意識,而國有資產管理人的壓力來自向人民的代表進行匯報。管理國有資產的能手習慣了“對人民負責,向人大的委員們匯報”的政府官員的文化意識,任命政府官員管理企業,對企業文化的最壞影響就是分紅意識之淡薄。

二、對所謂“國有企業”的正名與正名後對其進行的再觀察

在眼下的中國,所謂的“國有企業”都是名副其實的“國管企業”,但是,“國管企業”並不當然地等於“國有企業”。進一步看,這些所謂“國有企業”,是政府執行其職能和發揮其作用的結果,是政府的政績表現,而不是執行政府職能本身所需要擁有的東西。考慮到舉辦這些企業的資金,從本質上看,都是來源於全體國民,而不是政府本身所能產生的資金,所以,將所謂“國有企業”叫做“全體國民公有的企業”或者簡稱“國民企業”,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的財產關係人,以及這種企業在管理上非公不可,在財產性質上實則國民私有的兩個特點。叫做“國有企業”不僅將這種企業應當實行“公共管理”局限為“官員管理”,而且抹殺了它的私有性質。

以“國有企業”作為“國民企業”的代名詞,是皇權時代架空國民、騙取國民財富的“官家就是公家”的鬼話仍然繼續在欺騙著國民的表現。今天再搞以官占公,從而變相地侵奪每個公民應該得到的私有錢財,就應當引起注意了。

概括而言,本文的認識出發點是: 1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收錢和花錢;但是, 2 )政府是個特殊的角色,為了國家發展與解決社會問題,政府總會舉辦企業的; 3 一般而言,當政府花的錢成了產生利潤的投資時,花出去的錢和這些錢所產生的利潤,就不是政府資產,而是全民的公有資產; 4 政府需要錢可以通過征收賦稅、發行債卷和增發鈔票等使用政府權威和特權的方法來解決,所以,政府沒有必要與民爭利——它要市場上多餘的錢作什麽用呢? 5 )顯然,這種政府投資及其收益的真正主人,是該投資的風險承擔者——全體國民。

在這種思維下,人們發現的結果太讓人發呆了:原來我們人民很有錢啊!因為,鐵路、郵局、航空等企業式政府部門的的資產,軍工企業、電力、電訊、石油等企業的資產,以及中國最近投入的拉動經濟的幾萬億投資,都不是應當叫做政府資產的資產,而是全體國民所有的公有資產。

原來,國民所有的資產如此巨大!這就是之所以要將“國有企業”的叫法

正名為“國民企業”的原因以及意義之所在。

政府舉辦並且管理企業,有它自己的特殊理由,例如,拉動經濟的需要、項目建設牽扯麵廣、關係國家命運等。政府對其舉辦並且管理的企業的關心點,在於能否控製它而不是它能產生多少利潤;眼光遠大一些;而國民個人容易注意企業產生利潤的能力。但是,並不能因為這個在實際運作中可以解決的問題而幹脆將這種企業作為“國有企業。”

三、混淆“國民企業”與“國有企業”概念對曆史中國的危害與對當代中國的危害

混淆一個概念所造成的危害,應該能在曆史與現實社會生活中找尋到痕跡。在中國曆史上,這種觀念不清對中國危害不僅有,而且極其巨大;,同時,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念不清所產生的社會現象特別怪異

1 混淆 “國民企業”與“國有企業”的概念在曆史上對中國國家和人民的危害

今天的所謂“國有企業”是官產觀念的衍生概念。公產與官產本來是不同的概念。官產是政府和皇帝才能動用的資產;官產官錢可能有部分能以獎賞、救濟等方式落到部分民眾手裏,但是,民眾沒有分享官產官錢的法律地位。中華民族曆史中的令人悲傷的事情就是由此產生並反複重演的。

宋朝衰落時,所有的公家資產都逐漸落到蒙古人的手裏,成了蒙古軍隊進一步進攻宋朝城池、蹂躪中華民族的糧餉;抗日戰爭時,淪陷區的官產,都成了日本軍隊戰利品。把全體國民的公有資產與國民本身割裂開來,完全當成官產,由政府進行控製、占有和支配的運作方式,對人民和國家的危害,教訓還不深刻嗎!

2 混淆“國民企業”與“國有企業”的概念對現實社會的危害

在人民政府狀態下,這個混淆的概念,是使人民與政府離心離德的概念。

1 )這個混淆使得公民變得冷漠,甚至是無可奈何的冷漠

紅利隻能流向政府及其官員,人民隻是個旁觀者而已。無怪乎郎鹹平教授提出“國有資產流失”現象被認為是過時的多嘴,而袁偉時教授的超脫受到廣泛地模仿。袁偉時教授的觀點是,國有資產流失並不可怕,因為,一個有錢人能夠花出去的錢總是有限的,個人錢財用不完的部分,最終還要回到社會中來。

郎鹹平教授的敏銳與責任心,和袁偉時教授的遠見卓識都令人欽佩。特別應當感謝袁偉時教授的遠見卓識,因為中華民族是個嫉惡如仇、眼睛裏容不下半點沙子的民族,怎麽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個民族看見屬於國家的財富像天上掉下來的、數以億計的資產落向少數人身上而居然能夠不聞不問!這個現象,畢竟是個特別怪異的現象!而且,從曆史的角度觀察,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這種現象都是特別怪異的現象,我們中華民族卻不得不包容它!我們的民族是唱著“呼兒嗨”盼望大救星的民族,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除了激勵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沒有哪個救星能夠祭出更好地救活官辦企業的法寶!國有資產幾十年都沒有跟老百姓的利益相關過,誰還願意去關心它流失不流失呢!可是,有幾個人看見屬於公眾的財富被應當“一心為公”的人心安理得地咬了幾口而不吐口水呢!袁偉時教授的觀點顯示出,想出了激勵高級管理人員的這個辦法的領導人,總比那些堅持了幾十年官產的領導人高明和實際一些。

2 這個混淆使得政府喪失了對公民的凝聚力,進而削弱了國家對於侵略者的震懾力

今天的中國大地是太平的,可是我們不能忘記齊國的司馬將軍的教導:天下太平而忘戰必危,要是又一個日本打進中國,而占領我們的所謂“國有企業”,老百姓也是無可奈何地超脫著,那就可怕了!相反,如果將所謂“國有企業”正名為全體國民所有觀念下的“國民企業”,並且使得這些企業的利潤有一部分直接流向國民的錢袋,那對侵略者是多麽巨大的震懾力量!

這個例子是否可以說明,將“國有資產流失”也正名為“全體國民所有的公有資產流失”,才可能認識郎鹹平教授的所說問題的嚴重性,在“公有資產流失”時倡導漠然處之,應當也是無可奈何的做法。政府也是無可奈何,隻有頂著資產流失的風險去刺激經濟,而人民則委屈著自己去學習如何超脫,這種局麵出現一次就夠了。

3 這種混淆,與眼下中國官員隊伍的覺悟水平不相適應

政府委派的企業高官都具有不拿公民私人一針一線的美德,但是卻不會拒絕天上掉下來的美味餡餅。與國情相適應的所謂“國有企業”的稱呼,隻能是與被官員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民個人私有財產相關聯的叫法——“國民企業”。隻有這個正名才能喚醒官員們那不齒於偷竊別人財物的良知,而撒手對全體國民的個人私有財產的貪婪;反過來看,也隻有這個正名以及隨之而來的分紅,才能喚起國民對官員進行監督的責任感。

4 這種混淆,是今天國民不能與國家同步富裕起來的原因之一

“國民企業”屬於全體國民而又力量雄厚,但卻不向國民分紅,國民在富裕的道路上隻有靠邊看者別人快跑了!

看來,把人民的企業與人民的利益聯係起來,不僅是普通國民的要求,也是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素質的需要,更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需要。所以,這裏要重複強調:全體國民的國民企業絕對不能叫做“國有企業”;而全體國民的企業向國民履行分紅的義務,比這種企業叫什麽名稱更為重要。

四、全體國民的國民企業的管理模式

從以上的討論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國民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是最壞的模式。在國家順利時,它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獲得高薪和趾高氣揚的原因;在有外敵人其侵略時,它可能是敵人進一步侵略自己的經濟支柱;在平時,它是讓政府官員不務正業、讓公民對國家財富乃至國家本身淡漠不關心、讓企業管理人員不能充分施展才能的原因。

解決之道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正名——名正言順,實至名歸。之後,就簡單了:

1 將政府任命“國民企業”高管人員改變為向社會進行招聘,或者在願意以合夥人身份承擔管理責任的其他大股東中進行招聘;

2 把現有的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改變為公有資產監督部門;

3 ,在每屆和每年的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上,增加政府公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報告。顯然,這個報告的重要性,不會低於法院或者財政部門的工作報告;

4 政府應當轉換角色,承擔起隻有自己才能承擔的、轉手直接向全體國民分配 “國民企業”應分配利潤的責任和義務。

5 把政府管理企業的權利,歸還或者下放給企業本身,而把向國民分紅的多寡作為考核企業高管的重要內容,來監督企業的管理人員;等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你的文章,很受啟發。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