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38)
2013 (57)
2014 (46)
2016 (52)
對抑鬱症也可以無為而治?
木愉
一個做精神科醫生的朋友說了一件趣事。他參加一周一次的例會,主任正興高采烈分析治病經驗,他卻唱反調,說:林肯曾經是一個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卻自愈了。林肯的例子似乎證明精神科醫生其實可能完全無用。與會醫生們麵麵相覷,一時語塞。
這個朋友的見解並非獨一無二。以前《紐約時報》上就介紹過精神科醫生不介入的處置方式。這個聽起來有點道家的無為而治,不過卻有一個新概念,乃進化心理學也。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動物的機能都是通過長久的進化保存和發展下來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那麽,抑鬱症為何在人身上留存下來呢?當然,抑鬱症既不是罕有,也不是人人皆有,而是一種常見的病症。要不,就不能理解一種又一種的抗抑鬱的藥會隆重上市,也不能理解成千上萬的人依賴著抗抑鬱藥。抗抑鬱藥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按照進化論的邏輯,抑鬱症在人的身上留存下來,有著它的目的,什麽目的呢?安德魯斯(Andrews)和托馬斯(Thomson)認為,抑鬱症就如牛的反芻一樣,對人可能是有益的。把抑鬱比為反芻早就有了,但隻是著力於否定方麵。而這兩個心理學家的獨創在於發掘出其中的肯定方麵。比如說,抑鬱是因為一場痛苦的離婚引起的,那麽,反芻就可能采取一種遺憾的形式,反省自己如果怎麽做的話,就可能會挽救這場婚姻。如果抑鬱能幫助一個人吸取教訓,那麽這場抑鬱就是有益的。
因此,僅僅靠吃抗抑鬱藥是不能讓抑鬱症走開的。最近一些年,托馬斯開始讓病人減少服用抗抑鬱藥。在他看來,藥物也許會幹擾病人的康複,使得病人難得麵對和解決自身的問題。總不可能讓病人終生服藥,而一旦停藥,抑鬱又會發生。所以,吃藥隻是治標而已。
進化心理學的理論有點類似吃一塹長一智的古訓。任何成長都是在試錯中前進的,成長並不是沒有代價,不僅不是,而且不菲。
對一個病理現象的機製,總會有很多假說。關於抑鬱症,迄今就有“呼救”、“認輸”和“抑鬱現實”等等理論。每一種理論都可能正確地描述了研究對象的某一部分,卻不能窮盡。進化心理學的反芻說也一樣。
從古至今,抑鬱在很多偉人身上都存在,智慧真的是伴隨著痛苦的。但是,每當抑鬱來臨,我們還是要盡量讓抑鬱的痛苦走開。這就好像高燒一樣,表明身體的防疫係統正在對病魔進行抗擊,但是我們還是要吃退燒藥。即使痛苦有益,避免痛苦還是首當其衝的,這也許就是進化的矛盾。
說的是。
哈哈,憑你的自嘲風範,你是沒有抑鬱的.
這句話讓我很抑鬱,這是在說我嗎?
抑鬱嚴重了,的確應該治。輕的可以自我調節,重的就要吃藥了。
說的是。抑鬱應該是一個從1到10的區間,嚴重了,就是症;不嚴重,就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情緒。
嗬嗬,抑鬱症患者的福音!
因為人有思想。
老天爺是公平的,有失就有得。
謝謝你的補充,看來抑鬱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抑鬱是人類上下求索的一種狀態 - 喜歡這個表述。
說的是,遠離讓人抑鬱的人和事。
還懂租房呢。哈哈。
你朋友可以再換另外一種不傷膝蓋的活動,比如遊泳。隻要另外一種活動能帶來快樂,抑鬱是可以被忘卻的。
抑鬱也許是人類上下求索時候的狀態, 也許很難過, 但是如果不是嚴重到不能正常生活, 也許藥物是不必要的。
現在醫生動不動就給抑鬱藥, 可是問題還在那裏, 離婚, 失業,人際關係不如意等等人生的挑戰還在那裏, 藥物帶來的感覺好就像嗑藥一樣, 是不是也可以看成逃避呢?